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司徒雷登说,傅泾波之于我,就像是我的儿子、同伴、秘书和联络官。我所以能取得的一些成就,应该归功于他。司徒雷登逝世后,傅泾波挽之以联,其上联谓之:数十年耳提面命,形影相随,侍药意未周,一朝驭驾西方,能不锥心泣血泪。作为燕京大学毕业生,贺宝善多次走进当事人家中,探究两人的友谊渊源,深入解读司徒雷登与中国文化以及政治纠葛,向读者历数"我所知道的司徒雷登和傅泾波"。  相似文献   

2.
林绪武 《历史研究》2015,(2):168-182
1949年1月21日,国民政府南迁广州并通知各国驻华使团一同前往,苏联驻华大使罗申率使馆大部分人员南迁,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却留在南京,其他西方国家使团纷纷仿效美国。4月中旬,周恩来派黄华去南京外事处工作,"可以作为燕京大学校友同司徒雷登进行私人接触,看看他有什么要求和愿望。"①25日,黄华到达南京。南京商谈,即是指1949年5月13日至7月25日期间,中国共产党代表黄华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南京进行的私人接触,5月13日、6月6日、6月28日、7月25日,两人共会面商谈四次。8月2日,司徒雷登飞离南京。  相似文献   

3.
1928年2月2日至7日,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在南京举行,确定其中央党政机关组织。3月,国民党中宣部成立,叶楚伧任部长,朱云光兼任秘书。朱是我的同乡,又是同学,介绍我到中宣部工作,我欣然乐就,从此投身宣传十有八年,兹就值得回忆的几件事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毛泽东身边充当国际问题秘书12年之久的林克,耳闻目睹了主席许多动人的事迹,聆听了他远有卓见的谈话…… “猪仔议员”轶闻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感到需要一个懂英文的国际问题秘书。 几经物色,正在新华社国际部工作的林克被选中。1954年10月,林克住进了一个四合院。“庭院古老,一个人住在里面空荡荡的”,林克在回溯初入中南海的感觉时说道。当时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负责人田家英,就住在他隔壁的另一个四合院内。走出小院,毛泽东住所丰泽园的尖尖屋脊,尽在视野之内。后来因工作需要,林克又搬进丰泽园。 在见毛泽东之前,田家英先找到了林克…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中国邮政为外国人所把持,其来往公文都使用英文。北京邮务总办要求各地邮政主管除汇报邮政业务外,还要汇报当地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方面的情况。英国人纽满(E.F.S.Newman)在1907年  相似文献   

6.
胡海燕 《江淮文史》2010,(2):172-176
如今在中国,知道司徒雷登这个名字的人可能大多是因为毛泽东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文章对他颇多讽刺挖苦:“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这篇文章,坐定了他帝国主义者的罪名,也使他在中国尘封了半个多世纪。  相似文献   

7.
周恩来与谢和赓夫妇谢和赓口述我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是南京失陷前的1937年东,地点在武汉那时,我已是蒋介石大本营的秘书兼白崇禧总参谋长的机要秘书,周恩来作为中共派驻国统区的代表,负责着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全面工作.我们初次见面,他就象兄长见到小弟弟一般,和...  相似文献   

8.
我在1925年入燕京大学。当时校址在北京城东南角盔甲厂。校园不大,学生不多。我早上上课经常碰见校长司徒雷登,大家叫一声"早上好"之外,没有和他有更多的交往,对他的印象不深。 1926年发生三一八惨案,燕大一个姓魏的女生中弹身亡。在追悼会上,司徒雷登致悼词。他做出很激昂的样子,痛骂段祺瑞向徒手学生开枪惨无人道,  相似文献   

9.
1948年暑假,我住在武汉大学单身教授宿舍半山庐.有一天,蔡心耜讲师等3位同在武大教书、相互有所了解但素无来往的高中校友,突然来找我打桥牌.我虽然不无高兴地、礼貌地接待了他们,但对这种多少有悖常情的交谊行为有些费解,特别是此后半年再无来往,更令我觉得这次孤独的桥牌友谊很是蹊跷.很久以后我才知道,蔡心耜是解放前武汉大学教师中唯一的一位地下党员,那次他带人来和我打桥牌,是因为他读了我当时发表在上海《观察》、《时与文》以及南京、北平等杂志上的文章,知道我倾向进步,来做我的工作的.我曾问他,为什么以后再没来找我呢?他说:“你在上海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越来越红(这当然是他当时的理解),我们怕暴露,所以未敢再来找你.”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我在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调查室工作,对时任省保四团团长的李朗星有所接触了解,现把我知道的他的有关事情,回忆如下。1938年底,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政治部主任韦永成为了联络国民党郧阳专员刘翔,特地给刘写了一封亲笔信。信内韦称刘为政工老大哥(因刘在复兴社内曾任过科长),以示亲近。韦要我拿着这封信到郧阳去见刘,以便拉关系。我到郧阳后就住在刘翔的私寓内,以后又多次到郧阳,总是住在刘家。当时,李朗星率保四团也驻扎在郧阳,李也常到刘翔家,这样我也便与李有所接触,对其有了进一步了解。保四团在郧阳时的…  相似文献   

11.
1946年,国民党集中大军围攻我中原解放区,为保存干部实力,中原局组织部通知我,于4月间和爱人王锡珍(化名陈幼民)同志一道化装突围,后又决定让他运盐接济中原解放区。到南京后,运盐工作告一段落,王锡珍于9月去梅园新村八路军办事处接洽,拟前往解放区。到办事处后,钱瑛大姐一见王锡珍,十分高兴地告诉他:组织决定将他留在南京,负责和大后方随国民党光复迁都回南京的一大批我党党员和民主人士联系,这些人是分布在国民党的党、政、军、文艺、教育等各条战线的重要人物,他们从重庆大西南到南京的时间都有一年或半年以上,无合适人选去联络。钱大姐…  相似文献   

12.
柳升祺先生是我很敬仰的藏学界老前辈。早听说他60年前就用英文撰写,在美国出版过一本向外国人介绍西藏的著作——《西藏和西藏人》(TIBET AND TIBETANS),颇受国外关注,可惜一直无缘拜读。他是怎样描写西藏?写了些什麽?越是读不到,越是感到神秘。再加之该书系与国民党高级官员沈宗濂联署,由曾任沈宗濂英文秘书的柳升祺执笔,仅在国外发行,在那个极“左”思潮盛行的年代,难免给人许多稀奇古怪的联想。谢谢中国藏学出版社的睿智慧眼,终于在柳升祺去世3年后(2006年1出版了由先生爱女柳晓青女士亲自捉笔翻译的《西藏和西藏人》中文版,让我一饱眼福。不但澄清了半个多世纪笼罩在国人心头的迷雾,更使我们得到许多“温故而知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主席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司徒雷登是何许人也?他是出生在中国杭州的美国人。后来作了传教士,又成了燕京大学校长,直到美国政府任命他为驻华大使。他的一生是跟中国的命运有密切的联系。作为燕京大学校长,对中国的教育事业是有贡献的,作为支持蒋介石在中国打内战的美国大使,在中国是不受欢迎的。l949年,国民党兵退台湾岛,大陆解放了。作为传教土,他本人不愿意走,作为美国驻华大使,他奉美国政府之命,暂时留在中国,他反正是没有走。中国大陆解放了,到处是欢乐的人群,游行的队伍发出震耳欲聋的口号声,司…  相似文献   

14.
沈涛 《纵横》2003,(10)
1949年,经过三大战役后,国民党政权崩溃在即。当时驻守在武汉的国民党将领白崇禧,看到国民党大势已去,前途未卜,于是想与共产党秘密和谈,以维持苟延残喘的局面。为此,白崇禧派了一位姓杜的亲信秘书前往香港,寻求与共产党建立联系的秘密渠道。 前桂系将领黄绍竑当时住在香港,与白崇禧是同乡,又与共产党在香港的秘密负责人潘汉年相熟,因此杜秘书到香港后就住在黄绍竑家,想通过黄绍竑与共产党取得联系。但是几经联系,潘汉年始终未同意与杜秘书直接见面,而是通过黄绍竑转达双方的意思。 不久,国共和谈开始,国民党南京政府任命了张治  相似文献   

15.
1948年底至1949年初,国民党的政治、军事形势急转直下,正如当时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给马歇尔的报告中所说的那样,“除去蒋委员长的直属亲信人员和某些高级军官外,没有多少中国人继续心悦诚服地支持他了。这个政府,特别是蒋委员长……愈来愈众叛亲离了。”就连国民党的《中央日报》也不得不承认,蒋介石的统治已处于“风雨飘摇之秋了”……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世人皆知国民党军统局长戴笠之死,是他在1946年3月17日乘专机由青岛飞往南京时,因南京上空正值乌云密布、雷电交加,与地面联系和降落时劝其另降机场,戴笠不得已命令转飞上海,又因上海也下着大雨,无法降落,又不得已再改飞徐州降落,撞上岱山,机毁人亡。此说似已成定论。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谢和赓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既是国民党威武的上校军官,又是共产党秘密党员,当过吉鸿昌将军秘书、白崇禧的机要秘书、李宗仁的秘书、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秘书等要职,为共产党提供了国民党高层里许许多多的重要情报。本文是谢和赓回忆著名民主人士白鹏飞院长,如何介绍帮助他学习、成长,进入国民党重要部门的经过。1925年国共首次合作,地下党便号召进步青年报考广州农民讲习所,两广许多青年踊跃参加,桂林方面我二哥谢铁民正毕业于工业学校,他马上响应前往,成为学员。在毛泽东主持下,受到用秋白、周恩…  相似文献   

18.
怀念中行     
张道梁 《纵横》2008,(9):57-59
中行离去两年多了。我时时想念他。和中行相识于20世纪40年代。我是杂志编辑,他是作者。日子一长,建立了友谊,有了私人来往。他住在北京什刹海北岸鸦儿胡同14号广化寺后院,我住西四北小红罗厂,这个大院以前是顾颉刚的禹贡学会,和广化寺相距不远,我有  相似文献   

19.
苏菲 《神州》2006,(12)
毛主席他老人家虽然离开我们已经很长时间了,他的音容笑貌时刻浮现在我的面前,犹如不多时刚刚发生的事情一样。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延安时期,毛主席有一段时间住在王家坪,离我和马海德大夫的住处不到二百米,相互来往是很方便的,那时,马海  相似文献   

20.
秦秋谷 《古今谈》2005,(3):18-19,17
1940年底,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我随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的中共地下党支部,奉组织指示从国民党十九集团军总部撤退。我和部分同志由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主任李克农介绍去皖南新四军。我们先到金华,住在战时儿童保育会浙江分会(以下简称“分会”)。该会名义上是省长黄绍骇夫人蔡凤珍和常务理事黎沛华(曾任宋庆龄秘书,比较开明)领导,实际上是分会秘书兼《浙江妇女》月刊主编林秋若当家作主,她是“分会”的中共地下党、团支部书记,新四军秘密联络站的负责人。我们要通过林秋若介绍到新四军驻上饶办事处转往皖南新四军军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