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代西辽河流域人口增长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辽河流域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之一,属于典型的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研究流域人口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是寻求区域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考察了清代260余年间西辽河流域蒙古族和汉族人口的变化,并指出正是由于清政府不能从长远的观点制定合理的开发政策,使人口增长过快,增强了人口对资源的压力,造成了植被的破坏、野生动物的锐减和土地退化与水土流失的出现。因此,政府在制定开发政策时,要从长远的观点出发,处理好产业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运用Arc GIS平均最近邻、核密度估计和波段集统计等方法,考察长春市中心城区银行网点空间特征和规律,以及银行网点与人口和主要经济活动的空间关系,发现:①银行网点呈明显集聚分布特征,这种集聚主要分布于商业和商务中心及新建中高档住宅小区密集地段;②银行网点核密度与其到CBD距离呈负相关,并随距离地增加呈对数衰减;③银行网点密度与人口-经济活动密度在街道甚至更小空间尺度上存在较显著的正相关;④银行网点核密度与大型商业网点和主要写字楼核密度均呈较强正相关,而与大型制造业企业核密度几乎不存在相关性,说明商业和楼宇经济空间特征对城市内部银行网点布局具有深刻影响,而制造业的微观区位对银行网点布局几乎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杭州在唐宋时期的辉煌历史与灿烂文化,是明末清初西湖小说的素材来源与情感寄托,而这在与后南宋时代的兴衰对比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与失衡。失落中的梦华怀旧情结,在小说作者的审美心理与创作动机中,以及杭州读者群的接受心境与审美情趣中是普遍存在的。这是明末清初西湖小说兴盛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4.
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考察明清时期“宗族”的历史 ,应该超越“血缘群体”或“亲属组织”的角度。华南地区宗族发展是明代以后国家政治变化和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宗族的发展实践 ,是宋明理学家利用文字的表达 ,改变国家礼仪 ,在地方上推行教化 ,建立起正统性的国家秩序的过程和结果。文章概括讨论了宗族意识形态通过何种渠道向地方社会扩张和渗透 ,宗族礼仪如何在地方社会推广 ,把地方认同与国家象征结合起来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6.
明清时期广西的虎患及相关生态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上,广西曾是华南虎的重要栖息地,明清时期广西经历了一个较严重的虎患过程,特别是明代中后期、清初和清末三个时期的虎患非常严重,这反映出三个时期广西的人工生态环境因受战乱的影响而呈现出某种程度的自然退化,田地荒芜导致次生性植被复萌,为虎患的爆发提供了条件。随着社会的安定和人类开发活动的加强,特别是清代乾、嘉、道时期的山地垦殖运动兴起以后,广西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森林植被覆盖率不断下降,虎患逐渐减轻。但人类在免受虎害的同时,却不得不面临生态恶化的威胁。 相似文献
7.
孙书磊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3):88-92
学术界对于明清之际一些杂剧的创作时间往往有认识上的错误,或者缺乏明确的认识。或者既已确认的时限范围还可进一步缩小。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作者汇集自己多年研究中的考辨心得.以供批评。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陶瓷研究领域,明末清初时期被称为"转变期"或"过渡期",在制瓷技术、绘画风格、装饰纹样和器形品种等方面,此时的景德镇瓷器基本是民窑产品,与明代早中期没有大的风格变化,"转变"只是对民窑风格的继承和发展。用"转变期"或"过渡期"定位这段陶瓷发展史不够恰当,而用带有时间或时代概念的中性词汇来形容则更加合适。 相似文献
9.
宋明清三朝各有不同规模的仿制三代青铜礼器之举,器物质地有铜、瓷、木、竹、漆等.表面上这种仿制活动只是不同时期决策者的个人爱好,深入研究则可以发现其目的是要借此复建以青铜礼器为代表的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并规范社会行为,是对三代青铜文明的渴求与复兴. 相似文献
10.
清代湖北育婴事业的时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育婴是清代官方与民间倾注最多、堂局最普遍、制度与组织最为健全的善举,因而在慈善史中占有独特地位。清代湖北育婴事业是在雍正二年上谕颁发后才开始的,发展较为迟滞,官办色彩浓重;根据其发展特征可分为雍乾、嘉道、咸同光宣三个时期。湖北各地育婴机构在设置时间与规模、经费来源、育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同时东中西部之间、城市与乡镇之间、省府治与一般城市之间以及省际之间也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溺婴风俗、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官方主导作用的强弱以及地方力量参与的程度等则是形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故宫博物院藏明清名家篆刻中有问题的印作进行了单体研究与考证,纠正了以往鉴定工作中的错误,为进一步科学、系统地研究明清篆刻艺术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吴春宏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26(2)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置贵州布政司,下设八府,而黔东原有卫所仍属湖广,由此造成两省边境府卫交错的局面。此后,因管理不便,历任督抚先后奏请改制,但因朝廷有意以"犬牙相制"的策略控制地方,故终有明一代而未改。清初,随着经营西南的深入,朝廷遂大行地方改制。本文以黎平府与五开卫为中心,叙述明清时期黔楚边境纠纷的基本过程,分析地方行政建置背后所蕴含的诸多复杂因素,以及此过程对日后贵州人文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