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胡祥雨 《清史研究》2012,(3):111-118,125
逃人法与圈地、投充一起并称为清初三大弊政。逃人法旨在阻止旗下家奴①逃走以维护满洲为主体的旗人利益。明清鼎革后,逃人法曾多次修改。②多尔衮摄政时期,逃人法一度被纳入顺治律,称"隐匿满洲逃亡新旧家人"  相似文献   

2.
陈彦堂 《华夏考古》2021,(3):106-116
中国陶瓷史上曾先后发生过"误瓷为陶"和"误陶为瓷"两次对研究对象的误读,其本源在于对"釉陶"这一学术概念的无限制引申。而继之的匡正过程,则是对这一概念的厘定。这两个误读事件及其匡正过程的学术意义,并不局限在陶瓷史领域。这种学术讨论所探索并树立的路径和学人风范,充分反映出学术界尤其是考古学界严谨审慎的学风,以及敢于探索、突破窠臼的勇气。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遗法")颁布实施以后,我国已就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权利保障相关问题进行地方法制实践。这些地方立法不仅保留了"非遗法"相关规定之精华,同时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这些地方法制的做法不仅具有正当性,还具有诸多亮点和启示。为缓解非遗领域不同位阶法律适用冲突以及平衡、协调非遗传承人权利与义务之间关系,"非遗法"应就非遗传承人权利保障机制等问题进行规定,以最终实现非遗法律体系形式功能与实质功能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武周之后,曾遭武则天两次禁断的三阶教有所恢复,但还是不断遭到佛教其它宗派的责难与批判。在敦煌地区不仅三阶教本身境遇如此,其信奉的主要经典之一《大方广十轮经》也遭到批判,以《十轮经》为依据绘制的经变画在莫高窟一出现就遭到当时实力强大的净土宗的责难与批判。敦煌莫高窟第321窟的洞窟内容就体现了十轮地藏系与净土宗两种末法思想的阐释与对抗,而这种对抗以净土宗的胜利而告终。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客家研究宗师罗香林提出畲、客“混化”的看法。他说:“客家初到闽粤赣的时候,不能不与畲民互相接触,接触已多,就想不与他们混化,亦事势所不许。”罗香林意在提出客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族群融合问题。本文拟从畲族与客家的名称的源流和交汇的角度,对罗香林的“混化”说做一个侧面的资料整理。这不算切中罗香林“混化”说的主旨,但对于此说在名实关系层面的探讨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意思是:名分不正,说话就不能合理并使人信服,不能以理服人,事情也就办不成了。……所以,君子必须重视名分的正当性、行事的合理性,不能随随便便、马马虎虎。由此可见,"名"对世事万物之重要。名与实又密切相关,《庄子·则阳》云:"有名有实,是物之居;无名无实,在物之虚。""名者,实之宾  相似文献   

7.
"房""门"一向用来标识中国宗族内部的分支,明清以来山西省沁县族谱中的"门",则除了标识分支,还另有深意。"门"的中心概念是同辈兄弟而非异辈父子;同辈兄弟既可一人一"门",也可多人一"门";同辈诸"门"间可互为第一旁系至第四旁系。立"门"既与移民宗族在沁县的发展阶段有关,又反映了族人以整合兄弟关系来增强宗族内向性和凝聚力的要求,是"亲亲"传统的延续。"门"型系谱不影响各分支原有的继承制度,在包容性上与地缘相近的"房"间联宗相似,但拟制性大大降低。"门"及"门"型系谱,可以构成与"房"型系谱不同的另一种世系学实践类型。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氏族谱》的具体情况,初步制定修复方案为:先清洗污渍,再进行修补和局部加固,最后装订成册。此书修复的重要工序之一是书叶清洗去污,它不仅是此次修复工作的修复重点和要点,更是后续修补和装订工作的重要基石,所以针对不同程度的污渍和不同破损情况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清洗方法,使其基本恢复到原来的洁净,基本达到了预期清洗效果。  相似文献   

9.
"会昌法难"是中国佛教经历的三大法难之一,它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也改变了中国佛教的发展方向。那些以义理研究为中心、需要稳定的生存给养的佛教宗派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禅宗的兴旺发达,诸如沩仰宗、临济宗、云门宗等,都在晚唐五代时期迅速兴旺起来,成为声名显著的佛教派别。究其原因则是:禅宗高僧们审时度势,他们放弃了对中央政权的幻想,转而寻求地方军政长官的庇护,并且选择了自给自足的生存模式。事实证明,禅宗各派在理顺佛门与官府的关系、协调缁素关系、争取底层百姓拥护等方面,走出了一条明智而成功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宋梦晨 《神州》2013,(15):10-11
本文将《俄狄浦斯王》歌队置于古希腊悲剧歌队的大的语境之下,发掘其在悲剧歌队发展史中的独特地位和深远意义。而回到该悲剧歌队本身,其所承载的两种文化精神的形式外化则体现在为悲剧目的的实现、悲剧家的道德评判标准,甚至包括该剧本身对传统悲剧中歌队的形式改造等诸多方面。而《俄狄浦斯王》歌队所以能取得无比深远的意义也正源于两种文学精神的博弈和妥协。这两种文化精神的博弈与妥协及其形式上的外化则是整个歌队乃至整部悲剧的主题所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回顾乾隆年间清政府高级官员之间关于是否全面丈量贵州土地的政策争论,试分析国家力量向边地伸长过程中国家视角与地方视角如何冲突和妥协。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城市以中为尊、左右对称、错落有序的空间格局特征是其传统文化内涵的关键因素之一,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治理需求。本文通过文明探源、考古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成果客观看待《考工记》等文献记载,追溯其思想源流和实践落地的实际情形。针对传统城市空间营造“以中为尊”的规划思想落实在城市规划的实践情况,梳理了中原地区为主的既往城市史研究成果特别是唐代以前聚落考古、城市考古的研究成果,提出三个几何特征和组合关系作为合理的判定要素,将几何判定标准与既有考古实证材料进行比对,阐述居中规划思想的源流及其对唐代以前城市空间格局规划营造的影响和演进总体过程,以推动北京中轴线的价值内涵比较研究,深化对传统城市轴线与传统古建筑群营造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众对自身行为的认知向来是自成体系的,历经长期生活实践形成一套本土概念体系即民俗语汇来表述自己的意义世界。民俗语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话语体系和地方性知识,能够直接传达民众对自身行为的解释,暗含着民众对民俗活动意义的理解,成为进入民众内心世界的一条捷径。冀南"打醮"活动是理解民俗语汇极好的田野案例,在当地人话语体系中"功"是具有普适性意义且使用频率极高的民俗语汇,以"功"为研究对象,从历史传统与当下实践两个维度解读其语义体系和应用逻辑,进而从一个微观的视角探讨中国社会礼俗互动的运作机制,并以此验证民俗语汇作为一种分析路径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韩保江 《世界》2007,(3):9-12
《追赶型经济增长理论:一种组织经济增长的新思路》一书自1995年7月第一次出版至今已经连续修订再版了5次,最近修订的第六版又已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记得有位哲人曾经说过:经典的理论是没有时限的,它总能常读常新。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