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依据历代《史志》及官、私所修《书目》所载《史记》的录情况,在手检目验国内外现存《史记》诸本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献的记载,详尽考察了《史记》诸本的承继和流传轨迹,为《史记》版本系统的确立提供了根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历代《史志》及官、私所修《书目》所载《史记》的著录情况,在手检目验国内外现存《史记》诸本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的记载,详尽考察了《史记》诸本的承继和流传轨迹,为《史记》版本系统的确立提供了根据。  相似文献   

3.
易平 《安徽史学》2007,(6):33-36,42
"江南本"《史记》曾藏于北宋御府,至南宋时已残缺近半,后来亡佚.该书的情况,仅见南宋高似孙论及.本文主要依据高氏所提供的江南本《史记》例文,并参北宋景祐本等相关材料校证,得出以下结论:江南本《史记》为五代官写本.该本与北宋官方刊定的《史记》文本有密切关系,可能就是北宋时校刊《史记》用的底本,它是唐宋之间《史记》传承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史记》“实录”新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史记》“实录”新探易宁,易平《史记》在汉代就被人称为"实录",司马迁以此书创作而获得"有良史之才"的美誉。在先秦史官中,春秋时晋太史董狐以"书法无隐"被孔子称为"古之良史";汉太史公司马迁继其后当此殊荣,足见汉人对司马迁《史记》之推重。"实录"两字...  相似文献   

5.
朱泽宝 《文献》2021,(2):137-145
笔者新近发现的清末文人童叶庚《增补儒林外史眉评》,是学界未曾注意的《儒林外史》新评本。童评为抄本,仅有评语,无正文,以齐省堂增订本《儒林外史》为底本,逐页点评了原书的前二十三回半,计有六万五千馀字。童评批语精湛,对《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质阐发得尤为细腻深刻;着力发掘作者的用笔相犯之妙,能从细笔中阐发作者的意蕴;关注叙事方法与叙事视角,善于从细微处体察世态人心,长于从无文字处见世情;语言风格或庄或谐,与小说风格随处匹配,更熔铸着评者强烈的个人意志。  相似文献   

6.
本文辑录新见清代词人吴贯勉的校书题跋手迹四则,并揭示其在文献、历史以及文学方面的价值。这组题跋不仅是考察明抄本《石湖居士文集》递藏、源流的重要线索,而且增补了吴贯勉的最直接的传记资料,丰富了我们对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同时也对《全唐诗》《全清词》以及曹寅等相关研究具有颇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扬雄曾正确地评价《史记》具有两个特色,一曰“实录”。二曰:“爱奇”。班固详评《史记》曰:“自刘向、扬雄,博击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样“实录”就成为《史记》为信史的评价。“爱奇”之说,班固未谈,应劭针对司马迁说“驺衍其言虽不轨,傥亦有牛鼎之意乎?”,评论为“观太史公此论,是其爱奇之甚。”司马迁爱驺衍的什么奇呢?显然,应劭指的是驺衍的“其言不轨”,“其言”的内容是什么呢?看该传全文可知,原来驺衍是“其语闳大不经”、“先序今上至黄帝,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原也。先列中国名山大川,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  相似文献   

8.
《史记》是纪传体史书,它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裁。司马迁撰写《史记》,其史学思想的核心是“通变”。如何认识《史记》的五种体裁,表现在各种体裁中的“通变”思想有什么不同特点,是本文拟为探讨的问题,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关于《史记》的五种体裁,某些方面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但如何理解才符合司马迁的原意,却是一个重要问题。比如本纪,司马贞的解释,除指出依照本事加以综理之外,还包含要使整理的帝王事迹成为后代纲纪的意义。张守节在解释时,首先引出裴松之的“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然后说:将所统理的众事,依天子之世系分别连缀在它相当的年月上,就是本纪。司马贞和张守节二人都强调本纪必须与帝王、天子相联系。  相似文献   

9.
《史记》"八书"是一个有序的整体,无论是从其篇目排序还是所体现出的思想内容都展现出了司马迁的宏观史学思想。此八篇从内容上可概括为正礼乐、协律历、际天人、理官民四个方面。对于"八书"构成的分析,有助于把握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著述思想,也有助于了解"八书"在《史记》全书中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阅读《史记》的《纪》、《表》、《世家》等部分时 ,常能看到诸如“秦伐我”、“魏败我于……”之类的句子。我们都知道“我”字是代表的某一诸侯国 ,但称“我”应是春秋战国当时人的语气 ,司马迁作为后人写《史记》 ,理应直呼国名 ,但他用“我”字 ,显然不合逻辑。不少学者以“我”字为司马迁作书时所依据的旧史原文来解释这一现象 ,其实这一说法很难成立。本文即是对此现象作出另一种解释 ,并进而对《史记》的部分资料来源作出一种推测  相似文献   

11.
正秦汉时期南越的横浦关、阳山关和湟溪关,因见载于司马迁《史记》而闻名,被称之为"岭南三关"。"三关"与秦汉之交南越国的建立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关,成为岭南地域文明的一个文化符号而引人关注;又因其关隘早已废弃、湮灭无影,本来因地而名的置关之处,却变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三关"既然最早载于《史记》,则探究其源当以《史记》为本,野史为辅。笔者不避浅陋,将读史心得奉请方家讨教。一、秦始皇置"岭南三郡"战国七雄,秦灭六国,楚  相似文献   

12.
李心畅 《文献》2022,(2):135-158
袁枚与胡德琳共同编选《碧腴斋诗存》,其稿本《碧腴斋诗钞》现藏于天津图书馆。胡德琳与袁枚堂妹袁杰的结合,促使袁氏家族诗人从姻亲关系中吸收文化资源,开启家族诗文创作活动。《碧腴斋诗钞》中所载袁枚、胡德琳、钱世锡、李文园等人批注及其相关文献群,呈现出以小集传阅——汇抄草稿——删选补备——定稿刊刻为线索的清中期别集稿刊转换的流程。胡德琳师承张庚,又深受性灵派诗学影响,《碧腴斋诗钞》稿本眉批中所载袁枚、钱世锡二人围绕叠韵、次韵诗展开的辩论,映射出性灵派与秀水派的诗学分歧。袁枚兼具《碧腴斋诗存》的编纂者与刊刻者的双重身份,对于文本删选具有最高权威,胡德琳诗歌中的秀水派风貌被削弱,性灵派旨趣被增强,胡德琳性灵派诗人的身份由此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3.
《史记》"世家"部分有数十条带第一人称"我"字的战事记载,时间起于春秋,止于秦灭六国之前,可直接证明司马迁在撰写各诸侯国历史时,确实参考了各国自己修纂的国史。这与《史记》中提及的诸侯"史记"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对《语助》中所用的“俗语”资料进行逐条考证,下篇则从汉语史和汉语言学史的角度对《语助》使用“俗语”的情况进行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15.
《文献》2017,(4)
《史记》卷一五《六国年表》及卷四四《魏世家》出现"繁庞"地名,《魏世家》作"繁、庞",判作两地。2013年点校本两处则均作"繁、庞"。现在看来,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作"繁庞"的处理方式是正确的。《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先王庙或在西雍,或在咸阳",参考在陇西郡西县地方的秦早期遗存的考古发掘资料,可知"西雍"应读作"西、雍"。由此考察秦祭祀体系中"西"、"雍"与"咸阳"的地位,有益于秦文化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6.
17.
以司马迁自撰为前提来解读《史记·太史公自序》全文,存在着诸多疑问.诸如,为什么作为尊称的“太史公”在同一篇中兼指司马谈父子二人?司马迂前文声言《史记》为“述”而非“作”,为什么后文小序解题却皆言“作”?“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艺”一句,目前流行的几种点断皆难圆通; “拾遗补艺”之语,亦与司马迁写作宗旨极不协调;此外,前后文亦有相互重复之处.本文从上述诸问题质疑入手,结合桓谭《新论》、《汉书·司马迁传》、《汉书·杨恽传》所载东方朔、杨恽与《史记》的关系,指出:自篇首至“诸神受纪”,为司马迁自叙家世生平及著书缘由宗旨,其后为东方朔“平定”之文,自称代为书写《序略》.其内容包括评介司马迁生平及著书宗旨、体例构思,排列各篇顺序并作解题.篇末所缀一句,当为杨恽所增.若此,则上述诸疑皆可冰释.  相似文献   

18.
《史记·太史公自序》“王子”所指东湖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谓其作《律书》要旨云:“非兵不强,非德不昌,黄帝、汤、武以兴,桀、纣、二世以崩,可不慎欤?《司马法》所从来尚矣,太公、孙、吴、王子能绍而明之,切近世,极人变。作《律书》第三。”此处“王子”...  相似文献   

19.
《明孝宗实录》修成后,一些人指责总裁官之一焦芳故作"曲笔",要求重修或在该实录中删正"曲笔"。重修建议未被采纳,删正的建议,应亦未能实行。明后期王世贞等人进行考证,具体指出了《明孝宗实录》中包含"曲笔"的一些证据,并解释了焦芳"曲笔"的动机。与"曲笔"之议相关,明清学者对《明孝宗实录》评价甚低,但迄今所见"曲笔"所涉范围有限,《明孝宗实录》的史料价值不当一概否定。李东阳、杨廷和等人与焦芳同为总裁官,当时不能抗争,事后又反对修改,对《明孝宗实录》中的"曲笔"也难免责。  相似文献   

20.
《文献》2021,(4)
近年新见潘重规旧藏《南部新书》抄本为《南部新书》足本系统一珍贵版本。潘藏本系乾隆抄本,所据为康熙时人李北苑抄自金檀文瑞楼之本。经考证,潘藏本所录钱明逸序或来源于国家图书馆藏钱曾、何焯校明刻本,而过录之元子真子、明清隐老人诸跋则或来源于上海图书馆藏冯舒跋明抄本。将潘藏本与《南部新书》存世诸多版本校勘,发现潘藏本异文与上海图书馆藏《南部新书》四库底本相同处甚夥。此四库底本系浙江鲍士恭进呈,为其父知不足斋鲍廷博藏本,与潘藏本祖本金檀文瑞楼藏本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以潘藏本作为参照,可进一步推断伍崇曜刻《粤雅堂丛书》本《南部新书》所据祖本亦与知不足斋藏本存在传承关系。潘藏本还存在一些不同于四库底本等其他诸本,却与上海图书馆藏冯舒跋明抄本暗合的异文,推断为李北苑曾借得冯舒跋明抄本据以校勘增补。这些异文中最有价值的是卷癸"王缙为相,为妾造宝应寺"一则,为其他传本未见之佚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