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者以《道德经》、《周易》、《尚书》等为参照,将清华简《保训》从新释文、注译,分析了《保训》的性质与来源,就与《保训》释读有直接关系的"重文号识别"、"一音多字"等现象及释读者的知识背景做了论述。作者还以《保训》为依据,论证了史学研究中的若干疑难问题,认为"文王称王"并非"僭称",《尚书》中记载的尧舜事迹是史实,《竹书纪年》的部分内容不可信。  相似文献   

2.
清华简《保训》是以楚文字抄录的周王室原始档案,其内容为周文王临终以《易》授武王,嘱武王修持中道,敬慎不怠,把握时机以受天命。《保训》中提到的中道传统,以及舜、微之事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3.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一书在释文和注释上有部分可商榷者.本文参证历史文献,对是书中的部分字句进行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为吏之道》篇在注释方面存在注释未确的问题。本文参证历史典籍和出土文献,对简文中部分字句进行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阜阳汉简《春秋事语》公布以来,学界多有研究。本文参证历史典籍和出土文献,对简文中部分字句进行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天问》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一部杰作,创作于屈原放逐时期。溆浦作为屈原的放逐地,其宗祠、庙堂中的绘制壁画以及民间"盘歌",对诗人的创作产生过极大的影响。无论从体例还是内容,《天问》与"盘歌"都有类似之处。  相似文献   

7.
清华简《保训》篇自释文公布后,对其核心主题四个"中"的解读争鸣不断,认识迄今尚未一致,且不断有新的观点涌现。本文通过对简文的解读和主要不同观点的辨析,结合《保训》的传授场景和时代背景,提出了四个"中"同为抽象的思想观念,并可以释读为"中和"说的主张。  相似文献   

8.
汤志彪 《江汉考古》2005,(3):88-90,76
上博简(三)《彭祖》一篇在释文和注释方面多有可商榷者,本文参照历史文献,对该篇的部分字句加以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天问》文本释读历来歧义丛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者不了解《天问》产生和流传的语境,想当然地以其为屈原个人的文学创作,甚至将其中所涉的神话历史视为屈原个人境遇的曲折表达。对《天问》语境的忽视,源自对先秦知识传统和体系的隔阂。通过《天问》的文本分析,可以发现,《天问》全文呈现出逻辑清晰、结构严整的创世神话特征,可见它并非屈原的个人创作,而是源于上古集体性的口头知识传统。  相似文献   

10.
大禹治水从《山海经》神话传说,最后从考古、出土之物,浮出水面是真人真事。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从屈原《天问》到明清诗歌,虽所赋不多,但字句闪亮发光,铮铮鼎言。大禹治水寻河追源,从日月山起至积石州(今贵德)、循化(积石山)、民和(喇家遗址),区域全在黄河上游流域,完全符合"河出昆仑""导河积石"的历史记载。鲍义志的《喇家遗址与大禹治水》与笔者《大禹治水:历史与现实的面面观》不仅是传说,还是真实;不  相似文献   

11.
古文《尚书》真伪之争是学术史上最棘手、最难以解决的学术公案,而对先秦时期《尚书》传流的考察,是揭开古文《尚书》真伪之谜的前提与基础。清华简《保训》形制、字体与《尹至》、《金縢》等篇明显不同,因此《保训》并非是先秦《尚书》或《逸周书》的佚篇。清华简《金縢》篇"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不是篇题,而可能是《金縢》篇的序言。相传孔子编订《尚书》,《逸周书》为孔子删书之余,清华简中《尚书》与《逸周书》部分篇目并存,形制相同,清华简的时代断限是战国中晚期,郭店简《缁衣》也将《逸周书》与《尚书》并称为《书》经,《汉志》"《逸周书》为孔子删书之余"的主流说法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12.
关于清华简<保训>的真伪问题,学界争讼已久.本文主要以姜广辉先生<<保训>疑伪新证五则>所提出现代造伪说的五条新证据为例,从文献的载体、文辞、文法及思想内容等辨伪角度,对清华简<保训>篇真伪讨论中的文献辨伪方法论问题进行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13.
<正>近来公布的清华简《保训》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保训》是周文王临终时对太子发的遗训,其中引用了舜和上甲微的两个典故,涉及四个"中"字,这些"中"的含义,成为研究争论的热点。对此,学界虽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但观点分歧依然很大。学者们普遍认为,  相似文献   

14.
"月兔神话"是神话长卷中最美丽的神话之一,是人类"月神崇拜"的经典叙事话语一、《楚辞·天问》"顾菟说"汉语语境中的兔神话,最早见于屈原《楚辞·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对月亮有何好处,顾菟能常在其腹?"菟"同"兔"。兔性多疑,行走时常返顾,故曰顾菟。  相似文献   

15.
《文献》2016,(4)
《天问注补》的作者归属问题一直悬而未解,成为一大公案。据书中诸图以及汪仲弘的自叙文字,我们认为《天问注补》的作者不是汪瑗,而应为汪仲弘。  相似文献   

16.
在1998年公布的郭店简《成之闻之》简30有一个字,旧皆不得其解,经过与新公布的清华简《保训》简1的一个字相对比,郭店简的那个字可隶定为"",读为"贵",是"贵重"之意。这是利用清华简考释旧未能释出的古文字的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17.
清华简九篇综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2008年,清华大学收藏了一批战国竹简,随后进行竹简的保护整理工作。2009年暑期以后,开始竹简缀合、编排和分篇的工作。经过近半年的努力,现在可以初步估计清华简包含书籍63篇,并对已缀合、编排好的简,逐篇进行隶定和读释。业已选出的第一批,有书9篇,暂名为《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  相似文献   

18.
再造民族灵魂的呐喊──谈林佩芬历史小说《天问──明末春秋》刘恩铭台湾历史小说作家林佩芬的长篇巨制《天问──明末春秋》,最近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这是继大陆大量出版高阳先生的历史小说之后,又一次推出台湾当代历史小说,活跃海峡两岸文学交流的有力举措。这部...  相似文献   

19.
冯时 《考古学报》2015,(2):129-156
<正>目次一《保训》释文二竹书之"埶"与测阴阳三舜求地中的故事四微变地中的故事五地中变迁的考古学与文献学证据六周人居中而治思想的传承七地中变迁与夏商都邑的关系八结论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书《保训》是一篇颇具价值的先秦古遗书,自刊布以来,学者研释不绝,对通晓文意,揭示其思想有很大帮助。然因竹书某些关键字词的释读多有争议,致学者就竹书内容的理解仍颇存分歧。笔者以为,竹书宗旨乃在阐明居中而治的传统政治观,其中尤为重要者,则在于保留了久已失载的有关古人对于地中的求测及早晚地中变迁的史实。今就相关问题阐释考述。  相似文献   

20.
2009年4月13日,<光明日报>第12版以"解读清华简"的专栏形式刊发了李学勤<周文王遗言>、赵平安<<保训>的性质和结构>二文.4月20日,<光明日报>第12版又刊发了李均明<周文王遗训之中道观>、沈建华<<保训>所见王亥史迹传说>二文.6月11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办的<社会科学报>第6版刊发了李学勤、刘国忠<清华简:先秦历史悬疑有待揭开>及黄怀信<"周文王遗言":<保训>>二文.<文物>2009年第6期刊出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及李学勤<论清华简<保训>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