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岸信介内阁时期是战后日本与美国、中国外交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时期。岸信介为与美国政府达成安保条约的修订,极力将日本打造成美国在亚洲地区的可靠盟友,将对华政策居于次要地位。笔者认为岸内阁时期中日关系的破裂是岸信介亲美疏华政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战后日本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年),吉田内阁先后五次组阁,执政7年有余。在此期间,中日两国关系一直未能得到恢复,这不能不说与吉田内阁对华的态度有直接的关系。日本战败后,社会处于一片混乱之中,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吉田内阁在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的措施,比如:推行“倾斜生产方式”,执行道奇路线,实行产业合理化政策等,这些  相似文献   

3.
在战后日本政治发展史上,执政8个月的片山内阁和执政18个月的村山内阁作为“万年在野党”——日本社会党史上的两次重要执政尝试,虽然都以联合政权的形式存在,执政时间都不长,执政期间社会党也未发挥多大作用,但是它们处在社会党发展史上的不同时期,上台执政有着不同的国际国内背景,它们的后果及影响也不同。因此,分析这两届内阁的区别对探索日本社会党由盛转衰的原因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对全面研究战后日本政治也是很好的补充。  一、片山内阁与村山内阁诞生的国内外背景片山内阁是在二战结束后,美苏冷战的“铁幕”尚未拉开,世界民…  相似文献   

4.
5.
吉田内阁的对外政策与战后初期中日关系吉林师范学院历史系郑毅二战结束以后,战败国日本在1951年以《旧金山和约》为契机,同美英等国实现媾和,重返国际社会。而进行了人年浴血抗战的中国人民未被邀请参加对日媾和,因而也就未能在国际法的意义上结束两国之间的战争...  相似文献   

6.
靳艳 《史学月刊》2007,(8):128-131
一对于俾斯麦在德国统一前的对俄政策,大多数论者认为,是利用俄国克里米亚战争后地位衰弱的需求,但对于德国统一后的对俄外交,则颇多歧见。(参见王鹏飞:《俾斯麦是怎样充当俄国外交奴仆的?》,载《世界历史》1982年5期,第26~35页;邱凯淇:《俾斯麦外交再讨论———兼与王鹏飞同志商榷》,载《世界历史》1983年6期,第34~45页)恩格斯曾赞叹马克思预言历史事件结果的惊人才能,在为《法兰西内战》1891年单行本所写的“导言”中,恩格斯说:“吞并阿尔萨斯—洛林……之后,德国就得要么公开成为俄国的工具,要么在稍经喘息之后准备一场新的战争……(马…  相似文献   

7.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政治形势发生巨大变化,苏联忙于应付对德战争无暇东顾,停止了对华援助,国民党遂冷却了抗战爆发以来与苏联的密切关系,将其寻求外援的对象转向美英两国,美英为加强中国抗战也对国民党进行了巨额援助,国民党与美英关系迅速升温,借此国民党积极开展了谋求大国地位和修约外交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李文玉 《史学集刊》2020,(4):98-106
"内阁相否"是明代一个突出的政治话题。与明亡后的制度检讨不同,明代以外朝官员为主体的持论者,把心目中认为理想的内阁,与以往朝代的丞相制度相比照,得出"内阁非相"或"内阁为相"的结论,作为一种"他者"话语,这带有更多改变现状的意图。其中的矛盾性源于内阁权力与职责相割裂的制度特征。这一制度特征与持续百年的他者话语一起,深刻影响了明代内阁的政治演进和阁臣对于"内阁相否"的自我认知。  相似文献   

9.
《吉田书简》出台之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冷战和朝鲜战争的爆发,战败的日本面临着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与台湾当局媾和的抉择,<吉田书简>的出台并非单纯受到美国压力的结果.日本选择加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与台湾当局媾和即是题中之义.既然以美国作为盟友是符合日本国家利益的最优选择,那么牺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就是可以放弃的次要利益.在<吉田书简>产生的过程中.日本政府实际上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  相似文献   

10.
《文史天地》2013,(11):93-93
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传承上千年的宰相制,确立集皇权与相权于一身的政体,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政务。然而政务繁重,非皇帝一人所能应付。于是召用下级儒臣随侍内廷,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文书。永乐年间,这种秘书班子衍化为内阁。内阁成员称阁臣,负责批阅奏章、起草诏令,为皇帝提供参考意见,称作“票拟”。皇帝同意后,用朱笔抄正,成为朝廷正式政令,称作“朱批”。  相似文献   

11.
日本政治女明星、经济产业大臣小渊优子,因卷入政治资金丑闻而提出辞职  相似文献   

12.
李珍  江明 《环球人物》2012,(29):52-53
大臣爱贪小便宜,高官结交黑社会俗话说"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民意支持率低下的日本首相野田佳彦眼下就这么倒霉。他任命不到一个月的法务大臣田中庆秋,因为曾和黑社会交往而被迫辞职;他的左膀右臂、国家战略担当大臣兼经济财政大臣前原诚司又冒出了涉嫌做假账的丑闻。而他所率领的民主党,在国会的执政  相似文献   

13.
李文杰 《近代史研究》2023,(1):113-131+161
辛亥革命造成原有的中央集权式财政体系瓦解。如何在失去财政调剂能力的情况下筹集巨款,进而完成革命的善后问题,成了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唐绍仪内阁面临的急迫问题。在公债、国民捐、军用票等手段受挫后,南北政府都诉诸外债,唐绍仪内阁更是积极寻求外债以解决财政危机,内阁成员在这一问题上并无大的矛盾。由于外债与国权这一敏感问题牵连,它遭到参议员质疑,加之党派意识和舆论渲染,借款问题变成了立场问题。唐绍仪在压力巨大且又无可作为的情况下,选择离职。财政问题成为第一届内阁终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阳桃 《黑龙江史志》2011,(11):12-14
明代内阁制度是明朝中枢机构的核心部分,它是在废除传统的宰相制度基础上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有效地维持了明代国家政治机器的正常运转。明代内阁的职权广泛、职官选拔方式多样,其与皇权、司礼监之间的关系比较微妙,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  相似文献   

15.
清朝专制制度中的核心机构是内阁和军机处。其内阁沿袭明制,又颇具特色。所谓"内阁为政府,大学士为执宰"。"居六卿之首","赞理机务,表率百僚",雍正年间创设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内阁和军机处关系非比寻常。其后,军国大计由军机大臣面奉皇帝训示,拟旨缮发。而寻常政务,仍由内阁票拟。大学士随之出现内外中堂之分,入值军机处的内中堂权力要比顺康时期的大学士大为提高,留守内阁的内中堂的权力明显削弱。军机大臣的"首揆"往往是内阁大学士,这就使军机大臣身兼数职,正确处理内阁与军机处的职责分权,往往也是军机大臣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从1912年3月30日唐绍仪在南京组织民初首届内阁到1914年2月12日熊希龄被迫辞去总理之职。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内阁总理六易其人,内阁多次更迭,阁潮频繁发生,仅为民初参议院议决通过的就有唐绍仪、陆征祥、赵秉钧、熊希龄四届内阁。然而,史学界对此却论及尚少,尤其是对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政治斗争和实质缺乏深入研究,本文旨在弥补这一不足。(-)1912年6月15日,任职不到三个月,曾踌躇满志的民国第一届内阁总理唐绍仪突然弃职离京,举国哗然。国内舆论特别是各贫政治势力的反应十分强烈,袁世凯集团认为:“唐受职一无善政,即昔…  相似文献   

17.
清光绪二十四、五年间(1898—99年),我国发现的重要文物,有敦煌石室卷子、殷墟书契、内阁大庫档案。而内阁大庫档案,是研究清代将近三百年历史的重要资料,五十年来,记载大庫的文章很多,现就个人所了解的一些情况补充如后: 一大庫不是文渊阁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二中说大庫似即明代文渊阁,理由是:(一) 清代许多人都不能确知明代文渊阁宪在何处。(二) 大庫的穴壁暗室,甚于皇史宬。由于他是清代著名的掌故家,后来的人都沿袭这种说法。吴振域养吉斋丛录卷十七说,乾隆三十九年(1777年)为了要仿照天一阁制度,重建文渊阁貯  相似文献   

18.
陈丝琪 《神州》2013,(11):233
我国地缘环境的特征决定了安全环境在战略意义上的重要性。我国实行睦邻友好外交政策对于巩固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亨利七世外交政策的历史前提 1485年,都铎王朝年轻的开国君主亨利七世登上了王位。此时,英国只有不到300万人口,分别约为当时西欧两个大国法国和西班牙的1/5和1/2,领土面积也远比它们的小。英国没有常备军,更没有国家安危所系的海军。自15世纪开始,尤其经过30年玫瑰战争(1456-1485),王权不断衰微,社会秩序严重混乱。王室财政机构几乎瘫痪,国王常常囊空如洗,债台高筑。在中央,封建贵族通过咨议会和议会上院而操纵国王,左右政局;在地方,他们大量蓄养家臣,武断乡曲,并经常进行大规模私战。亨利即位时及他整个统治期间,封建分裂势力全都汇集在约克家族的旗帜下,以推翻新王朝为其政治目的。仅在亨利朝的前10年,他们就掀起过三次大规模叛乱,聚众最多时达3万余人,每次均得到国际反英势力的有力配合与支持。  相似文献   

20.
吉田茂是日本现代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二战以后曾五次担任首相,掌日本政坛帅印达七年之久,吉田茂为战后日本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卓越贡献,本文从分析吉田内阁对华政策入,着重剖析其内外成因,了解和把握其对当代中日关系的制约和影响,并试图对作为政治家的吉田茂和作为外交家的吉田茂的不同与关联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