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盛水 《江淮文史》2013,(6):123-129
肥东梁园中学(原肥东第一初级中学)老教导主任吴效武先生去世已经30多年了,但梁园中学的学子.尤其是“文革”前毕业的学生.只要一提起这位博学多才的教育家,无不称誉有加。  相似文献   

2.
我是2000年~2002年连续编发邵长兴先生的《中国地方志十件大事》及《新版方志学年鉴编著述略》而“初识”邵长兴先生的,至今仍未谋面,但从他每一年度的“独家新闻”专稿中就略窥到他“一夫当关”的智勇和“一马千军”的豪壮。近日承蒙邵老先生相赠大作《邵长兴方志文存》(以下简称《文存》),一口气浏览之后,钦佩、敬重之情油然而生,被他那种对地方志事业赤诚、执著到痴迷地步的境界所感动。  相似文献   

3.
我离开中国已经30多年了,我算是一个很幸运的人,中国给了我生命,美国给了我很好的成长环境。中国是我的根,美国是我的家。特别是我有幸和“飞虎队”结缘,学到了很多东西。我的先生、美国“飞虎队”飞行员彼特·莱特,在2007年去世前曾一再叮嘱我说:“你是个中国人,懂两国文化,以后要为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多做点儿事。”  相似文献   

4.
李强 《纵横》2010,(4):57-60
称呼也是一门学问 先从有关称呼的事情说起。 启先生在世时,大家在启先生的当面,大多是称呼启先生。启先生教了70多年书,这“先生”,是学生——先生的意思,不是女士——先生的意思。也有称启老的,透着更加尊敬和一些生分。启先生有时会回以“岂(启)敢”,这是启先生的说话风格,客气,还风趣。  相似文献   

5.
张杨 《神州》2012,(31):167-167
20世纪30年代唐兰先生在批判“六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理论“三书说”。“三书说”的提出是对传统权威的首次挑战,为我国研究汉字的构造提供了新的思路,促进了中国文字学的发展。然而,“三书说”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应当用辩证的态度来看待“三书”的价值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宣南著名新闻记者、《京报》创办人邵飘萍先生是北京现代史上重要人物。“五四”运动爆发,纪念“三一八”惨案受害者等重大历史活动,都跟他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在宣南首办通讯社,大办报纸,敢说敢发表政论,敢揭露反动军阀的罪行,在社会上产生过强烈的反响。因此,许多书籍、报刊纷纷撰文介绍他平凡而伟大一生的诸多优秀事迹。  相似文献   

7.
《世界》2013,(7):150-150
“诗中有画”是用以赞美古人王维的诗作;“菜中有画”却是今人对王月铭先生厨艺的精湛概括。新天地朗廷酒店明阁中餐厅主厨苏巍青曾在一次媒体采访中坦言,在他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对他个人影响最大的,便是他真正拜过的老师王月铭先生。当下,来到明阁餐厅您就可以近距离体验王月铭先生的精致菜品。  相似文献   

8.
成龙 《攀登》2006,25(6):138-141
毛泽东与“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关系的研究是国外毛泽东研究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文革”的起因、社会后果以及否定“文化大革命”与继承毛泽东思想的关系等问题,构成了国外“文革”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文革”结束30周年之际,探讨国外关于“文革”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反思“文革”教训、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吸取历史教训以及坚定改革信念,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志屏先生口述、王玉珊先生执笔的《我在西安事变中的经历和见闻》一文(以下简称“王文”),记述了口述者在西安事变中亲历、亲见、亲闻的一些事件,内容很丰富。对于其中与史实不符或叙述欠详之处,有些我已在《西安事变片段》(载本辑第26页)中述及,另一些则作如下订正。  相似文献   

10.
续释“寻”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古文字学领域中对甲骨文“■”字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唐兰先生早在1939年即将其释为“寻”字。本文作者在此基础上,采用诸多甲骨卜辞,进一步论证了“寻”字在文献中有不同训义,在甲骨文中则主要为训“重”、训“用”、训“就”三义。  相似文献   

11.
江瑛 《广西文史》2005,(3):48-52
原是本之于诗的“四种高妙”说是姜夔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姜夔对自己创作经历的高度理论概括,是他多年辛勤耕耘坛的结晶,是其“法”的重要体现之一。其云:  相似文献   

12.
冯沅君先生逝世于“文革”的灾难中,迄今已经26年了。她是我国最早的寥若晨星的女性大学教授之一,又是“五四”后为鲁迅先生赞赏的著名女作家,在长达半个世纪中,沅君先生一面在大学教书育人,一面潜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成绩斐然,为学术界推重。  相似文献   

13.
当我坐在阎长贵先生面前,听他平和地讲述30多年前的故事,怎么也想不到,这样一位诚恳、书卷气十足的学者,曾是江青的第一任秘书,以后被打进秦城监狱8年之久,出狱后又流放农场5年。“历史的组合真奇妙!给中国第一夫人江青当秘书,这是我做梦也没想过的事情。‘文化大革命’居然使这个没做过的梦变成现实,我真像经历了一场噩梦!”听到阎先生真实的声音,我想我应该把这段历史写出来。  相似文献   

14.
“从前有个人,他出现时已很老了,没人知道他经历过什么。有一天,他拿起小孙子看的童话,翻了几页,便入迷了。他觉得自己在慢慢变小,直到有一天,他变成了一个婴儿,就死了。死的时候。脸上露出婴儿般纯洁的笑容。”今年年初,我在一篇文章中写下上述这段文字,那个“他”,便是我的老师兼老友李育中先生。当时,李先生已103岁,但私底下,我们称他为老头子。老头子是十分有风度的人,  相似文献   

15.
《黄河大合唱》的词作张光年先生曾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他晚年的一首自寿诗有云:“山道奔忙六十春,几回迷醉几回醒。拊心一事堪自慰,生死关头不丧魂。”字里行间表达了这位老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从老诗人“革”期间受审查的经历中,亦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6.
周林 《贵阳文史》2005,(1):21-24
1964年下半年,在贵州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运动,这就是贵州家喻户晓的“四清运动”。这场运动迄今已30年的时间过去了,但那段往事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作为一个当事人,就自己的经历,谈谈在那段历史中,一些至今仍鲜为人知的经过。  相似文献   

17.
康晶  余荣培 《中华遗产》2009,(11):160-160
“骂”先生找上编辑部的门,可不是为了寻衅滋事。27日中午,“骂”先生带上笔记本电脑驾着车老远急匆匆赶来,是为支持编辑部这期有关稀有姓氏的文章,“骂”先生是位热心人。  相似文献   

18.
赵德兴 《攀登》2004,23(1):100-100
凡是到南京的青海朋友总免不了问一问“朱子巷”今在什么地方。所我所知,青海许多汉族同胞的家谱都有祖籍南京的记载:某某祖上在朱元璋时期(洪武年间)由南京朱子巷迁徙到青海。“朱子巷”今在何方,青海汉族人和南京人有无地缘关系?这确实是一个历史之谜。以往许多学(如朱世奎、谢佐先生)和一些好事也多次作过寻根调研。然而,沧海桑田之变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说法不一也在预料之中。  相似文献   

19.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在19世纪后半叶经历了一次“右转弯”,即从“左翼”民族主义向“右翼”民族主义过渡。事实上,这种过渡不在于“左翼”民族主义的急流勇退和“右翼”民族主义的狂飙突进,而在于“左”、“右”两翼先后垄断民族主义话语。在这一蜕变过程中,“左”、“右”两翼都保留了各自的民族主义传统,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实现了“神圣联合”。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民间自古就有关于“扶乩”之类的活动,近代以来称为“扶箕”,俗称“落簸箕神”等多种不同名称,迷信乎?游戏乎?甚或什么“神功”、“超人”乎?在此有叶春生先生一篇专稿,专门论述有关这方面的事情。本刊在此特别说明:这仅是一方之言,如有兴趣的读诸君,欢迎参加讨论,以期对此民间活动有个较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