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南北朝时期开始直止隋唐五代间,佛教类书产生并发展起来,佛教类书是类书编纂形式在佛教典籍中应用与发展,其功用主要是利僧众行文翻检的资料汇编。《经律异相》《金藏论》《法苑珠林》《释氏六帖》等就是中古时期佛教类书的主要代表,它们的出现构建了中古时期佛教类书的发展史。佛教类书与世俗类书最大的不同是佛教类书有为宣讲佛法做资料准备的作用,其或者就是佛教讲经、说法的底本而被直接应用到佛法的弘传中。  相似文献   

2.
类书始于魏晋时期的《皇览》,几乎历代皆有编撰,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隋唐时期是类书的发展定型时期,作为类书编撰史上的重要时期,隋唐五代类书的总数究竟有多少,现存佚情况如何,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梳理的。以现今著录隋唐五代类书最多的《中国类书》为例,著录有122种,但详考历代书目可知,隋唐五代曾先后编纂类书达180种,可惜大多已亡佚,今仅残存17种。  相似文献   

3.
<正>敦煌类书是敦煌藏经洞出土的中古时期的古类书写卷,它介于六朝至宋初之间,是后世类书编纂的一个源头。敦煌类书的出土填补了中国类书发展史上的空白,使类书的发展、编纂源流变得完整而清晰。敦煌类书保存了大量中国古代典籍和历史文献,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在西北地区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自1909年以来,敦煌类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而学界却尚未对此做过系统的梳理,为推动本课题研究的深入,特选取敦煌类书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七类写本加以述评,以窥敦煌类书研究之春色满园。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借助典籍分类学而条分缕析,知其流变。事物分类法是古代典籍分类学所应用的主要分类法之一,其表现形式即为中国古代特有的类书。然而在类书问世之前,事物分类法已在典籍分类学中存在了很长一段时期。考查类书产生之前古代典籍分类中事物分类法的状况,探讨事物分类法在典籍分类中的应用及其流变,对前类书时代的事物分类法作一全景式描绘。  相似文献   

5.
孙林 《中国西藏》2003,(2):75-75
盟誓诰在吐蕃王朝时期被视为极为重要的王室档案,这类书在当时就已形成专门的献学分类和管理体系。章说,吐蕃的议事会制度是盟誓诰这类书产生的基础。吐蕃的议事会盟制度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阶段,成为部落和氏族首领彼此联合力量,取得共同利益的重要手段。在《敦煌吐蕃历史书》中,吐蕃盟誓分帮主与赞普、臣属之间的盟誓,臣属之间的盟誓和个人间的盟誓。  相似文献   

6.
孙翠翠 《沧桑》2009,(3):211-213
类书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工具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典籍体式。它内容广博,天地间诸事、诸物、诸名、各门学术无所不包,可供我们检查古代的各种门类的资料。《艺文类聚》在类书史上是比较特殊的,作为唐代的第一部类书,它在辑存文献的方法、方式上,改变了以往类书的编撰体例,事文并举,不同于它之前和之后的很多类书,从而构成了它在类书群中的独特之处。本文将以《艺文类聚》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唐初产生的政治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7.
《经律异相》是宝唱等奉梁武帝敕令编纂的一部佛教类书,它是现存最早的整部流传下来的佛教类书,它是在僧旻等所编纂的《众经要抄》基础上成书的,它的编纂与《华林遍略》关系密切,这也决定了《经律异相》较好的编纂体例。《经律异相》是南北朝佛教类书的代表,它所构建的佛教世界观一直影响着后来的佛教类书编纂。《经律异相》等佛教类书在南北朝时期大量的出现是佛教大发展的结果,它们体现了佛教对中国固有文化的接受与学习,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都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的金龙四大王崇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云 《民俗研究》2005,(2):126-141
金龙四大王崇拜,是明清时期伴随着京杭运河的全线贯通和漕运的兴盛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民问信仰。它最初形成于山东运河区域,之后迅速向南北传播,其信仰范围覆盖了北方数省,并波及江浙。这一重要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至今学界尚缺乏深人的研究。本文搜集正史、类书、方志笔记、碑文、小说中的有关资料,对明清时期广泛存在于中国北方的金龙四大王崇拜现象进行梳理和探析。  相似文献   

9.
《翰苑》是一部记载了我国唐代之前东北民族社会发展的类书,其作者是主要活动于高宗、武周时期的张楚金。张楚金的著述,目前可以确定的唯有7卷本类书《翰苑》和3卷本《绅诫》,其余唐代典籍中记载的署名张楚金的作品,皆非其作品,而是主要活动于玄、肃时期的同名异人所作。与此同时,张楚金是张道源的族孙而非族子,其在被周兴构陷流放岭南后,于武后天授元年(690)被武则天所杀。  相似文献   

10.
《华林遍略》的编纂是南北朝类书编纂史上的一件大事,是类书编纂体例最终确立且流传开来的标志。《华林遍略》吸取了《皇览》以来类书编纂的所有经验教训,尤其是汲取了《寿光书苑》与《类苑》之优秀内容与体例,最终编纂出一部盛况空前、体例严谨的开创性著作。《华林遍略》之后的类书如《修文殿御览》、《长洲玉镜》、《文思博要》的编纂皆是以之为模范,《华林遍略》在中国类书发展史上的承前启后之功,远远大于类书之祖《皇览》,是中古中国类书编纂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梁蓉 《丝绸之路》2013,(22):19-20
《华林遍略》是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类书之一,由梁武帝萧衍下令华林园学士共同编纂,成书后流传甚广,成为后世类书编纂的蓝本。关于《华林遍略》的领修人、书名以及卷数历来说法不一,本文以目录学方法为基础,依据《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的记载,就这三方面试作一番考证。  相似文献   

12.
论类书在东亚汉字文化圈的流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书是一种知识性的资料汇编,广泛流传于东亚汉字文化圈,且广为士大夫、读书人所接受与喜爱.中国类书历史悠久,卷帙浩瀚,以官修类书为主流,文学类书、科举类书、日用类书等私纂类书则是支流;日本、朝鲜、越南类书深受中国类书的影响,流传中又被加入了日本、朝鲜、越南特色.类书的流传遍及了从“西域”到“东海”的广大区域,成为东亚汉籍中不可或缺、不容小觑的一支.  相似文献   

13.
类书是辑录史籍中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丽词骈语等,按类或按韵编排,以便查询和检索的工具书,是我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其内容之广泛,资料之丰富,列古代各类工具书之首。我国的第一部类书是产生于公元220年由魏文帝曹丕下令,由刘劭等编辑的《皇览》。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宋元日用类书《事林广记》和《翰墨全书》中所收录的全国总图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中所收录的两幅全国总图是在南宋时期所绘地图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元代的内容改绘的,但改绘水平非常低,存在非常低级的错误,由此显现出当时民用类书的使用者即基层士大夫对于全国政区的了解似乎有限,且书商也难以见到元代绘制的全国总图。  相似文献   

15.
论类书的价值及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类书的价值及开发王辉类书是古代文化的遗产,饱含着华夏先哲们的无穷智慧。前几年,不少人认为类书只是辑而不作,是一种“向后看”、守旧的工具书,无法吐故纳新,不适应现代科学知识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被当代百科全书取代而寿终正寝了。事实上,类书在提供原始资...  相似文献   

16.
陈先行 《收藏家》2008,(11):52-58
宋代是中国雕版印刷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公元960年北宋建国后,政府承袭五代制度,由国子监主管刻书,除儒家经典外,还较大规模地校刻了史书、子书、医书、算书、类书及诗文总集等。在中央的影响下,地方官府(包括各地公使库、州、军、郡、县学等)、寺院、私家和书坊都相继刻书,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化类书是清代私修类书中较有特色的类型,嘉庆年间孟云峰编纂的《人镜集》,以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为分类体系,采辑伦常方面的资料,汇辑成类书,以期达到劝善戒恶的目的,是清代道德教化类书中的典型代表之作,对于今日研究古代社会人伦道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指出《左传》中的“祁奚荐仇”是后世类书中不同荐仇故事的源头,而战国至西汉是该故事发生讹变的时期。此外,文章还对有关的文字讹误进行了校勘。  相似文献   

19.
隋唐时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鼎盛时期,佛教的发展,也在中国佛教史上达到了顶峰.如果说唐代佛教繁荣的标志是其思想内涵的丰富,那么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类书在佛教典籍中的使用.类书体例自魏晋南北朝出现后,在佛教典籍中也逐渐兴起,许多高僧大德的著述使用了类书体例.  相似文献   

20.
盛世修典,是中国的传统。由于旧有类书,已不能满足今天研究和检索的需要。1988年,海内外三百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倡议,在继承前人编纂类书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编纂一部新的类书《中华大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