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格古要论》是明初一部重要的文物鉴赏专著。由于该书经后人多次增补修订,故存世有多种不同版本。本文着重对各种版本的来龙去脉进行介绍,使读者对其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新增格古要论》一书的原本《格古要论》为明初松江府华亭县(今属上海市)人曹昭所作,序言时间为“洪武二十一年戊辰春三月望”,即公元1388年。此书到景泰时,为吉安府吉水县(今江西吉水县)人王佐校订、增补,成为《新增格古要论》。新增凡例说:“是编自景泰七年丙子夏四月中旬得李、孙二公旧本,至其七月考校、增完,又至天顺三年己卯夏四月上旬欲命工锓梓点校始完。” 相似文献
4.
魏源是晚清著名的今文经学家,梁启超称其为"今文学之健者".魏源治经,"承常州学派之余绪,著<书古微>、<诗古微>、<公羊古微>、<董子春秋发微>等,力申今文,以张公羊之说".(王家俭<魏源年谱·谱前小识>,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1981年)<诗古微>是魏源重要的今文经学著作,旨在阐发三家诗的微言大义. 相似文献
5.
6.
7.
8.
9.
10.
民国时期,李大钊的《史学要论》由商务印书馆纳入“百科小丛书”系列出版。该书出版后被众多学者介绍、引用,保证了该书传播主体的可信度。同时,《史学要论》也通过印刷书籍、杂志、报纸和图书馆等近代中国最先进的知识传播媒介加以传播,体现出《史学要论》传播媒介的先进性、多样性。也因其内容与近代中国史学界构建新史学的诉求相契合,《史学要论》的观点、理论、思想逐渐得到了史学界的认可,并以被介绍和引用的方式得到进一步传播。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重新研究曹仲达与“曹家样”,考订了曹氏的生卒年及其可考的生平,认为他有着由南(朝)入北(朝)的经历。本文从画史所载曹氏师承入手,发现代表南梁新画风的张僧繇和来自中亚西域的塞特(壮)勤是其师承的重要来源,从而进一步探讨了“曹家样”的形成问题,认为“曹家样”是南、北二源以及其他复杂的社会、宗教、文化身份认同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还对长时段、大范围内相关的图像遗存进行考察,重新勾勒了“曹家样”的面貌。在对这一具体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提倡在后现代之后风格史研究的一种可能与方向——厚背景研究法。 相似文献
13.
14.
考古发现的西高穴二号墓,其墓葬形制、规格明确。通过与其墓葬形制、规格相近的东汉晚期河北定县北陵头M32、徐州土山东汉墓、山东济宁普育小学汉墓和三国时代偃师杏园M36和M34、安徽马鞍山朱然及其家族墓、马鞍山宋山东吴墓、南京上坊孙吴墓等对比研究,西高穴二号墓应为东汉晚期至魏晋时期高等级墓葬。西高穴二号墓出土遗物研究,又进一步推定该墓时代为东汉晚期。通过对西高穴二号墓发现的刻铭石牌文字内容和字体时代、西高穴二号墓出土男性人头骨与文献记载的曹操去世年龄、西门豹祠遗址和邺城遗址与西高穴二号墓相对分布位置、出土"鲁潜墓志"与西高穴二号墓地望关系、西高穴二号墓的地势和"不树不封"现象与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与都城位置关系等六方面,论证西高穴二号墓墓主人就是曹操,西高穴二号墓就是"曹操高陵"。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古代都城是古代国家的历史缩影。通过曹操父子营筑的邺城和曹魏洛阳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以及与北魏洛阳城、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及辽金元明清都城布局形制对比,揭示出曹操所开创的都城制度对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重要影响。曹操营建的邺城,对此后中国古代政治中心东移、北移,起到了奠基性历史作用。中国古代运河是政治之河、军事之河、经济之河,是中华民族发展之河。曹操开凿的黄河以北白沟、平虏渠、泉州渠等运河,以及隋唐时代以此为基础开凿的北方隋唐大运河,极大地加强了中原与北方的联系,促进了多民族的融合,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中古时代以后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融合与全面发展,这是曹操的另一重大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9.
1980年山西大同市博物馆海会殿遗址处散放着一通《重修大同镇碑记》,此碑末题名有襄平曹公讳振彦。曹振彦系曹雪芹的高祖,曾任襄平知府,此碑的发现对研究曹雪芹家世有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安阳曹操高陵出土随葬品中有带"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刻铭的石牌,以及记载随葬品数量名称的"遣策".本文对这两种石牌的刻铭和圭、壁的用途、冥币的使用,以及随葬香囊是否与曹操颁布的遗令相矛盾等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