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浪潮中,农村集市在交通、通讯等现代化设备的影响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底层的农村集市削弱了,部分中心集市的职能也受到影响,只有极少数的核心集镇得到了加强,形成了规模更大的社会经济区域,这就是次县级区域。  相似文献   

2.
颜韶 《环球人物》2013,(23):74-75
在朝鲜战场上,他喊出了"向我开炮",却因昏迷被俘生活中的蒋庆泉,是一个85岁的老头,在辽宁锦州市大岭乡务农,偶尔去集市上卖鞋垫。银幕上的蒋庆泉,却是电影《英雄儿女》中那个高喊着"向我开炮"的英雄王成。如果不是被俘的经历,蒋庆泉可能早就是抗美援朝的功臣;如果不是战地记者洪炉几十年来坚持不懈的寻找,这位活着的英雄也不过是东北农村一个精神矍铄而又默默无闻的老头。  相似文献   

3.
张世定 《丝绸之路》2009,(16):51-54
集市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与民众的联系非常紧密,是了解农村社会的一个窗口。近代甘肃经济以及集市的发展远不如东南沿海地区发达,但近代中国社会的大环境决定了它的命运和发展——与传统相比,还是出现了新的因素。本文通过对近代甘肃集市研究的梳理,总结了其成果与不足,有益于开展进一步的集市研究。  相似文献   

4.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浙江农村义务教育经历了由萌芽、发展到兴盛的过程。与此同时,浙江农村民办小学则伴随着浙江农村合作化及人民公社化运动经历了由萌芽、发展到逐渐消亡的过程。一兴一衰,成为共和国历史的最好注脚。当前,中国农村义务教育仍未能摆脱其弱势地位。对建国后30年浙江农村义务教育的历史考察,有助于我们建立一种更公正、合理的教育机制,以提升"境况最差的成员"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5.
从集市透视农村消费空间变迁——以胶东P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京波 《民俗研究》2013,(6):142-149
集市是传统乡村社会的主要消费空间,具有消费、交换、贸易等经济功能。但是传统集市又嵌入于乡土社会关系之中,因此它也具有社会交往、娱乐、社会认同等社会功能。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传统集市的社会功能开始减弱,经济功能则凸显,并且在传统集市之外,出现了超市、专卖店、专业集贸市场等新型消费空间。这些变迁一方面导致了农村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另一方面导致农村公共生活萎缩。在顺应农村市场化趋势的同时,如何重建农村公共空间,恢复公共生活,是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难题。  相似文献   

6.
资讯     
世界濒危建筑遗产--沙溪寺登街古集市将原貌重现 目前,云南剑川县政府与瑞士联邦理工大学联合进行的世界濒危建筑遗产--沙溪寺登街古集市复兴工程第一阶段的抢救保护工作已告完成,待全部工程完工后,这个茶马古道上的古集市将再现昔日风貌。 沙溪寺登街古集市,位于剑川县东南部,是秦汉时期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集市。唐朝以来,它又成了沟通川、滇、藏三角地区的"茶马古道"上的交通要冲。现完整保留了茶马古道上传统的古集市风貌。 2001年10月11日,沙溪寺登街荣登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基金会公布的"值得关注的101个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7.
近代江南乡镇市场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近代江南市场体系从层次结构上可以分成农村集市、乡镇市场和城市市场三种贸易体系。农村集市是整个市场体系的最基本的层次。乡镇市场上连城市,下通集市,成为城乡商品交流的桥梁,处于中级市场的地位。①城市是现代工商业中心和金融信息中心,拥有十分完备的全方位市场...  相似文献   

8.
<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承担了国家重点课题"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东农村社会调查与研究",从组织团队奔向冀东平原和山区调查研究,追寻逝去的历史,到最终撰写出40多万字的书稿,历经了八九年时间。书稿由天津人民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共分七章:一、三四十年代冀东农村社会概括;二、冀东乡村的基础政权;三、传统农业的延续;四、冀东地区的手工业;五、冀东城镇的商业与集市贸  相似文献   

9.
晚清华北定期集市数的增长及对其意义之一解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晚清华北集市的发展表明,集市数的增加首先与人口有关;但并不完全是正相关的关系,在不少情况下,一个集市可为X数量的人口服务,也可为2X或3X数量的人口服务。集市数增加,意味着农产商品化和商品流通量的扩大,显示出经济繁荣的景象;但在晚清,人均耕地减少,农民贫困度增加,农民为维生而会更多地卷入商品经济,会更多地利用剩余人力以发展低成本的各色家庭工副业,这些对集市贸易量和集市数增长都起着作用。故贫困是晚清北方农村商品流通量扩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本文利用华北数十州县的方志,特别是利用形成于光绪早期的《青县村图》、《深州村图》中的丰富资料,对晚清时期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做了较详尽的研究。本文认为,华北各州县集市数量参差不一,甚至差距很大,集市数与州县人口数、村庄数及土地面积的关系,亦无有规则的比率。集市圈即集市与赶集村庄的空间构成,所包含的村庄多至近百村,少则二三村,甚至一村。本文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美国学者施坚雅关于中国乡村市场和社会结构的理论、公式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1.
正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社会与文化的整体衰败,触发了社会各界对于重建农村、复兴农村的高度关注。所谓"救济农村、复兴农村二语,渐已蔚为时代潮流……国家内政,除以农村为全部施政之对象外,更有何事急于此者!"①1933年是"农村复兴"思潮事功显见的一年,以国民政府行政院之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成立为标志,"举凡政府机关,有识之士,无不以此为当务之急"。②此后,整个知识界和政界的热议主题无不以"复兴农村"为旨归:"一九三四年中国学术界所贡献于农村问题者,可谓空前,时髦所至,人人以谈农村问题为荣,一变从事憧憬都市文明之正面  相似文献   

12.
王颖 《黑龙江史志》2013,(13):221-221
中国的乡村集市历史悠久,在乡村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集市是进行商品交易活动的公共场所,乡村集市贸易是商品流通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广大农村地区,几乎到处都有。它满足了人民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本文重点对近代东北乡村集市类型进行了探讨。东北集市起源于早期的物物交换,集市类型逐渐增多,早期的不定期市逐渐演变为定期市,其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形成集镇。  相似文献   

13.
哈尔套镇位于辽宁省彰武县西北,北面与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为邻,地理位置处于农业区和牧业区的交汇处.很早以前这里就形成了汉、满、蒙等民族进行商品交换的集市.当地人也有着赶集的习惯,他们将自己种植的蔬菜、黄烟和农闲时编织的席子拿到集市上出卖,同时买回所需要的生活日用品和大牲畜.然而到了"文化大革命"后期,在限制商品货币交换和急于消灭"小生产"为主要内容的极左思想指导下,一个所谓"社会主义大集"在哈尔套出现了,并取代了原有的集市.经过广泛宣传,"哈尔套社会主义大集"被冠以"新生事物"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随着"四人帮"的被粉碎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维持了一年零十个月的大集也终以短命而告终.  相似文献   

14.
集市是中国传统乡村生活空间结构中经济交往的重要场域。作为空间结构的集市,既是空间化的时间,也是意义化的空间,更是不同地方文化持有者交往的具体语境。基于段义孚的"地方空间理论",考察鲁中周村大集可以发现,人们通过持续的空间活动实践所获得的感觉经验,建构了集市的空间秩序,形成了情感价值的地方感,并以赶集推演出的空间化思维来组织安排与之相关的日常生活。这一长期持续的实践过程,内化为主体习以为常的行为模式与知识体系,逐渐成为一方民众的文化认同与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5.
何理 《百年潮》2006,(11):26-31
1960年冬,我还是南开大学历史系三年级学生,在教育革命的高潮中被"拔青苗",安排到本系作助教.为贯彻中共中央1960年11月发出的<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简称"十二条指示信")的要求,在农村开展"整社"运动,以求迅速扭转严重的困难局面,1960年冬至1961年春,我随历史系部分青年教师和学生干部参加了河北省委组织的工作团,到邯郸地区进行农村"整风"、"整社".这段经历令我终生难忘.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全球经济引擎,中国当前遇到的问题引人关注当地时间2013年1月23日至27日,号称"高级集市"的冬季达沃斯论坛在瑞士小镇达沃斯举办,一大批世界知名企业家、政治领袖们来到这里,讨论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持久发展注入活力。中国是此次论坛的一个核心话题:中国能为世界经济复苏做些什么?显然,"中国活力"正被各方所关注。用与会的浙江企业家田宁的话说,不谈中国,  相似文献   

17.
天津从元朝起,就成为了北方粮食的集散地。随后形成了以"西集"、"北集"、"东集"为代表的粮食交易集市。在集市上,有些外地粮商为了更多的获利,就把粮食暂时储存起来,待粮食价格升高后再出卖,于是,以专门代客储存或倒卖粮食为主要业务的"斗店"应运而生,本文将对此行业的产生与发展进行初探。  相似文献   

18.
1928年3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1团从井冈山运动到湖南南部的桂东县,准备接应湘南暴动的朱德部队,于30日来到桂东沙田镇。该镇是湘南的三大农村圩镇(在湖南地区称集市为圩)之一。  相似文献   

19.
我们知道,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付诸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认识上的一次大飞跃,是有中国特色的独特的革命道路.这种理论的产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的理论形成经历了一定的过程和阶段,虽然当时毛泽东"引兵井冈"是被迫的,是为了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以便再图武装暴动夺取政权的需要,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并受一定思想理论指引下产生的.过去大家有种偏见,不太认同毛泽东、瞿秋白等人的"上山思想"和红色政权理论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思想基础。但本人认为,虽然两者有一定距离,但"上山"思想和红色政权理论应该成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的奠基石,倘若不"上山",就不会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也就没有"以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和实践的产生,正因为把革命的武装力量引上了山,才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设想付诸实践.本文将着重探讨为什么"上山"思想和红色政权理论成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思想渊源和它们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当时建立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历史背景及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村市场史是历史研究中极为重要而又有待于开拓的领域,近年来,已成为经济史研究的热点。但其中存在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国外学施坚雅提出的宏观区域理论和中国集市体系理论以及台湾学提出的祭祀圈理论,包含有较多的理论推衍,与中国农村市场的实际有较大的出入,故而需要进一步开展区域市场的实证研究,以修正其理论构架的不适应性。而从目前国内学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