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敦煌俗文学作品中的骈俪文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俗文学作品中的骈俪文风邵文实敦煌俗文学包含内容极广,变文、讲经文、民间故事赋文、话本、词文等均属其类。它们中许多采用的是散韵相合的形式,往往是先以散文叙述一段故事,再以韵文唱衍补缀,很具特色。笔者在阅读王重民等先生所辑《敦煌变文集》以及敦煌遗书中...  相似文献   

2.
前言 在研究界里,法会仪式和讲唱文学之间的关系很早就引起了前辈学者们的注意,在敦煌文献被发现不久就开始研究了.最早入手的是罗振玉氏,罗氏在<敦煌零拾>(1924)一书里,用"佛由"的名称来介绍了他所藏的三种讲唱文学作品,即现在所谓的<维摩经讲经文>、<降魔变文>、<欢喜国王缘>,然后其跋文里把这些作品视为宋代说话四家之中佛经演说的"讲经"源流;其次有向达的<唐代俗讲考> ①,这篇论文里,向氏第一次谈到了"俗讲"一词,并论及敦煌变文与俗讲仪式的关系,还提及了押座文在仪式上的功能及其与变文之间的关系.另外,孙楷第<唐代俗讲经轨范与其本之体裁> ②,泽田瑞穗<支那唱导文学的生成> ③等论文里更加深入探讨了仪式在俗文学演变史之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回鹘文钱币目前发现有两种,一种为双面回鹘文钱币,其面文被译为:“厥、毗伽圣天回鹘可汗”或“有名望的、圣智的仆固回鹘天可汗”或“圣明的回鹘卜古可汗”。背文被译为:“奉王命准予流通”或“奉神赐王命颁行”。另一种为单面回鹘文钱币,回鹘文铸于钱币正面,背面无文字,面文译为:“奉亦都护之命准予流通”或“圣命准予通行”。  相似文献   

4.
倪博洋 《文献》2022,(2):68-81
胡文焕《文会堂词韵》中的舒声部分(含“入声作三声”)完全抄自《词林韵释》,保存了明本《词林韵释》的文本面貌。从胡文焕的序中可以看出《词林韵释》是一部在明代中后期江浙地区流传且有一定影响力的曲韵,可据此解决今人对该书性质的争议。将《文会堂词韵》与《词林韵释》今存各本比勘,可助梳理诸本源流。从《文会堂词韵》字头无注释的体例来看,现存《词林韵释》的注释可能是受明代韵书著述风气影响而由后人所添。《文会堂词韵》与《词林韵释》名异实同,而在清代词学家眼中却地位迥异,反映出清代词韵“弃曲”“从宋”的编纂观念。《词林韵释》为《词林正韵》取代,又表现出清人词韵“从雅”的进一步转向。  相似文献   

5.
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中的南北朝文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可补严辑南北朝文未收之篇,考订严辑南北朝文作者归属之误,校改严辑南北朝文篇名,补严辑南北朝文残篇及校勘严辑南北朝文的文字讹脱.  相似文献   

6.
敦煌发愿文文献作为敦煌文献大类之一,因其在众多领域的研究价值,愈来愈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但目前学界并未就“发愿文”的名称达成一致意见。本文结合汉、藏文发愿文的题名,认为发愿文、愿文、祈愿文这三种称呼在唐宋之际的河西地区是可以混用的,且表达的是同一个概念——发愿文。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说文>训"词"例穷尽性统计的基础上,从字形演变、出土文献用例、传世文献用例等方面,对<说文>训"词"例字进行了类分析与研究,补增<说文>训释语气词的8种条例,并兼及许慎的虚字观.  相似文献   

8.
揭开神密的面纱 这次去苏联会谈,我们到了苏联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要揭开神密的面纱,使这这批封闭的祖国文化瑰宝重颜光彩。中国敦煌、吐鲁番和黑城文献,就藏在所内的手稿部里。 手稿部内共收藏着约一万二千件敦煌(其中有少量来自吐鲁番等地)文献和九千件黑城文 在一万二千件敦煌文献中,藏着大量珍品。这里仅仅举例: 早在公元七世纪末以前,我国寺院中盛行一种“俗讲”的文字,叫做“变文”。宋元话本以及宝卷、鼓词、弹词等,莫不和变文有渊源关系。由於宋初曾明令禁止僧人讲唱变文,这一重要文学形式,在近一千年中,竟湮没无闻。直至  相似文献   

9.
敦煌愿文是指敦煌文献、石窟题记和绢画、幡缯中所发现的愿文,这些愿文曾广泛流行于南北朝至宋初的敦煌地区,它们或封存于洞窟或埋藏于地下一千多年或更久远,没有做过任何的改动,其中保存了丰富的原始语言材料,具有较高的语言学研究价值,愿文与变文一样对汉语史的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是以黄征、吴伟先生编校的《敦煌愿文集》为主,选取愿文中有关疾病、病愈类的词语进行考释,或对《大词典》等辞书补苴罅漏,或者穷源竞委。  相似文献   

10.
在敦煌遗书中,除传世文学作品和讲唱文学作品,如变文、讲经文等外,最富于文学色彩的应用文当属愿文了。迄今为止,在敦煌文书研究中,关于敦煌愿文的相关研究还很薄弱。本文以1995年由黄征、吴伟编订的《敦煌愿文集》为研究范本,分析敦煌愿文研究的现状与成果,并从多方面对敦煌愿文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上梁文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盛行于宋代,在金元社会获得了继续发展。与诗、词、歌、赋这类主流的音乐文学形式不同,上梁文作为颇具民间色彩的文体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历经金末元初和元中后期两个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上梁文从宋代渐趋雅化和个性化的路径中脱离出来,逐渐发生了由主流向民间、由抒情性向实用性、由文学性向音乐性的复归,从而使上梁文的音乐文学属性得以重新彰显。  相似文献   

12.
变文与后世曲艺之蹑踪宋代说话人在中国曲艺史或者是中国文学史的民间文学方面,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怎么发生的?从发生学观点看,过去一直非常模糊。不少学者皆认为宋代说话是中国曲艺之“开山祖”。在文学史领域,过去也往往是讲到宋代“说话”便嘎然而止,无法再往上追溯。直到敦煌变文发现后,中国曲艺史的断层始弥合,古今脉络方才接通。敦煌讲唱文学的历史地位,比宋代说话人还重要,它成为汉以来的辞赋、说唱,魏晋南北朝俳谐文到宋元话本小说、诸宫调等说唱文学的桥梁,也是后世阵容壮观的说唱文学的前导。或者可以说,它是源远流  相似文献   

13.
敦煌文献的发现,促进了近代汉语等学科的发展.吕叔湘先生把以敦煌变文为代表的敦煌俗文学作品看作是近代汉语跟古代汉语的分界线,可见敦煌文献材料对汉语史研究的重大意义.自汉末迄隋唐,是汉语处于大变化、大转折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内,卷帙浩繁的梵文系统的佛经被译成中文介绍进中土.由于译经大多为番僧口译、信士笔受,所以,译文必然是一种比较接近于口语的通俗文本,如梁启超所言:"若专以文论,则当时诸译师,实可谓力求通俗.  相似文献   

14.
宋文诸体渐备,史才、诗笔、议论熔铸一炉,文质相生,情志兼美。传状文作为散文的一种类型,在宋代创作量甚夥。近三十年,对宋代传状文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从文学史、文体学史研究方面看,传状文已进入学术史视野,文体学上的理论探讨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及文体资料。传状文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创作论、文体论、功能论及其唐宋文体流变论等方面。传主的阶层呈现下移的倾向,行文渐长,趋于散文化。本文针对研究薄弱处,析因归纳,进而探讨当前宋代传状文研究的新维度。  相似文献   

15.
清初综合性词选的编篡往往和词学流派的形成存在着对应关系.围绕着《今词初集》的编撰,在纳兰性德、顾贞观的周围形成了一个饮水词人群体.《今词初集》的编纂是饮水词人群体集体意志的体现,它既有明确的尊体意识,又提出了鲜明的理论主张,在选阵上更有着强烈的流派意识,是一部选派型词选,它的编纂刻行是饮水词派树帜词坛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
自从敦煌变文写本发现以来,学界仅把它看作文学作品加以研究,还没有将它作为一种立体的艺术存在,进行系统的考察:尽管有不少学者已经指出,变文作为“转变”的底本,供“转变”所用;或指出“转变”就是“转唱变文”,但问题在于,“变文”是不是都用来作为“转变”的底本,都供“转变”所用?“转变”作为“转唱变文”的一种艺术,它到底是怎样的?对此,前贤学者或者忽略不论,或者只论不证,尚无系统的考证文字,因而有进一步回答的必要。按“转变”一艺,在唐五代之文献记载中凡有四见: 一、《太平广记》卷二六九“宋昱、韦儇”条引《谭宾录》载:  相似文献   

17.
彭向前先生曾指出在西夏文草书中存在一种“同符异用”的现象,实际上在手写的其他书体西夏文献中也存在。为名实相符,并与汉字研究所用术语接轨,建议改称为“构件同形”,而实际代表不同用法的构件称为“同形构件”。文章以手写佛教文献《大宝积经》为例,收集了8组例证,阐释存在于手写楷书西夏文献中的“同形构件”。  相似文献   

18.
司景方 《沧桑》2009,(4):237-238
本文试图从五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词的文体意义,既中性文体意义的词与基本词汇、带有正式文体意义的词、带有非正式文体意义的词、新词语和古词语、地方方言和社会方言等来阐述词的文体意义。通过对词汇文体色彩的分类阐述,让大家对词汇的文体色彩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在实践生活中对具有各种文体色彩的词汇的不同应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夏承焘先生是著名的词学家,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既是传统词学的总结者,又是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胡乔木曾经多次赞誉他为“一代词宗”“词学宗师”。他在词人年谱、词论、词史、词乐、词律、词韵以及词籍笺校诸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提高了词学研究的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20.
《经传释词》是清代用训诂的方法来研究古汉语虚词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影响深远。但是由于时代及其他局限,此书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错误。本文列举了《经传释词》中的一些训解错误,涉及虚词“与”“於”“焉”“欤”“邪”“也”“若”“然”“是”9个,及虚词连文结构“然且”,分析了其致误之由,并给予了正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