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隆里古城     
杨秀庭 《文史天地》2013,(6):F0004-F0004
隆里古城位于贵州省锦屏县南部,城区面积约5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是明朝“开辟苗疆”的产物,现有居民3000余人皆明代屯军的后裔。在以苗侗文化为主流的黔东南地区,古城呈现出独特的“明清汉文化孤岛现象”。隆里古城是中挪国际文化合作生态博物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相似文献   

2.
明代大藤峡瑶民起义,从明洪武四年(1371年)直至崇祯末年(1644年),持续时间长达270多年。瑶民在韦公广、覃公专、蓝受贰、侯大狗、侯公丁等首领的领导下,“啸聚万余之众”,大大小小武装起义数十次,其中较大规模起义达14次之多,迫使明王朝先后派遣韩雍、王守仁、蔡经、陈金等数十名御史、总督、总兵领兵60万前往大藤峡地区进剿,损兵折将逾20万,瑶民被杀10万多人,被俘3万多人。大藤峡瑶民起义反抗封建统治的坚韧性和持久性,斗争时间延续之长,是中国乃至世界农民革命史上所罕见,而斗争之悲壮惨烈,堪称惊天地泣鬼神。  相似文献   

3.
补子,绣在官服前胸和后背上,以不同的禽、兽图案起到标识官阶的作用。补服最早出现于明朝。明洪武元年(1368),赐百官服装,礼部建议服“与唐制同”,就是说在服装制度上借鉴了唐代的制度。由此可见,明朝补服的灵感来自于唐朝官袍。那么,唐朝为何要以动物来标示官员品阶呢?  相似文献   

4.
奢香是明代著名女政治家、水西彝族的杰出领袖,在支持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修筑西南通道、促进贵州经济文化发展方面起过巨大作用。1996年恰逢她逝世600周年;岁月沧桑,明清及当代的相关记述中还有一些外错之处尚待订正。笔者特撰此文,以纪念这位非凡的女性,并就教于学界同仁。一、奢香、霭翠及贵州宣慰司据1991年出版的贵州省《毕节地区志·人物志》载,奢香为“彝族,名舍兹,四川古商人”。“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O),春香生于商州宣抚使奢氏豪门。明洪武八年(至375)奢香年14,与贵州宣慰使陇赞阿期(雹翠)结婚。”奢香的…  相似文献   

5.
至正之宝权钞钱收藏小记[香港]关汉亨元顺帝铸至正钱,有通宝与之宝两种。前者种类繁多,后者铸量稀少。之宝钱面文铸*“至正之宝”四字,楷书直读,书法端庄俊秀,神采照人。背文穿上“吉”,右“权钞”,左*纪值,凡五等(伍分、壹钱、壹钱伍分、贰钱伍分、伍钱)。...  相似文献   

6.
古代琉球的华裔伟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琉球的华裔伟人谢必震古代琉球(今日本冲绳)“古名流虬,以其万涛蜿蜒,若虬浮水中,在中国东南。自福建梅花所开洋,顺飙利船七昼夜可至”。①明洪武五年(1372年),太祖朱元璋“遣杨载持诏谕琉球国,诏曰:……朕为臣民推戴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  相似文献   

7.
钟明 《文史春秋》2012,(10):1-1
本期刊登的《大藤峡瑶民起义烽烟二百年》,揭示出大藤峡瑶民起义的因由及其历史教训。明代大藤峡瑶民起义,是一部官逼民反的悲壮无比的历史剧。从明洪武四年(1371年)直至崇祯末年(1644年),持续时间长达270多年。瑶民在韦公广、覃公专、蓝受贰、侯大狗、侯公丁等首领的领导下,“啸聚万余之众”,大大小小武装起义数十次,其中较大规模起义达14次之多,迫使明王朝先后派遣韩雍、王守仁、蔡经、陈金等数十名御史、总督、总兵领兵60万前往大藤峡地区进剿,损兵折将逾20万,瑶民被杀10万多人,被俘3万多人。  相似文献   

8.
明朝,在湖广武昌府江夏县,发生一场“惊天动地”的土地官司。一方为明藩楚王,另一方为江夏县灵泉山内住户。官司有烦皇帝圣听,甚至批旨,谓之“惊天”;住宅强拆、祖坟被掘,谓之“动地”。这场土地官司从洪武十五年(1382年)到嘉靖十五年(1536年)相持154年,历经九个回合,占了整个明朝276年的一半时间.  相似文献   

9.
范惠泉 《神州》2012,(6):30-30
前言 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悍然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史称“壬辰战争”。这场战争中,日本出动水陆军二十余万,战船千余艘,两个月内朝鲜“三都八道”几乎全部沦陷。朝鲜国王李睑派使节向明朝求援,明政府旋即做出援朝抗日的决定。在长达七年之久的战争中,登州港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贵州宣慰使是明正统七年赐姓安氏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贵州宣慰使雷翠,系三国蜀汉后主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封受罗殿国君、宋代自封罗施鬼国鬼主、元代任八番顺元沿边宣慰使之后裔。其俗是“父名子姓”,姓名叫“陇赞震翠”,通常名不带姓,只称“精翠”。元灭明兴,任贵州宣慰使,准予世袭其职。继后,世人皆言贵州宣慰使姓“安”,是明王朝赐姓的,敌史(含志)上出现有“水西安氏”语句。但究竟贵州宣慰使是何帝何时踢姓“安”的,清史(含志)的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三说。一说是明洪武帝赐姓“安”的。譬如1986年由贵州新华印刷厂印刷、贵州新华书店发行的《贵州省专题考·贵州…  相似文献   

11.
神秘蔡家寺     
蔡家寺在甘肃甘谷县东北渭水峪火车站(陇海线)以西,渭河北面的二级台地上,寺、村同名,寺在村北一山丘上,依山而建,直达山顶。据清乾隆《伏羌县志》(甘谷旧名伏羌)记载,寺庙建于元顺帝乾隆年间,就已引起出身于该村的诗人李兆甲的注意。李兆  相似文献   

12.
喻珊 《文物天地》2022,(3):112-120
<正>明朝建立后,致力于“复先王之旧”,参汉唐与两宋制度,复兴华夏礼乐衣冠,但祭礼皆用瓷器。明洪武年间在景德镇设立陶厂,专为皇室与朝廷烧造祭祀与宴饮等瓷器,同时也从龙泉、钧州、磁州等地订烧瓷器。15世纪的明代宫廷瓷器不仅是政治礼仪、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成就的代表物之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与贸易交流的重要物证,以景德镇御窑为核心的宫廷瓷器在祭祀礼仪、宫廷生活、民族关系与外交往来、宫苑雅事等方面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3.
曩读《革命烈士诗钞》至“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李大钊)、“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恽代英)、“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杨超)、“不作寻常床箦死,英雄含笑上刑场”(李少石)、“昨夜洞庭月,今宵汉口风。明朝何处去,豪唱大江东”(熊亨瀚)等,未尝不临文嗟悼。既觉摩罗诗力,移人至深,又憾人之多才...  相似文献   

14.
正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起义军在北伐中发布《谕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七月,北伐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进逼大都,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开健德门  相似文献   

15.
明朝镇守广西秘籍《殿粤要纂》莫金山《殿粤要纂》是一部专记明朝广西军事防务的著作。古人常将八桂大地称为“粤”,度文思义。《殿导要纂》(下简称《殿》)即是“镇守广西各要塞的资料汇纂”之义。此书的主要编者是杨苦。杨芳,字以德,号济宁,四川重庆卫军籍出身,万...  相似文献   

16.
王宁 《丝绸之路》2013,(4):46-47
卫所制度是明朝的军事制度,它在明朝起过重要的作用。灵山卫作为山东沿海的一个卫,它从明洪武年间建立到清雍正十二年裁撤,期间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明朝初年,面对山东海防的严峻形势和灵山卫在山东沿海所处的特殊位置,设立了灵山卫城。灵山卫城经过精心的选址,在城池的布局上十分合理,将生活和军事防御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亢骜 《丝绸之路》2006,(5):23-25
明代大槐树迁民遗址,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以北。元末明初,战乱四起,水旱蝗灾连绵不断,中原地区尸骨遍野,民不聊生,豫、鲁、皖、苏之民十亡七八,不少地区人烟断绝,土地荒羌。山西卸足风调雨顺,人丁兴旺,连年丰收。山西人口稠密,首推晋南,而洪洞又是平阳一带人口最稠密之县。明朝政府建立以后,当务之急是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生产。明洪武元年至永乐十五年(1368~1417),明朝政府18次移山西居民于京、冀、鲁、豫、皖、苏、鄂、秦、陇、宁以及东北诸省。600多年来,移民子孙繁衍遍布全国各地,辗转迁徙海外也不知凡几,移民子孙数已亿计。“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也就成为海内外流传千古的民谣和槐乡后裔追根溯源的指南,洪洞大槐树也因此而闻名遐迩。  相似文献   

18.
亢骜 《丝绸之路》2006,(2):40-40
甘肃省张掖市明代大粮仓地处旧城区东北隅,旧名甘州仓,俗名大仓。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由甘肃都督宋晟始建。明弘治十六年(1503),都御史刘璋建预备仓于其内。清乾隆十八年(1753)、二十八年(1763)、四十一(1776)杜荫,  相似文献   

19.
贵阳市“同济堂”中药店是贵州省历史最悠久的中药商店之一。它创建于清朝光绪十四年(西历1888年),至今有11O年了。贵州地处华复边睡、气候不佳,土壤瘠薄;自秦、汉以来,就被汉人视为蛮荒之处、瘴病之区。它的开发比江南晚得多,虽然设省是在5O0年前(明朝永乐11年),但基本上形成现在的区域是清朝雍正年间(公元18世纪初叶)之事c据史料记载,从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起到民国36年,省内先后发生较大的疫病流行139起;流行面积之广\危害程度之深,’十分惊人。不利的自然环境、十分落后的生产力和封建的生产关系,致使贵州经…  相似文献   

20.
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的先祖,是江苏安东(今涟水)县人,后徙居淮安城南之灌沟(今属石塘乡)。吴承恩生于明朝弘治十七年(1504年)左右,46岁才成为“岁贡”,又十多年后为长兴县丞,因“不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