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以现有考古资料对中国古代轮轴机械制陶工艺的发展过程作了解说:轮轴机械制陶最早起源于垫板制陶,后来出现慢轮制陶,最后出现快轮制陶。快轮装置是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最先进的生产工具,快轮制陶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对研究快轮制陶的一系列新概念作了厘清,同时提出了两个新判断:快轮制陶技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最后阶段;其技术的应用有两次高潮,第一次出现于铜石并用时代晚期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第二次出现于汉代。最后,文章将地区之间(实质是各文化、各人群之间)快轮制陶的技术传播比作地震"能量传递",在传递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弱,并且受到制陶者技术思想的影响,从理论上阐明了黄河流域各地区快轮制陶技术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古代制陶工艺研究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李文杰先生的专著《中国古代制陶工程技术史》即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制陶技术史的集成之作,在中国古代陶器研究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文章就李先生书中提到的陶器技术研究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并对陶器研究体系进行初步阐释。  相似文献   

4.
广西靖西龙腾中屯壮族的原始制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永旭 《南方文物》2011,(3):100-105,99
陶瓷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重要发明,世界上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不同文明传统内部之大小不等的地域性文化,都拥有差异程度不等的陶瓷文化,因此陶瓷史成为考古学上研究人类文化史、族群谱系关系史的最重要指示物,成为考古学上重建历史的最重要依据之一。陶瓷考古的研究内容是多方面的,民族考古向来是陶瓷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外考古学家、人类学家都予以重视。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考古学者主要在西南开展了一系列少数民族地区原始制陶的调查研究,著名的有李仰松先生关于云南佤族、傣族、彝族及海南黎族原始制陶工艺的调查,并结合仰韶文化的制陶工具发现,研究史前时代的制陶技术发展史的不同阶段,是制陶工艺之民族考古调查研究的奠基。此外,宋兆麟、黄展岳、杨原、张季、林声等人分别对贵州苗族、云南傣族、云南元谋汉族等原始制陶的调查研究,也都是这方面重要的成果。除了技术史的调研外,还有人作文化史的民族考古研究,我曾探讨过台湾高山族民族志中的原始陶器群与闽台史前文化间的源流关系。伴随着考古学的自身发展与完善,陶瓷史的民族考古学研究还可拓展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和空间。本期收入的三篇文章,在这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从调研对象看,华南的许多族群社会、包括汉人社会中都保存大量原始制陶工艺,需要我们做更多的调查、充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士生付永旭的《广西靖西龙腾中屯壮族的原始制陶技术》一文,首次为我们带来了壮族的原始制陶工艺信息,进一步丰富了原始制陶技术史的民族志文献。  相似文献   

5.
戎怡 《神州》2021,(12):46-4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是确保其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将其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为例,结合其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然后通过互联网+与其相结合,形成线上+线下的文化产业链,从而...  相似文献   

6.
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在丰京大原村制陶作坊遗址发现西周晚期的两座陶窑(Y14、Y15)、灰坑、垫土和灰层等遗迹集中分布,地层堆积复杂。通过发掘,我们对两座陶窑的使用、改造和废弃过程有了深入的了解,确认Y15早于Y14。半倒焰窑Y15用红烧土块和泥浆粘合成烟道内壁,在烟道底部设置两个吸火孔,并在改制成横穴升焰窑后继续使用。另发现大量陶坯。  相似文献   

7.
郭富纯 《收藏家》2009,(11):60-64
日本在镰仓建幕之前的600多年间,一直处于中国和朝鲜的势力范围下,在那一时期受中朝两国的文化影响较深。  相似文献   

8.
冯冕 《东南文化》2021,(6):105-114
葫芦窑是景德镇窑炉技术发展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梳理葫芦窑的技术源流对厘清景德镇窑炉技术发展的过程有重要意义.以往学界认为景德镇葫芦窑是龙窑与马蹄窑技术结合的产物,但通过分析葫芦窑的结构特征,并将其与龙窑、马蹄窑比较分析,可知景德镇葫芦窑是对景德镇宋元龙窑及其改良技术的继承,并未吸收马蹄窑半倒焰的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9.
陶瓷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重要发明,世界上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不同文明传统内部之大小不等的地域性文化,都拥有差异程度不等的陶瓷文化,因此陶瓷史成为考古学上研究人类文化史、族群谱系关系史的最重要指示物,成为考古学上重建历史的最重要依据之一。陶瓷考古的研究内容是多方面的,民族考古向来是陶瓷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外考古学家、人类学家都予以重视。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考古学者主要在西南开展了一系列少数民族地区原始制陶的调查研究,著名的有李仰松先生关于云南佤族、傣族、彝族及海南黎族原始制陶工艺的调查,并结合仰韶文化的制陶工具发现,研究史前时代的制陶技术发展史的不同阶段,是制陶工艺之民族考古调查研究的奠基。此外,宋兆麟、黄展岳、杨原、张季、林声等人分别对贵州苗族、云南傣族、云南元谋汉族等原始制陶的调查研究,也都是这方面重要的成果。除了技术史的调研外,还有人作文化史的民族考古研究,我曾探讨过台湾高山族民族志中的原始陶器群与闽台史前文化间的源流关系。伴随着考古学的自身发展与完善,陶瓷史的民族考古学研究还可拓展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和空间。本期收入的三篇文章,在这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从调研内容看,传统的调研几乎都集中于原始制陶,对陶瓷史上晚近历史时期的窑业技术史缺乏民族志的类比。东南地区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重镇、龙窑技术的中心之一,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东南龙窑技术源远流长,但龙窑技术史的复原研究主要是通过东南各省地下埋藏的唐、宋、元、明等历代窑址的考古发掘资料来展开,闽浙各省山地社会中若干年前仍旧青烟缭绕的龙窑工场,长期未能引起学者的注意。福建博物院羊泽林、栗建安、厦门市博物馆宋蓬勃、陈建国先生合作的《东南龙窑技术的历史记忆——厦门同安坑仔口现代陶窑调查》,独辟蹊径,首次披露了一处闽南现代龙窑的形态与结构,将一处近年刚刚停烧的现代龙窑的"准民族志"资料展现在研究者面前,必将引起窑业技术史学者、陶瓷史学者的一阵兴奋。  相似文献   

10.
Renewed research interest in the origins of pottery has illuminated an array of possible precipitating causes and environmental contexts in which pottery began to be made and used. This article is an attempt at synthesizing some of these data in hopes of stimulating further research into this intriguing topic. Following a review of theories on the origins of pottery, discussion proceeds to a survey of geographic and cultural contexts of low-fired or unfired pottery, highlighting the role(s) of pottery among contemporary hunter-gatherers and summarizing data pertaining to varied uses of pottery containers. It is argued that objects of unfired and low-fired clay were created as part of early prestige technologies of material representations beginning in the Upper Paleolithic and are part of an early software horizon. Clay began to be more widely manipulated by nonsedentary, complex hunter-gatherers in the very Late Pleistocene and early Holocene in areas of resource abundance, especially in tropical/subtropical coastal/riverine zones, as part of more general processes of resource and social intensification (such as competitive feasting or communal ritual). Knowledge of making and using pottery containers spread widely as prestige technology and as practical technology, the kind and timing of its adoption or reinvention varying from location to location depending on specific needs and circumstances.  相似文献   

11.
李清临 《华夏考古》2011,(1):146-152
本文简要回顾了古陶产地研究的历史,介绍了其研究理论和方法,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自晚清以来,首先由一些外国人开始关注、著录宜兴陶业。到20世纪前期,中国人对于窑口、产品、工艺等宜兴陶业情况的文献记录逐渐涌现,其中包括宜兴制陶环节中最具特色的泥片成型工艺。传统泥片成型工艺虽延续至今,但以如今的制作方法与之相比,诸多方面和细节已逐渐改变,甚至消失。宜兴窑业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别采用微观结构观察、成分分析和吸水率-密度测定等方法,对比共出的夹砂陶和泥质陶,对孙家城遗址较为典型的夹植物陶进行分析。陶器坯体微观结构显示夹植物陶疏松多孔,植物类孱和料呈现的形式主要有植物碎屑、炭化颗粒、植物印痕等,应与夹炭陶相区别。成分分析表明夹砂陶、泥质陶和夹植物陶所用的制陶原料存在差异性且一定程度上有重合,后两者在制作工艺上有相似之处且有别于夹砂陶,而且夹植物陶鼎的口沿、腹部、足部的原料和制作工艺也不同。陶器胎体断面元素含量的变化可能是制陶过程中有意为之,也或与烧制过程和器表施加陶衣相关。吸水率-密度分析显示夹植物陶的质地最为疏松多孔,质量最轻,而且吸水饱和后更为脆弱易碎。  相似文献   

14.
唐根顺 《东南文化》2002,(11):84-86
根据陶器质地、火候的差异使用不同的粘接剂是陶器修复的关键;补配材料及作色材料的应用得当,将使出土陶器再现当年风采。  相似文献   

15.
2001年 7月,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洛阳汉河南县城南墙外发现一段陶水管, 根据其结构特点, 认定为汉代的排水管道, 这为研究汉代建筑的排水系统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张勇 《中原文物》2001,(1):63-67
淮阳彩绘陶院落是目前我国汉代考古中极为少见的建筑明器精品.本文依据出土墓葬的形制、随葬品的组合、陶院落的装饰艺术和时代特征等几个方面,对其年代进行了重新判定.  相似文献   

17.
刘江卫  惠娜  赵昆  王东峰 《文博》2009,(6):318-324
彩绘陶器文物反应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不同艺术风格和技术特点,我国出土彩绘陶质类文物较为丰富,但保护修复操作基本不够完备。本文通过对彩绘陶质文物保护修复操作流程的规范化研究,目的建立统一、明确的操作规范,使得文物得到切实的保护,最大程度的减缓或降低文物的衰变速度,延长其寿命,保护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韦正 《东南文化》2011,(2):109-114
韩国风纳土城出土了一批大型钱纹陶器,经过参照已有的研究成果,这些钱纹陶器可能与百济王室有关,其输入百济的时期可能在东吴中后期,西晋时期的可能性也存在,东晋时期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因此风纳土城的始筑年代可追溯至中国东吴时期。  相似文献   

19.
刘尊志 《南方文物》2012,(1):74-79,99
徐州作为两汉重要的诸侯王封国所在地,有较多西汉墓陪葬有陶俑。从总体上看,徐州西汉墓陪葬陶俑经历了萌芽、繁荣和衰落的全面发展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并与社会的发展及葬制、葬俗的演进等密切相关。徐州西汉墓陪葬陶俑还与本地区东汉墓葬及周边地区西汉墓葬的陪葬陶俑存在一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综合反映出相关丧葬内容、物质文化等的时代特点及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