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含芝  陈辉 《东方收藏》2022,(10):123-125
结合“互联网+”模式,解决南通地区蓝印花布市场销量少、传承方面后继无人等困境。本文从南通蓝印花布现有的市场营销模式、传承模式、制作设计模式入手,总结阻碍其发展的原因,结合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营销成功案例,探索蓝印花布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创新战略:传承方面,打造数字化信息平台,记录并保存传统的手工艺,同时引进先进的机器生产。创新方面,设计上形成品牌化营销的同时注重IP的打造,突出南通蓝印花布悠久的文化内涵;与其他品牌进行联名,利用互联网搭建直播平台、建立话题等模式进行引流,实现蓝印花布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丝绸之路》2008,(10):59-61
商县蓝印花布 民间染色工艺品,产于陕西东南商县民间。 商县蓝印花布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纹样题材广泛,内容淳朴,工艺技术精巧,印刷方法简便,格调清素明快,历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相似文献   

3.
我省14人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月11日,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全国有161位民间艺人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其中我省有14人榜上有名,成为获得“大师”称号人数最多的省份,其中南通蓝印花布技艺传人吴元新还是建国以来蓝印花布领域获得“大  相似文献   

4.
宋彦霖 《东方收藏》2023,(1):137-139
蓝印花布是在唐代兴盛的夹缬、蜡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制作工艺包括制布、制版、制缸(制染料)、刷浆(草木灰制成的防染浆)、染色、晾干、刮灰等流程。明清两代是灰缬蓝印花布生产和使用的鼎盛时期[1],目前景象保存较完好的蓝印花布亦可追溯到明末。因而,本文选取明清蓝印花布景象,结合当代传承人对蓝印花布的创新实践,从视觉效果出发,初步分析建构蓝印花布景象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5.
有雯雯 《神州》2012,(14):15-16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虽然一些文化会在一定历史时期出现中断,但因其独特之处也能成为人们的新宠,再度受到人们的青睐,其中蓝印花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蓝印花布的装饰元素在悠长的历史传承中潜移默化的成为一种文化内涵,其造型努力突出画面的平面感和装饰味道,受制作工艺及颜色条件的限制,善用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但有经验的人总是能够把握整体布局,善于在蓝印花布的花纹和斑点做文章,表现出蓝印花布特有的审美效果。比如用线段和点来塑造对象,组织构图,通过线的断续及点的疏密对比来产生种种层次,在单一的蓝色之中出现多彩之感,形成了具有凝聚力的审美符号,成为人们心中的艺术佳品。  相似文献   

6.
吴若峰 《旅游》2006,(6):84-89
提起蓝印花布,对于许多上了年岁的女性来说并不陌生,她们是在蓝印花布衫的包裹下长大的。这种发明于农耕时代的技术已经升华为一种精神情感,使得许多中国人有着特殊的蓝白情结。  相似文献   

7.
手工技艺类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类别。大量手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遭遇文化内涵淡化、继承人乏力、销售(市场市场等方面)的诸多现实问题。本文选取嘉兴市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蓝印花布为例,以分析其目前的优劣势,以期走寻保护发展道路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民丰尼雅出土蓝印花布的文化属性问题,以丰饶角图像为线索,在梳理古希腊、古罗马与拜占庭以及贵霜王朝同类图像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推断其为来自贵霜的物品。从古希腊罗马到贵霜,尽管丰饶角形态及其持有者的身份有所变化,但象征意涵始终没有多少改变,贵霜以古希腊罗马手持丰饶角女神为蓝本,吸收当地佛教造像因素,便形成蓝印花布女神图像。贵霜物品出现在尼雅遗址,意味着两地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  相似文献   

9.
蓝印花布,在宋、元时称“药斑布”,明、清及民国期间成为百姓的传统服饰。《古今图书集成》记载:“药斑布出嘉定及安亭镇。宋嘉定中(1208~1224)有归姓者创为之。以布抹灰药而染色、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作被面、帐帘之用。”蓝印花布也因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故而它能历几千年而久盛不衰,  相似文献   

10.
印花缘     
出福建泉州向西北驱车六七十公里,就是安溪县。安溪置县可上溯千年,安溪文庙就是见证文物。该庙始建于北宋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现存建筑为康熙年间重建,其古建筑群有“秀甲东南”、“名冠八闽”之誉。 进正门,迈高门坎,右行寻门票出售处,却见一屋蓝印花布制品,凡兜肚、十二生肖、布包、背包、椅垫、桌布、台布、被面、裤兜、短褂、上衣、长裙、对襟长衫、旗袍、挂图种种,或吊挂墙上;或叠放柜中;或齐整排列,看得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竟忘了门票之事。 有介绍文字写道:“安溪的蓝印花布  相似文献   

11.
Much of the research on Maya Blue has focused on locating palygorskite sources in northern Yucatán, México. To that end, Arnold et al. (2007) reported seven discriminate source mineral locations for palygorskite used in the manufacture of Maya Blue. Recently, a blue pigment was excavated from the archaeological site of Ixlú, El Petén, Guatemala and LA-ICP-MS and INAA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to determine if the pigment had the traditional Maya Blue structure and if it was from one of the seven mineral sources in México. Geochemical analyses demonstrate that the Ixlú pigment has the traditional Maya Blue structure, but it was manufactured from clays in central Petén, Guatemala. These new data suggest that the knowledge of Maya Blue manufacture was transferred and not the actual pigment and they reveal another source for Maya Blue manufacture outside of the Yucatán peninsula.  相似文献   

12.
旅游民俗文化空间的筛选与旅游价值分析——以陕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库瑞  陈锋仪 《人文地理》2009,24(5):122-125
民俗旅游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体验旅游,已经成为新的旅游消费时尚。作为民俗旅游的基础,民俗文化密集地区个性化空间的筛选就成为指导这种旅游方式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目前,在旅游民俗文化空间选择的原则、标准、价值等方面,学术界尚未进行深入研究,这造成我国许多民俗旅游资源发达地区在开发过程中缺乏理论的指导,出现了盲目性开发的严重问题。本文在依托相关文化空间理论和2005年以来对陕西民俗旅游资源深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民俗文化空间筛选的原则与标准,并据此对陕西旅游民俗文化空间进行类型划分。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歌文化的地域特征及其地理基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简述民歌文化研究状况的基础上,作者分析了中国民歌文化区形成的历史基础;并从文化地理的角度,探讨了民歌文化的地域整合性。然后将全国民歌文化区分为七大区域,包括:以江南小调为代表的"江南水乡风格",以北方号子为代表的"粗犷刚劲风格",以"信天游"、"花儿"为代表的"西北高原风格",以云、贵、川山歌为代表的"西南高原风格",以长调为特色的"北方草原风格",异域风格的新疆民歌以及高山雪原上的民歌,作者还论述了各区域民歌文化的特征及形成的地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爆发后,政治意志开始强势介入到民间小戏,进而渗透到乡村社会。边区政府对民间小戏的改造成为国家的政治诉求,本该再现乡村社会的多元图境和反映乡村民众真实想法的民间小戏在革命话语的主导下其结构及内容方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民间小戏的娱乐功能开始向政治教化功能转变。本文以抗战时期陇东革命根据地的民间小戏为考察对象,着重分析了革命话语下民间小戏改造及其功能的转变,以期揭示政治、民间小戏及乡村社会三者互动图境。  相似文献   

15.
海门通东地区的民间美术具有质朴、敦厚的特色,富有乡土情味。通东的民间绘画、雕刻、建筑装饰、刻纸、彩灯、竹编等民间美术融汇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特点。  相似文献   

16.
Until the 19th century, most pigments were based on naturally occurring colored minerals and dyes, with three significant exceptions: Egyptian Blue, Chinese Blue/Purple and Maya Blue. The former two are alkaline-earth copper silicates, and because of this similarity it has been proposed that the Chinese pigments were derived from Egyptian Blue. Herein, we analyzed clumps of pigment from the Qin warriors and discovered that in spite of the structural similarity to Egyptian Blue, the micro-structural morphology of Chinese Purple is very different. Therefore, we believe that the synthesis technology for the Chinese pigments was a by-product of high-refractive index glasses (artificial jades) produced by Taoist monks. Further,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se pigments from Chinese art and monuments concurrently with the decline of Taoism not only substantiates the link between the two, but also gives a striking example of how cultural changes in the society affected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s in ancient China.  相似文献   

17.
作为汉族民系的客家创造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山歌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客家是一个历史范畴 ,又是一种地域现象。从文化地理学理论考察 ,区域文化的成型取决于主体文化要素的分别成熟。据此 ,确定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的成型期在明末清初。由于历史的原因 ,梅州客家文化与梅州客家山歌具有客家区域文化代表意义。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的整合造就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文化。这在梅州客家山歌的形成过程中有充分的体现。中原文化构建了梅州客家山歌的骨架。因此 ,梅州客家山歌的艺术风格、修辞方法、章法结构都留有“十五国风”以及迁徙途经的江南吴音印迹。客家山歌自明末清初始与吴歌分道扬镳 ,佐证了客家民系及其文化成型于明末清初说。土著文化填充了客家山歌的肉体并使其尽显地域个性。因而 ,梅州客家山歌中还大量存在土著民族的歌词、唱名、旋律及修辞方法。从过程来看 ,文化整合导致梅州客家山歌的形成也是客家民系长期的区域环境感应的结果。从模式与效应来看 ,梅州客家山歌的形成经历了前期的汉族低势位文化与土著高势位文化的整合、中期汉族与土著等势位文化的整合、后期汉族高势位文化与土著低势位文化的整合的不同模式。属于特殊的高低互位的文化整合模式 ,其效应是互相融合。  相似文献   

18.
民俗类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河南省安阳市民间艺术博物馆近年来的工作实践,就当下非遗保护展示在综合类博物馆中展示位置日益靠前的普遍现象,论述民俗类博物馆在非遗保护、研究、收藏、尤其是展示中应该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明代宁夏畜牧业的经营类型与地域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宁夏的畜牧业, 从经营方式上可分为官办监苑畜牧业、军卫畜牧业、藩王畜牧业、民间畜牧业 4种。军卫畜牧业和民间畜牧业在宁夏南、北皆有分布, 而官办监苑畜牧业和藩王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宁夏南部, 且呈犬牙交错的状态。宁夏镇的畜牧业是以军事卫所畜牧业为主, 民间畜牧业为辅。而宁夏南部的畜牧业, 在明前期是以藩王畜牧业和官办监苑畜牧业为主, 民间畜牧业为辅; 至明后期, 则以藩王畜牧业为主, 民间畜牧业部分替代了官办监苑畜牧业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Visible spectra, composition from SEM/EDX and solid‐state electrochemical data are correlated for a set of 12 Maya Blue samples from different archaeological sites of Campeche and Yucatán (Mexico). In addition to indigo and dehydroindigo, indirubin and other possibly indigo‐type compounds can be detected in Maya Blue samples. Application of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techniques allows similarity relationships to be established between samples from different sites, confirming prior results which suggest that the preparation of Maya Blue pigment evolved with time during the Maya culture following a ramified sche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