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锡伯民族的早期历史,史籍上并没有完整的记载。在清代史家著作中,虽有一些零星记述,但其范围仅限于明末清初之历史,而对于锡伯民族历史起源问题则鲜有详述,以致迄今仍为史家所争论不止,各种观点众说不一,主要有鲜卑遗民说,室韦后裔说,与满族同源于女真说。根据我们初步掌握的史料与分析研究的结果,认为锡伯族主要是以金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伊犁地区的锡伯人在不少人眼里都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当年他们为何要从东北迁徙到遥远的新疆?如今生活在乌孙山下的锡伯人,难道真是清乾隆年间戍边将士的后裔?这个自古以箭法精绝驰名于世的强悍民族,现在生活怎样?带着一个个疑问,笔者专程来到这里进行了采访。 万里迁徙伊犁边陲 据史料记载,锡伯人世居中国东北。在公元5世纪的南北朝时期,他们的祖先鲜卑部落就提弓携箭,飞马驰骋于呼伦贝尔、绰尔河、嫩江、松花江一带。古代的锡伯族是一个靠渔猎为生的部落,他们用弓箭、长矛、木棒和线网猎兽捕鱼。“雪飘如蝶飞,驰骋共撒…  相似文献   

3.
一、原始的选举制度汉族社会从氏族长到阶级社会的贵族出现的过程中,它的继承制度曾经存在过三种形式:第一是氏族社会时期的选举制度,第二是阶级社会产生以后商代的兄弟继承制度,第三是商代末期和其以后的父子继承制度。(关于夏代的情况我们还不够明了)商代的兄弟继承制度是不是仅为商族所特有的形式呢?至少在鲜卑族中他是普遍存在的。现在我们把鲜卑族的几种继承形式简单介绍如后:据后汉书的记载鲜卑和乌桓同出一源,且其语言风俗习惯大致相同,因此乌桓人的继承制度和鲜卑也是相同的。后汉书乌桓传说:「有勇鞬能  相似文献   

4.
10月的伊犁大草原,虽然没有了夏天的迷人气息,但空气中却多了一份别具的清新。怀着对锡伯族生活习俗的向往,我们一路风尘来到了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锡伯族是鲜卑人的后裔,锡伯应该是“鲜年”的转音。到了县城,我们从设在靖远寺附近的物管理所看到了制作的“喜里玛玛”,并见识了整个制作过程。  相似文献   

5.
土族有一首很古老的民歌,名叫《鲜卑山之歌》,其词曰: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头上顶的是什么?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头上顶的是威严的天帝;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额上供奉的是什么?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额上供奉的是众多的神灵;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眼里见的是什么?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眼里见的是阳世的光明;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鼻中嗅的是什么?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鼻中嗅的是五谷的味道;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嘴里嚼的是什么?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嘴里嚼的是十二样五谷;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耳中听的是什么?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耳中听的是宇…  相似文献   

6.
一、拓跋鲜卑的远祖及其最初的驻牧地——大鲜卑山拓跋鲜卑早期的历史,过去因为文献资料奇缺,难于详述。现在,由于考古工作的开展,鲜卑遗迹不断发现,文物不断出土,遂使拓跋鲜卑早期的历史有了探索的可能,其中尤以1980年鲜卑石室刻石祝文的发现,意义最为巨大。它为解决拓跋鲜卑早期历史的一系列难题提供了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7.
鲜卑源流考     
鲜卑的起源是很复杂的,人们一向认为鲜卑起源于东胡,实际上鲜卑仅一半起源于东胡,另一半却起源于匈奴。有些过去公认为鲜卑部落的,实际上却是匈奴或其他族,试分析于下:一、鲜卑的主源——东胡东胡早在周代就活动在我国东北境。《逸周书·王会解》载:“北方台正东……高夷……弧竹……不令支……不屠何……  相似文献   

8.
公元一——三世纪末叶,在我国北方的鲜卑族中出现了慕容鲜卑、段氏鲜卑、宇文鲜卑和拓跋鲜卑几个大的部落,而拓跋鲜卑是诸部中最为落后也是最靠东北的一支。后来鲜卑诸部虽然多称霸一方,立国建朝,但都为县花一现,唯拓跋鲜卑后来居上,入主中原而统一北方,建立了强大的北魏政权,一统二百余年。直至隋唐两代,拓跋鲜卑的后人仍为朝中的重臣,执掌大权。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关于拓跋鲜卑的研究不多。日本学者白鸟库吉和内田吟风的研究分别汇集为《东胡民族考》和《北亚细亚史研究》。国内研究较多并立有专著的,只有已  相似文献   

9.
锡伯族原居大小兴安岭的深山里和广阔的松嫩平原上,后经历次迁徒,现在主要居住在东北、新疆等地。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族乡和塔城地区生活着一部分锡伯人,总人数大约有二千五百人左右。他们被称为锡伯索伦,以区别其他锡伯族人。在二百年历史过程中,锡伯索伦与其他锡伯人一样,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作出了贡献。为此,有必要对锡伯索伦的形成及历史作用作以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潘慧 《丝绸之路》2012,(16):27-29
鲜卑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走过了大约700年的历程。公元1世纪,鲜卑族的历史活动就载入史料中。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鲜卑族分成了东、西两个大部,东北鲜卑主要有慕容鲜卑、段氏鲜卑、宇文鲜卑。拓跋鲜卑是由北部鲜卑演化而来的。拓跋鲜卑在建立政权之前、定都平城以及迁都洛阳之后,文化形式一直在发生变化。在拓跋氏文化历程的转变过程中,深刻地体现着草原文明和农业文明的融合与冲突。  相似文献   

11.
锡伯语谚语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色,其语言特征结构整齐、押韵和谐。通过分析锡伯语谚语的文化内涵及语言特征,可以了解锡伯族历史、习俗信仰等文化信息,对学习锡伯语也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毁镜"葬是早期拓跋鲜卑毁器葬中的一种。它是拓跋鲜卑民族自身的产物,还是来源于其他民族?这种葬俗在早期拓跋鲜卑出现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本文将对上述问题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拓跋昇墓志》为北魏皇族在北周恢复"拓跋"旧姓史事又添了一实物证据。志文为鲜卑贵族墓志普遍的书写格式,已看不出半点胡族的信息。北魏末年以来的胡汉矛盾及鲜卑人对汉化政策的反动,主要是久居边疆的鲜卑军事贵族因汉化令他们丧失了作为鲜卑统治者最初享有的特权;西魏、北周恢复鲜卑胡姓,又为形式上顺应胡化逆流,将鲜卑姓氏包装为一种政治荣誉和政治待遇,以此吸引和笼络胡汉人才。周静帝大定元年北周再下令复旧姓,已非北周宇文氏之意,而是杨坚的意旨。  相似文献   

14.
关于宇文氏的族属问题,史学界争议颇多,基本都是围绕着宇文氏是鲜卑还是匈奴族展开的。宇文氏是属于鲜卑族一支的看法由来已久,《隋书》卷六一《宇文述传》中,在宇文氏的首领俟豆归前冠以“鲜卑”二字,实际上认为宇文氏为鲜卑的一支。更有影响的是《通典》。《通典》...  相似文献   

15.
拓跋鲜卑早期历史辨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军 《史学集刊》2006,(4):124-131,143
通过对拓跋鲜卑早期历史的几个重要问题所做的考辨,认为目前学术界通行的观点是有问题的。计算《魏书·序纪》所载拓跋鲜卑早期世次的积年时,应以22-25年为一世,而不是30年为一世。嘎仙洞是乌洛侯人报告的拓跋鲜卑先世的石室,但现在还不宜轻易断定这里就是拓跋鲜卑的发源地。拓跋鲜卑的信史最早仅能上溯至成帝毛,昌意、始均等记载都是后人编造的传说,不具有史料价值。拓跋鲜卑先世的第二推寅与檀石槐的西部大人推演不是同一个人。计算拓跋鲜卑人口时固然可以按一“落”5人估算,但拓跋鲜卑人的“落”并不能等同于家或户。  相似文献   

16.
哲里木盟发现的鲜卑遗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鲜卑是我国北方历史上的一个主要民族。鲜卑早期的历史没有留下文字记载,我国东汉以后的史书上才对鲜卑有一些简单的勾划。解放以后,发现了一些鲜卑的遗物和遗迹,但它们多属于拓跋鲜卑和鲜卑同其它民族融合之后的遗存,对于东部鲜卑的文化我们还所知甚少。近年来,哲盟地区发现了一些多属于东部鲜卑的遗物。虽然这些资料多从地面采集和出于被破坏的墓葬,但是这些遗物对于研  相似文献   

17.
乾隆年间,清政府从盛京及其所属诸城,抽调部分锡伯官兵,连同家眷迁到新疆伊犁,编为一营,即伊犁锡伯营。它是军政合一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项职能。在近一个半世纪内,伊犁锡伯营军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西北边疆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一、前汉鲜卑考古学文化 关于鲜卑的考古文化,近年有很多文章,提出了扎赉诺尔、完工、北玛尼吐、伊敏河、舍根、兴隆山、平洋、乌兰察布盟二兰虎沟和达  相似文献   

19.
1998年俄罗斯科学院主持发掘了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佐尔戈尔Ⅰ、Ⅱ号墓地,辨认出几座鲜卑墓葬并确认这批鲜卑人群属蒙古人种,在蒙古国和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都很少见到关于鲜卑考古学文化遗存的报道。利用获赠的这批珍贵的鲜卑人骨材料数据公布人种学分析数据,同时,与同时期中国以及蒙古高原其他地区出土的鲜卑人种学研究材料进行对比分析,试图用体质人类学方法,对蒙古高原鲜卑人的体质特征、演变以及人种构成进行初步探讨。该墓地人骨,与拓跋鲜卑的扎赉诺尔A组之间的欧氏距离系数最小,属于北亚蒙古人种。  相似文献   

20.
关于鲜卑早期文化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化。他们曾先后建立过前燕、后燕、南燕等地方割据政权,并建立了统一中国北方地区的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而大同的云岗石窟和洛阳的龙门石窟,则是他们高度智慧的结晶。正因为鲜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过如此重要的作用,关于鲜卑历史,特别是早期历史的研究,一直是引人注目、争论颇多的课题,历代史家多有研究著述。本文拟依据近年考古发掘的新成果,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鲜卑的起源、迁徙、拓跋鲜卑与东部鲜卑的关系等进行探讨,以就教于师长、同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