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大勇 《史学月刊》2005,(7):123-125
在先秦、两汉哲学和美学的基础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获得了巨大发展。这一时期,曹植的《画赞序》确立了绘画艺术的地位,顾恺之的“传神论”提升了绘画艺术的审美特性,谢赫的“气韵生动”则成为中国绘画艺术审美与创作的最高准则。因此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绘画艺术鲜明的审美观念,即:重情感、求传神、讲气韵、法自然,从而为中国美学审美观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安毅 《敦煌学辑刊》2007,(3):179-184
中国的绘画艺术源远流长,从史前的彩陶艺术到三代青铜器上变化多样、复杂无比的各类装饰艺术,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帛画、漆画,汉魏两晋南北朝墓葬的画像石、画像砖、壁画艺术,隋唐以来大量的寺观壁画、传世绘画及墓葬壁画艺术等,以及自汉晋南北朝以来盛行了千余年的佛教造像与石窟雕刻、壁画艺术,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史材料.  相似文献   

3.
梁雄德 《丝绸之路》2011,(24):17-20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融合时期,也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时期。本文主要分析了这一时期绘画等艺术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相似文献   

4.
王扬 《文物世界》2005,(6):38-39,66
隋唐五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第一个巅峰时期。隋代虽然只有40年的短暂历史,但这个时期的画家善于总结魏晋南北朝的绘画经验,绘画创作已经出现向新的高峰发展的迹象,并为唐代绘画艺术的繁荣昌盛做了极尽的铺垫。隋代绘画的主流是宗教画和人物画。隋统一后,统治者复兴佛教,大修佛寺  相似文献   

5.
线描是中国绘画的一种重要造型手段,不管是中国画、壁画和民间绘画,都离不开线描这种至关重要的艺术语言。它是中国绘画塑造艺术形象的骨架,同时,线描本身又有特殊的独立的审美内涵和艺术价值。绘画线描和汉字书法有着紧密的联系,受到中国书法的启示和影响。中国绘画的线描有悠久的历史,在晚周和秦汉的帛画中线描已经很成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又得到了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风采。在以后的时代,随着绘画内容的扩展和塑造形象的逐渐深入,线描艺术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变化,所以美术史上曾有过“十八描”之说,其实也就是指线描丰富多姿,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6.
王伟 《神州》2012,(26):215-215
我国山水画作为我国文人思想表达的载体和精神的栖息之地,有着别有韵味的艺术审美价值,是我国的文明瑰宝。我国的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创作群体、哲学思潮、绘画工具、个人境遇这些方面的影响,使我国山水画有了特别的艺术风貌,并且主导了我国绘画的发展。本文分别从"道"、"象"、"意"、"色彩"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山水画的艺术审美。  相似文献   

7.
藏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自从佛教于东汉初传入我国后,汉、藏地区的佛教绘画艺术亦逐渐发展起来。大约在两晋南北朝时代,藏族人民在印度佛教艺术基础上,结合我国固有传统艺术,创造出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藏族绘画艺术。 藏族绘画称为唐喀,主要分为藏区和康区两大派。西藏派简称藏区画,西康派简称康区画。藏区画以拉萨、日喀则、江孜为最佳,青海画亦归入这一派。康区画以甘孜、炉霍、巴塘为最佳。藏区画色彩明快,线条流畅,山川、花卉、鸟兽、交织和谐,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的墓葬中多绘有壁画,这些壁画不但反映了我国丧葬文化的内涵,也标志着该时期绘画艺术的转变和发展,透过这些墓室壁画即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也可以分析出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甘肃地区所出土的几座魏晋时期墓葬中的壁画深刻、生动地反映了该地区的社会全貌,也折射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生产、生活等诸多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9.
马金花 《文物春秋》2005,(2):16-19,31
唐代是墓葬壁画的一个黄金时期山西地区虽然发现的唐代墓葬壁画不多,但其表现方法独特,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着承继北朝的绘画风格,同时也有唐代墓葬壁画所具有的各类表现形式,形象地描绘出了四神、星象、人物、驼马及树下老人等内容,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是唐代绘画艺术的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在我国绘画史的研究上,论述两晋南北朝绘画,几乎全是介绍东晋南朝几个著名画家的作品;论述北朝绘画,则又都以敦煌北魏壁画为主要对象,很少知道画家的姓名。1966年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  相似文献   

11.
牛潇靓 《丝绸之路》2014,(22):59-60
敦煌石窟艺术是指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和瓜州榆林窟等建筑、雕塑、绘画三位一体的艺术宝库。壁画是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容划分包括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七种题材。从历史年代角度可以分为六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本文以榆林窟25窟《观无量寿经变》为例,梳理并研究唐代经变画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2.
看展     
《中华遗产》2020,(5):8-9
山西北朝壁画的最精品,“裸展”观看。——作为山西博物院成立100周年的系列展览之一,“壁上乾坤——山西北朝墓葬壁画艺术展”,集中展出了北朝墓葬壁画的巅峰之作,规模为近年展览之最。据悉,展览将持续到5月31日。展览分为三大部分:“娄睿墓壁画:鞍马骑游图现惊世华彩”“九原岗墓壁画:多元异彩,北朝时代缩影”“水泉梁墓壁画:古韵新彩,还原地下世界”。其中,娄睿身为北齐重臣,其墓室规模之大,壁画内容之丰富,绘制之精彩,上世纪80年代一经出土即震惊全国,填补了南北朝绘画艺术的空白。忻州九原岗壁画为近年出土,其狩猎图在同期墓葬中面积最大,此外,仙人、畏兽、神怪熔于一炉,构成了体系完整的升天图,展现了北朝人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3.
杨泓 《文物》1983,(10)
太原南郊王郭村北齐娄叡墓,是近年来发掘的北朝晚期墓葬中最值得重视的一座。此墓虽经盗扰,但仍出土了许多有价值的遗物,例如娄叡墓志、精致的贴花黄釉陶器及数量超过六百件的陶俑群。特别是墓内的壁画,保存较好,弥足珍贵,为研究北齐绘画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4.
艺术的气度     
中国美术的传统到底是什么呢?从中国美术史料看,中国绘画在唐以前,卷轴画很少,大部分画家本身就是壁画家。佛教从西汉传入中国内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佛教美术便在我国迅速地兴盛起来。西北又是丝绸之路佛教文化最早、最重要的传播通道。这一路有东西方往返的商人,也有很多为生计往返的画家。唐代在贞观以后,到开元、天宝年间,在绘画的各门类中,宗教艺术占据重要地位,这个时期佛教美术自然会吸引很多知名画  相似文献   

15.
麦积山第127前壁七佛图是现存中国北朝时期最完整的七佛绘画之一,其图像来源、构图样式、绘画技法、艺术风格等受到中原和南朝地区强烈影响,不仅反映出当时有关七佛经典的思想内涵,而且也表明七佛是北朝晚期石窟造像中重要题材之一.作为第127窟中诸多经变和本生故事画的组成部分,充分体现出与释迦信仰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艺术具有长期沿续的传统。在南北朝时期兴盛一时的北朝佛教造像,虽然是从西方传入的文化形式。但是在它传入中国之后,民间工匠在制作时加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雕刻手法。曾经十分普及的汉代画像石艺术对北朝造像艺术产生了很明显的影响,从对画像石与北朝造像的雕刻技法、构图形式、以及人物造型等方面的对比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  相似文献   

17.
山西是北方草原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融合的重要平台,保留有大量北朝时期墓葬壁画。这些壁画隐含着"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展现了浓厚的社会习俗和生活景象,具有北齐宫廷画家杨子华"简易标美"的独特而鲜明的风格,佐证了南北朝时期现实题材人物画的最高水平,奠定了中古时期中国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 南北朝的绘画艺术在中国绘画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关于东魏的绘画面貌综观中国美术史著作,除了《三国典略·图绘宝(钅鉴)》:“祖班(北朝魏)善画”,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第八有“祖班者,东魏人,善画”,几句之外,未见其他记载。近年来由于考古工作的新发现,弥补了这一空缺(见附表)。 对于东魏墓壁画的研究,史学界、考古界及美术界还没有广泛的展开,其原因是史料缺乏,实物太少,仅见到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汤池先生写的一篇《东魏茹茹公主墓壁画试探》,他依据该墓壁画本身内容,着重从历史、宗教、神话的角度,论述该墓壁画所反映的意识形态。笔者就解放以来发掘的东魏壁画墓画壁的制法、构图艺术、起稿技法及绘画艺术特色,作一浅简的论述。对东魏墓壁画的渊源、所反映的时代特点,以及对以后的影响作一探索,以求教于有关专家和同志。  相似文献   

19.
李晓璇 《神州》2014,(9):208-208
西藏高原历史悠久,藏族人民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下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和艺术。西藏绘画艺术历史久远,且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自佛教传入西藏后,绘画艺术在西藏蓬勃发展,一直延续到今天,留下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惊世绝作。西藏绘画艺术具有其他绘画艺术所不具备的特殊性,对当代绘画艺术有巨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画论代表人物——顾恺之的著名著作《论画》为研究对象,分析顾恺之的著名理论对当时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以及后世绘画理论和审美的影响。顾恺之现存画论著作主要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奠定了中国绘画审美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