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毛泽东"超英赶美"思想演变阶段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英赶美”是毛泽东在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形成的重要思想,它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根据毛泽东“超英赶美”思想发展变化的特征,可把其划分为提出、号召、降温压缩、二次膨胀和终止等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陆群 《文史博览》2007,(5):56-59
中国湖南的西部,是一个历史上土家族、苗族等多民族杂居的集聚区,五十年前,还有一种职业据说可以使死去的尸体站立、走路、住店,走回几百里外的故乡去。人们把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叫“赶尸匠”,把这种恐怖的邪术叫做“赶尸”。  相似文献   

3.
独山行     
杜扬 《贵阳文史》2003,(3):49-50
独山县名的由来,民间有一段神奇的故事。据说是张三丰赶山,一边赶一边歇,白天赶,晚上宿,后来赶不动了,就将山留在这里。由于这座山是在一片广阔的平地上凸兀而起,一峰独秀,故就以“独山”作为这个方圆2千多平方公里地方的地名,并将这座山定名为“独秀峰”。 独秀峰并不很高,但却郁郁葱葱,亭亭玉立。它的周围是一块风水宝地,这里是独山著名的“无公害冷凉蔬菜基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常年平均气温  相似文献   

4.
马登春 《神州》2012,(9):37-38
网络是自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主流媒介之后发展起来的“第四媒介”。然而,它不仅具备传播范围广的大众传播功能,还包括了更具亲和力的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是传播史上飞跃性的突破。新的传播环境下.受众的“去中心”化使得大众媒体的注意力减弱。也使网络意见领袖的产生更加容易。本文将拉扎斯菲尔德提出“意见领袖”的理论应用到网络环境中,探究网络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是如何产生并起作用的,并与传统意见领袖进行比较。通过分析网络意见领袖这一特定人群的产生原因、作用以及相比传统传播环境之下所发生的变化,从这一小的切入口,进而窥探现今网络人际传播所具有的特点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问题,是世界中世纪史教学中的一个大重点和难点。西欧的封建制度是在怎样的基础上产生的呢?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高中世界史上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提示说:“在西欧,封建制度一方面是在罗马奴隶制社会崩溃的基础上产生的,另一方面是在各征服者部落的氏族制度瓦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由这两个过程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引文见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增订第二版中文版,39页)这一提示,完全正确。但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尤其是“两个过程的相互作用”一词的含义,更使学生费解。那未,“提示”中所说的两个“基础”  相似文献   

6.
老了青山瘦了田;而今实践来作证,包产是条好经验。那时身后跟一帮,争着救济要钱粮;而今身旁“叮铃”响,“飞鸽”“永·久”赶“凤凰,,。那时大锅煮的稀,清汤寡水满眼泪;而今桌上酒肉香,家家笑声往外飞。那时过节两手空,东借西赊求亲朋;而今致富迎言日,鞭炮直把穷气轰。那时队里拖大船,对比(土家族)@卢永虎~~  相似文献   

7.
全福庄最老的赶沟人,今年76岁,已经赶沟57年,管理着一条10多公里的大沟,他说“我不知道我家里有多少人,只知道最小的重孙已经5岁,儿子6个,女儿两个,去过一趟昆明不知道是什么样,14岁自学成才,种田赶沟,我会一直赶沟直到我不能动为止……”他就是哈尼族每个村中都有的赶沟人,由群众推举的水沟管理者,称为“赶沟人”也叫“沟长”,“在这57年中只遇到过一次村民为分水而吵架,被罚了10块钱,如果没有钱,村民就会把他们家的牛鸡杀掉给全村人吃,其间哈尼人一直和平共处着没有任何争吵。”  相似文献   

8.
土家·摆手     
土家族非常崇拜祖先,将祖先祭祀日称为「过年」(俗称赶年)。摆手是土家族在年节举行祭祀的特有活动,现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体育竞赛、物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摆手」有大小之分。「大摆手」,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规模大,时间长,与集市贸易、文艺体育活动融为一起。「小摆手」规模小,时间短,一般是一至三天。  相似文献   

9.
美国西部牧区的“赶拢大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钢 《世界历史》2002,27(3):20-29
在美国西部史论中,有两个专门术语:“赶拢”(Roundup)“长途驱赶”(Long Drive)。两的产生,都与美国内战后在其西部兴起的“牧牛王国”有关。它们都是“敞开”放牧区(Open Range)的产物。美国史学家对“赶拢”和“长途驱赶”在西部开拓中的作用都极为重视。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的“哭嫁”习俗在土家族传统婚俗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体现了土家族女性对自身地位与权利的争取,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永顺县老司城村土家族女性“哭嫁”习俗的历史人类学调查,透视土家族女性“哭嫁”习俗的现状及其文化内涵,分析土家族女性地位在其发展的四个阶段中的变化,并理清了其发展脉络及原因。  相似文献   

11.
我是湖北省鹤峰县人,生于1878年(光绪四年)。我小时就学着赶骡子。稍为年长,就一个人赶,一直赶了几十年,几乎跑遍了湘鄂边境的村落和客栈,人们都叫我“张骡客”。我结识贺龙后,跟他一起赶了一段时间的骡子。  相似文献   

12.
代茜 《民俗研究》2006,(3):67-80
一、土家烧饼风靡全国2005年,一种名叫“土家烧饼”的风味小吃风靡全国,似乎一夜之间遍及各地的大街小巷。“土家烧饼”来自湖北土家族的聚集地恩施,土家人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做成别具风味的表面撒有馅料的圆形烤饼。自2005年5月第一家土家烧饼店在武汉出现至今,土家烧饼已由我国的西部逐渐向东扩张。这些“土家烧饼”店无一例外地有着相似的店铺装饰,翠竹、红线、簸箕等“土家族”店面装饰元素;叫着相似的店名:“土家族烧饼”、“土老冒烧饼”、“土家烧饼大王”、“掉渣烧饼”、“土掉渣烧饼”、“掉馅的烧饼”、“土家西施烧饼”等。短…  相似文献   

13.
北海道位于日本北部。由于受周边文化的影响,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很复杂。自前陶文化到阿依努时期,日本本州与亚洲大陆对北海道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北海道与本州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学者们一度认为它不属于日本文化。大陆文化的传入使北海道文化增添了许多北部文化因素,正是这种因素,使得它与日本本州文化得以明显区分开来。所谓“北部文化因素”,很久以来已成为学者们的研究课题,这也是我这篇文章要讨论的题目。在此,我将重点说明:形成“北部文化”的大陆文化的内涵,以及大陆文化传播到北海道的路线,叙述一下北海道古代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而证实大陆文化与北海道文化中的“北部因素”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译名之争与早期的《圣经》中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义雄 《近代史研究》2000,4(2):205-222
在早期的《圣经》中译史上,“译名之争”是一个影响颇为深远的事件。这个争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代前期的“礼仪之争”,直到现在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这场围绕着God或Theos等基督教核心名词如何中译而产生的争论,在1843—1851年来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集体合作修订《圣经》中译本期间达到高潮。在这期间,英国传教士与美国传教士各自坚持己见,展开长期的论战。“译名之争”导致了早期新教传教士合作译经事业的结束,但也促使多种《圣经》中译本相继问世。它不仅在中国近代基督教传播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而且波及近代中西化交流的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15.
文章考察了“五帝”世系和“华夷共祖”思想的具体内容,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影响、意义。认为,《史记》构拟的“五帝”世系和所反映的“华夷共祖”观念,是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与实践的必然产物;它的产生和确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在我国群雄割据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思想也不曾动摇;它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0月6日,当大家正在家中享受团圆的喜悦,欢度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时候,“全球通一新浪号”的“我能”勇士们已经完成交接,顺利驶入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海域。而塔希提用它特殊的方式。敞开胸怀,接纳一路拼搏进取.风尘仆仆赶来地“我能”勇士们。  相似文献   

17.
常艳  李杰 《丝绸之路》2022,(2):87-92
通过对西亚、中亚、中原地区发现的有关“一人双兽”母题艺术案例的分析,对其产生的时间、传播、内涵均提出较深入的观点。认为这一母题的艺术形式最早从小亚细亚向地中海周边传播,进而向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渗透,最终影响了中亚和中国中原地区。得出的结论包括:其一,将女神崇拜与野兽结合起来共同表现并形成一种范式,至少在距今7000年已经形成;其二,汉画像石中的西王母与龙虎座图像与该母题有关;其三,欧亚大陆通过相邻地域之间的互动最终实现远距离的联系,“一人双兽”造型样式的传播证明这种联系始于人类文明之初。  相似文献   

18.
论苏丹南方问题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1955年苏丹过渡政府镇压南方兵变,一些南方人越过边界逃往临国,苏丹南方开始为外界注视。1963年苏丹南方问题国际化后,这一问题至今受到举世关注。苏丹南方问题是怎样形成的?我国有些学者认为:“它是英国殖民统治者利用苏丹民族矛盾,阴谋分裂苏丹造成的”,而苏丹“南方黑人与北方阿拉伯人之间民族矛盾的产生”又是“殖民者在苏丹猎捕、贩卖奴隶促成”的。①笔者认为,英国殖民统治者对苏丹南方问题的形成有其赖不掉的责任;此外,冤各有头,债各有主,矛盾自有根源。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洪武赶散” “洪武赶散”是明朝初年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一般称作“洪武迁徙”。至正二十三年(1363)张士诚在苏州建立根据地,自称吴王。与朱元璋抗衡。1367年张士诚兵败被俘,缢死金陵。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明朝。洪武帝为巩固政权,下令将苏州城内原来支持和拥戴过张士诚的士绅商贾没收家产.责令全家迁徙到外地垦荒屯田。  相似文献   

20.
黄春和 《文物天地》2021,(3):102-107
三“钱塘”款造像,风格的历史渊源“钱塘”款造像产生于明代早中期,它没有学仿盛行的明代宫廷造像风格,而是承袭了元代宫廷造像遗风。这一情形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翻检钱塘地方佛教历史可发现并不奇怪,它确实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元代藏传佛教及其艺术形式在江南地区的传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