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雍正年间黄河河政管理制度的变化,推动了清代黄河图绘制内容和机制的变化;而康熙年间张鹏翮所绘河渠水利图集的内容和形式,也影响了乾隆年间江南黄运河图集的编绘。海内外分别收藏有以江南黄河、运河、洪泽湖、淮河工程为主题的河渠水利图集一"南河图说",经考证均为乾隆十五年(1750年)江南河臣高斌、张师载等人在乾隆帝首次南巡的背景下绘制呈送的定本、副本或后人摹绘本。《南河图说》既是河督高斌反映河情、陈述治河政见、彰显治河政绩的工具,也是乾隆帝确定南巡路线、了解河务、进行河政决策的重要依据。《南河图说》的绘制、呈奏和运用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乾隆首次南巡的模式,对研究乾隆南巡和乾隆朝河政运作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贾鲁治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自金代夺淮入海后 ,成为整个元代黄河下游的其本流势 ,河患频繁。元统治者建都大都 (今北京 ) ,政治中心远离黄河流域 ,对河患长时期持消极态度。直到白茅决口威胁到国家经济动脉大运河的安全时 ,才不得不对河患采取较大规模的整治活动 ,委任贾鲁治河。贾鲁 ,河东高平县 (今山西高平 )人。元顺帝至正十一年 (公元 135 1年 ) ,贾鲁奉诏以工部尚书为总治河防使 ,进秩二品 ,授以银印 ,带领 2 0万军民 ,治河堵决。使河复故道 ,汇淮入海。功成后被破格提升为荣禄大夫、集贤殿大学士。贾鲁治河是我国治黄史上一次著名工役 ,对后世治黄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3.
汉代针对河患设立河堤谒者,开创了国家对黄河的切实有效管理。我国水利职官的设置由来已久,河堤谒者的出现表明水政管理的专门化和具体化。文章通过分析河堤谒者的组织构成、职能分工、机构运转、功能成效,可见黄河国家治理体制已开始建立,反映了汉代水官体系的调整和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协调能力和治河效能,并对王景治河后黄河“八百年安流”局面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也对后世河政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有关河南黄河水患的论文近200篇,出版专著与论文集十余部。现就主要论文加以评述。对于专著与论文集不作详细介绍,仅就所见,列举书名,供学者参考。出版的专著与论文集有《黄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五十年黄河话沧桑》(2)、《历代治河方略述要》(3)、《明代黄河水患发生的非自然原因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变迁的影响》(4)、《明代黄河中游地区的屯垦活动与中下游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化》(5)、《北宋仁宗时期黄河水患应对措施研究》(6)、《论靳辅对河道管理机构的革新》(7)、《试论清朝初期的黄河治理》(8)、《对宋代黄河水灾原因的分析》(9)、《黄泛区农民思想观念的近代嬗变——以1938~1952年间的扶沟、西华县乡村为中心》(10)、《明代中后期归德府水患治理研究》(11)、《靳辅治河研究》(12)、《清代河南黄河水患中的民间自救》(13)、《明清时期郑州水患及其治理》(14)、《北宋黄河埽所研究》(15)、《北宋黄河中下游治理若干问题研究》(16)《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17)、《论金代河患》(18)、《张鹏翮治河思想与实践研究》(19)。从上述著作和论文可以看出,自二十世纪以来,水利史角度的治理问题研究较长时期地处于主导地位,据此,我将其大致分为两类:一、黄河水灾及其影响研究,即水灾的灾情、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二、黄河治理问题研究,包括治河体制及具体的治河人物、技术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尽管这样的划分难免会有所遗漏,但本文主要着眼于总体把握。下面就按照前述划分对现有研究成果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5.
1950年至1955年,是人民治理黄河事业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在沿河广大干部、群众和全体治黄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方面开展了大规模的修防工作,实行宽河固堤,开辟滞洪区(此举为后来战胜1958年的大洪水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又在总结前人治河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除害兴利的治黄总方针,积极开展各项治本准备工作,还编制了治黄规划。  相似文献   

6.
有清一代,黄河之患频仍.因而以治河失误降职者甚多,而治河有方得以升迁者则寥寥.崔维雅即其中之一.其治河经验及主张见于所著<河防刍议>一书.维雅,顺治三年(1646)举人,初任仪封知县.升淮安府同知,调开封府南河同知,授宁波府知府.再迁管河道检事,康熙十一年(1672)迁江南按察使,十八年迁湖南布政使,二十一年授广西布政使,二十三年召入京,任大理寺卿.但其里籍则各说不一.  相似文献   

7.
《藏行纪程》详细记载了康熙末年杜昌丁自云南昆明至西藏洛隆宗的往返行程,是《三省入藏程站记》、《西藏通览》、《西藏新志》、《西藏志》等书滇藏交通部分的直接或间接资料来源,是研究清代滇藏交通的珍贵史料。文章通过对道路沿线地名的考证和梳理后发现该书多处地名顺序有误;该道路只在康熙末年及雍正年间用兵西藏时设过台站,其间屡设屡撤,云南的驿道也未延伸至西藏,称其为滇藏驿道并不恰当;与之相比,《藏纪概》所载滇藏台站更加准确和权威。  相似文献   

8.
西安碑林内,陈列着一通明代记载黄河的碑石,高1.76、宽0.975、厚约0.19米。碑首呈半圆形,内刻长方形额,篆书"黄河图说"四字。碑身刻黄河流经今河南、山东、安徽一带的地图,其方位与今地图同。图左上角空处有长方形界格,内刻一段文字,题为"国朝黄河凡五入运",共十五行,行三十二字。右上角空处长方形界格,内刻一段文字,题为"古今治河要略",共四十一行,行五十一字。右下角长方形界格内文字,题为"治河肊见",共二十九行,行四十字(图五)。根据右下角"治河肊见"末题款:"嘉靖乙  相似文献   

9.
张建功 《新疆钱币》2005,(3):109-112
在古代献资料中,至今尚未发现有关清代新疆红钱私铸的记载。据《皇朝献通考》记载:早在顺治年间(1644-1661年),“各省开炉太多,铸造不精,以致奸民乘机盗铸,私钱公行”。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因“钱重销毁弊多仍改重一钱,嗣因私铸钱竟起,仍复一钱四分之制”。雍正年间(1723—1735年),“湖广河南等省私铸之尤甚”。  相似文献   

10.
清代中后期河工流人略谈周轩由于清代南粮北运,"漕之通塞视乎河,河安则漕安,河变则漕危,重漕故重河"(《皇朝文献通考·经籍考》卷223),所以把治河与漕运视为国家要务。明代常以都御史总督河道,但不是常设之官。清代始设河道总督专官,掌管黄河、运河和永定河...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古代为便利黄河两岸的交通,多利用黄河涨水季节过后,在水上搭建浮桥,创造了建造浮桥的方法。北宋以前,中国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为长安、洛阳两个都城,关中、河东、河北、河南经济亦较发达,因此,黄河浮桥多建在今河南西部至潼关间,像著名的河阳、河中桥,就是其中的代表桥梁。  相似文献   

12.
漫话贾鲁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鲁河发源于郑州西部的荥阳 ,流经河南东南部 ,最后在商水县注入淮河的支流颍河。历史上的贾鲁河曾经是一条重要的漕运河道 ,对中原地区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贾鲁河的名称由来贾鲁河 ,因元朝末年治河名臣贾鲁的疏治而得名。清光绪《祥符县志》记载 :元末 ,贾鲁“南自郑州疏汴 ,历中牟、祥符西南境之朱仙镇 ,经吕蒙潭至周家口 ,会沙、涡、汝、颍诸水 ,以达于淮 ,其河即汴、蔡之分派也。因贾鲁治之 ,遂以名河。”清宋继郊《东京志略·河陂》也说 :“元至元年间 ,(黄 )河决 ,夺汴故道 ,汴遂湮 ,……贾鲁者 ,元臣也。鲁浚汴自…  相似文献   

13.
天地会创始人及起会年代考证曾五岳天地会从起会到成熟有一个波浪式的逐步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这样认为,康熙初年是它的初创阶段。甲寅年(1674年)前后,它悄悄萌生,渐具雏形,逾雍至乾,其间时起时伏,生机躁动,潜流四野。大约在雍正年间,它可能曾经一度出现低...  相似文献   

14.
康熙善于用人与重视民瘼王佐贤康熙亲政以后,认为治理黄河比平定叛乱还重要。康熙十五年十月,黄河夺运河、淮河河道,在河南淮阳决口。使方圆几百里肥田沃土,尽成泽国。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无家可归。消息传到北京,康熙焦急万分,立即派工部尚书翼如锡、户部侍郎伊桑阿,...  相似文献   

15.
清代前期,出现了一批能臣名将。他们顺应时势,并在锐意统一、安定民生、匡正时弊等方面各有建树。康熙统一台湾之时.如施琅、姚启圣、监理、刘国轩等虽勋劳各异,但都是一代名臣之中的佼佼者和代表人物。长期以来,史学界评施、姚之论颇多、述蓝理之文鲜见。为此,笔者不揣冒味,拟将蓝理的一生分做四个时叨,即:顺治四年(1647)至康熙十几年(1680)、康熙二十年(1681)至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二十九年(1690)至康熙五十一年(1712)、康熙五十二年(1713)至康熙五十八年(1719),并从两次入狱、血战澎湖、打击豪强、一门英…  相似文献   

16.
清代河工具有商品化运作的特征,河务成败取决于白银。清代前期的治河成就取决于巨额白银供给,至道光时期,清廷已对河工的巨额财政消耗力不从心。咸丰军兴之后,以"银钞搭放"形式维持河务最基本的运作。咸丰五年铜瓦厢决口导致黄河兰考以下河段"弃淮北流",河务部门迫于财务短缺,对这一突发事件束手无策。同治元年清廷重启河务,恢复使用实银。但此时户部对各地财政逐渐失去控制与协调能力。河务成为河南、山东、直隶地方事务,随着河务财政与鲁豫地方财政体系对接完成,河务转为"在地化"。光绪前中期,直隶、山东、河南都恢复了定额河银的管理方式,但此时由于国际白银价格下跌和晚清巨额赔款、外债,河务用银严重贬值,最终只能大规模缩减工程规模,导致豫鲁等地深受"黄患"。  相似文献   

17.
孟艳霞 《丝绸之路》2011,(24):37-41
历史时期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是有名的"害河"。明后期,淮河以一河受黄河全河之水,又因徐州以南的漕运借黄河河道,因而黄河下游河道的安稳与否时刻关系到漕运的安危,关系到明统治者的经济命脉,故此,统治者于中央设置了专门治理黄河的官员,于地方也相应设置了治河官员,希望以此来保障漕运的畅通。  相似文献   

18.
潘季驯(1521—1595)字时良,号印川,浙江乌程人。他是明代著名的治河专家。自嘉靖四十四年(1565)至万历二十年(1592),潘季驯曾经四次任总督河道。他不辞劳苦,经常深入工地,对黄、淮、运三河进行大量调查,提出综合治理的原则:“通漕于河,则治河即以治漕;会河于淮,则治淮即以治河;会河、淮而同于入海,则治河、淮  相似文献   

19.
二月河,本名凌解放。1945年生于山西省昔阳县。1968年入伍,1978年转业至河南南阳,40岁开始创作生涯。其历史小说《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在海内外掀起阅读热潮。"我原名凌解放,有一年在台湾记者问我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我说因为我生于1945年。"在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联  相似文献   

20.
陈国彦 《客家研究辑刊》2005,(2):140-142,149
一、序论 客家先民筚路蓝缕人居台湾始于荷郑时期,经康熙中叶,盛于雍正、乾隆年间,再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各朝代,不断人垦,至民国前几于停顿。康熙年代,虽在台南、高雄、嘉庆有点状存在,但以高屏溪(下淡水溪)东岸地下水丰富的近山平原为其根据地,另一批到了雍正年间渐移至彰北、云林、台中一带。至乾隆时期再北移至台北、桃园、新竹、苗粟等丘陵地区。迟至道光年间始垦新竹东南地区,算是把台湾西部开发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