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雅尔塔协定的正式称谓是《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协定》,它是由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于1945年2月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一个小城雅尔塔签订的。当时的中国政府领导人蒋介石被拒之门外。  相似文献   

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末期,苏联参加了对日作战,占领并吞并了日本的“北方领土”,尽管苏联政府一再声称“苏日间不存在领土问题”,但仍然改变不了它是两国间最大的棘手问题。它象一片乌云,时隐时现,飘浮在双方关系一切领域的上空,妨碍两国关系的协调和发展,成为发展双边关系的严重障碍。  相似文献   

3.
抗战初期中苏在苏联参战问题上的分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日战争初期,蒋介石及国民政府曾屡次要求苏联出兵,参加对日作战,却一再遭到苏联方面的拒绝。本文拟就这一分歧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对两国关系的影响略作论述,以深化对抗战时期中苏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张振江 《史学月刊》2004,7(12):74-80
《雅尔塔秘密协定》签订后,美国的对苏政策一直处在矛盾之中:一方面,杜鲁门政府不希望苏联通过参加对日战争的机会扩大其在东亚的影响;另一方面,太平洋军事战略又需要苏联的加入。1945年7月上旬中苏谈判开始后,斯大林对外蒙古特别是对中国东北的要求更是引发了美国官员的担忧。原子弹的出现恰逢其时,迅速成为美国政策逆转的契机。围绕中苏谈判,波茨坦会议期间的美国最高决策不但积极支持中国抵制苏联的要求,试图以中苏谈判拖住苏联参战的步伐,甚至还谋求抢占中国的大连港口。二战还没有结柬,姜苏在东哑的竞争与对抗的帷幕就已拉开。  相似文献   

5.
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4月8日至13日在西安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三十三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四十三名代表。 我国前任驻苏联大使杨守正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研究员刘克明,应邀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刚从美国考察归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启能在会上介绍了美国对苏联史的研究情况。这些报告受到了与会代表的欢迎。  相似文献   

6.
1945年2月,美、英、苏3国秘密签订了一个《雅尔塔协定》,以牺牲中国主权来换取苏联出兵对日作战。蒋介石得知后曾进行了抗争,但在美、苏的压力下,终于接受了这一协定,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以出卖中国主权换取苏联出兵的《雅尔塔协定》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原沙皇的夏宫里,美、英、苏3国首脑举行了会议,史称雅尔塔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尽快战胜德国;苏联出兵对日作战和战后世界格局等问题。关于苏联出兵对日作战之事,早在1943年底,美、英、苏3国第一次举行德黑兰会议时就已经提出,斯大林只是笼统地表示,苏…  相似文献   

7.
1939年下半年,苏联与日本在"满蒙"边界诺门坎的冲突结束,苏日妥协,国民政府处境危急。蒋介石根据驻苏大使杨杰的建议,积极开展对苏外交,并派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贺耀组访苏,争取促成苏联与英、美合作,甚至提出了用东北部分主权换取苏联与中国签订互助条约,以促使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计划。苏联为避免两线作战,拒绝了这一提议,但这次中国的外交努力在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过程中,仍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对日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军战略反攻,先后解放了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奥地利、南斯拉夫等国,于1945年2月在雅尔塔召开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签定了苏联在打败德国后二三个月内对日开战的协定,基于国际义务和本国的利益,苏联在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后的三个月,于1945年8月8日对日本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实施远东战役。远东战役由斯大林的苏联最高统帅部定下最后决心,由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远东苏联总部组织实施。远东苏军总部设在伯力,下辖3个方面军、11个合成集团军、一个坦克军、3个机械化军,共80个师、46个步兵、坦克和机械化旅,计157.7万人。1945年8月9日凌晨,苏军  相似文献   

9.
在雅尔塔会议上美国同意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提出的保持外蒙古现状的条件,但在20世纪40—50年代美国并没有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肯尼迪政府时期美国启动了与蒙古建交的行动,正式承认其为独立主权国家,并在联合国关于蒙古入联问题上投了弃权票。由于担心蒙古不能入联引发连锁反应对美国不利,肯尼迪政府在外交上对台湾当局施压,迫使其没有在联合国行使否决权,蒙古于1961年正式成为联合国成员。然而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柏林危机和台湾当局的极力反对,肯尼迪政府未能在任内完成与蒙古建交事宜。肯尼迪政府时期美国对蒙古政策的变化反映了冷战时期美国对亚洲内陆国家外交政策的实质,即为美国的冷战战略服务。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场是同盟国在亚洲地面作战的主要战场,中国抗日军队在八年对日作战中,歼灭、消耗及牵制了日本法西斯的绝大部分陆军,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陆军先后编成40个番号的集团军参加对日作战。 第一集团军 1937年8月上旬由原驻守在平津冀察地区的第二十九军扩编而成,集团军总司令为宋哲元,下辖初由宋哲元兼军长后由张自忠任军  相似文献   

11.
1948年初,周鲠生与胡适就国际局势问题爆发了一场争论。争论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第一,如何看待"西方民主国家"的对德对日政策?第二,苏联是不是一个可怕的侵略势力?周鲠生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的对德对日政策,可能会导致德、日两国军国主义的复活,从而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民主国家对德政策的覆辙。胡适则认为西方民主国家并未放弃防制德、日侵略势力复活的政策,而苏联已成为一个可怕的侵略势力。从世界范围看,这场争论实际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国内两种不同的外交主张的分歧在中国的反映,其思想根源则在于两种不同的自由主义理念,反映了战后中国自由主义的复杂走向。  相似文献   

12.
决战在即盟军最高司令官拱手让柏林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最后一年,也到了最后的关头。德国战败已成定局,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瓜分德国了。对此,美国、英国和苏联各自都有如意的算盘。虽然早在雅尔塔会议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苏联统帅斯大林曾就战后如何划分势力范围达成协议,但是仗真的打起来,则是另  相似文献   

13.
王言 《文史博览》2008,(1):20-21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开始进入反攻阶段,随着意大利的无条件投降,纳粹德国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对日作战开始成为同盟国的作战重心。为此,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召开由美、英、中、苏四国首脑参加的开罗会议,以加强反法西斯联盟,协同对日作战。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战略利益的全球性决定了它与苏联之间的冷战成为国际政治的主旋律.在这样的历史氛围之下,冷战初期,美国对尼外交政策就必然带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战略目的.美国不仅希望在英国殖民撤退后在南亚扩张势力,而且力主保持尼泊尔的主权独立和政局稳定.同时,美国也希望尼泊尔朝民主制方向发展,并向西方靠拢甚至与西方集团为伍.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通过及时给予外交承认、经济和技术援助以及与印度进行合作等方式,对尼泊尔施加影响.从结果来看,美国仅实现了其有限的战略目标,与其预期目标还有相当的差距.  相似文献   

15.
为了尽快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美国、英国和苏联三国首脑汇集于距德国首都柏林仅30英里的波茨坦城,共商德国投降后的若干问题,以及对日战争问题。会议期间,美、英会同中国对日本发表了中美英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8月6日和9日,美国空军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使20万人丧生;9日零时,苏联对日宣战,一举打败关东军;  相似文献   

16.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朝鲜人民军迅速打过三八线,3天后便解放了汉城,李承晚政权面临灭顶之灾,美国人坐不住了。6月27日,杜鲁门宣布美国海、空军立即参战,并派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随后美国陆军第八集团军直接参加了地面作战。美国的军事干涉最初并没有能阻止朝  相似文献   

17.
李海流 《文史天地》2013,(10):75-79
1945年8月9日,在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和苏联对日本宣战后,中共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1945年8月15日,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彻底失败,日本天皇以广播《停战诏书》的形式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宣布,日本正式无条件投降。  相似文献   

18.
雅尔塔会议与美国石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尔塔会议与美国石油李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历史性会议-雅尔塔会议,有苏美英三国首脑参加,美国总统罗斯福坐在了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和英国首相丘吉尔中间,并经斯大林提议主持会议。按照惯例,在重大历史性会议中充当主角的,是在此次历史事件中发挥...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在20世纪30年代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苏联不可能公开支援遭受侵略的国家。一般认为是一些志愿者在国外参加作战。实际上也是这样。自愿原则是派遣我国专家去作战地区必须具备的条件。为了遵守保密制度,苏联对国外的援助都用代号。例如,苏联对西班牙的援助在文件中被称为“‘X’战役”,对中国的援助被称为“‘Z’战役”或“‘Y’战役”。  相似文献   

20.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两国进行的莫斯科会战对二战的进程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它使希特勒在二战中的战略计划彻底破产,使希特勒德国陷入长期面临两线作战的局面,扭转了苏联战场的形势。它的胜利,增强了苏联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信心,促进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联盟的形成,为二战的尽快结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莫斯科会战的胜利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