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斯坦因所获吐鲁番文书研究》哲雄自从本世纪初于敦煌莫高窟发现遗书以来,敦煌遗书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围绕这批遗书及莫高窟石窟寺的艺术的研究,我们统称之日敦煌学。在敦煌学这一名称之下,有很多的分校学科,如史地、民族、文学、宗教、艺术、民俗、以致于医药...  相似文献   

2.
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震动了国内外学术界,它为世界提供了一门新的学科──敦煌学。藏经洞发现的5万多卷敦煌遗书,实际上是一座中世纪文库,胡适曾称它为“和尚图书馆”。近百年来,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敦煌遗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学者们发现敦煌遗书不仅对中国史的研究,而且对世界文化史的研究都起到或将要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许多历史上的重大疑难问题可以在敦煌遗书的研究中获得新的启示。因此,研究成果大批涌现,在国际学术界形成了所谓“敦煌热”。但是,现在你若想看看藏经洞发现的敦煌遗书,那么你必须跑遍全球。…  相似文献   

3.
敦煌寺院中的都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敦煌寺院中的都师田德新在九到十世纪的敦煌归义军时期的文书中,尤其是在敦煌寺院的籍帐入支类文书中。常能见到作为僧官的“都师”一职。从其职掌来看,大抵是管理寺院杂务及日常入支事务的,其地位并不甚高,但由于文书中出现颇多,管领事务又较为纷杂,故是一不可缺少...  相似文献   

4.
敦煌遗书知多少○郭怀亮本世纪初,敦煌藏经洞遗书被发现不久,英、法、日、俄等国的“探险家”、“考察队”便轮番到这里探宝。数万件举世罕有的古代经卷文书和被剥离下来的珍贵壁画,被一支支接踵而来的马队驼队运走,散落在异国他乡。敦煌藏经洞遗书究竟有多少?自从它...  相似文献   

5.
敦煌遗书被誉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自其发现至今,我国古籍保护工作者围绕敦煌遗书的原生性和再生性保护做了大量工作,并由此助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诞生。这是我国历史上首个由政府主持开展的古籍保护领域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从敦煌遗书修复实践中提炼总结出的修复原则已成为目前我国最通行的古籍修复原则。海外敦煌遗书的数字化回归及国际敦煌项目(IDP)的建设也为未来海内外存藏的中国古籍数字化工作指明新的方向。敦煌文献中记载的十世纪中期三界寺道真和尚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修经事业,也予以后世古籍保护者激励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为纪念名敦煌学家王重年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共同主办的“敦煌写本研究、遗书修复及数字化国际研讨会”于2003年9月17—19日在北京湖北大厦召开,与会代表共70余人,分别来自中国、英国、日本等国。会议收到学术论约60篇,就敦煌遗书的收藏保护与数字化、敦煌写本研究、敦煌遗书修复、追念王重民先生敦煌学研究贡献等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且参观了“王重民先生生平展”与“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成就展”。本对这次学术会议进行综述介绍。  相似文献   

7.
敦煌遗书《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敦煌遗书《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研究李玉昆《敦煌遗书总目索引》载:《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斯坦因劫经录1635。终南山僧慧观撰序(宋?〕招庆省登(登同,因无此字,故以登代之,下同)著。题记,沙州三界寺沙门道真记。斯1635号卷是斯坦因盗去的敦煌写本...  相似文献   

8.
《文史天地》2010,(1):95-95
敦煌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南北绵延16侣米。1900年5月在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了公元4~14世纪的经卷和文书等文献材料等文物5万多件,世称“敦煌遗书”。敦煌遗书所具有的重大学术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敦煌遗书中训蒙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的办学形式(包括官学、私学、寺学)、训蒙教材、教学内容等,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敦煌遗书中训蒙文献的研究可分为起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兴盛(二十一世纪以来)三个阶段.通过梳理和分析,可以归纳出各阶段敦煌训蒙文献研究的特点:第一阶段研究范围小,研究对象单一,研究形式主要侧重对文献发掘、辑录和校勘.第二阶段则成果较丰硕,有跋文、有文献的校释、有专题性质的论文,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范围不断拓宽.第三阶段的研究在研究队伍、研究范围和内容、成果上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敦煌遗书数量的新统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敦煌学是以我们祖国的地名命名的学科,卷帙浩博的敦煌遗书是我们伟大民族留给国际学林的一笔巨大的、价值极高的财富,也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批判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一批极生动的教材.敦煌遗书的数量究竟有多少?不少学者曾作过探讨和统计,但由于各收藏国家的整理刊布工作仍在进行,迄今尚无定数.笔者依最新资料统计,时限截至1992年5月.笔者认为,敦煌遗书的概念应含四个组成部  相似文献   

11.
敦煌中医药学及其文献价值丛春雨中医药学在敦煌石窟艺术和敦煌遗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大量的壁画、彩塑、图案、题记、书法及藏经洞大批遗书中都有相当数量的记载和描绘,从阴阳五行学说到脏腑为中心的中医基础理论,从脉学诊断到内、外、妇、儿临床各科,从针灸遗书到...  相似文献   

12.
一敦煌遗书S·1475V(2)、V(3)两个卷子,“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分别拟题为《申年五月赵庭琳牒》、《申年五月社人王奴子等状上》。这两个卷子中有“(而火)脚”一词凡三见,现将有关文字摘录于次: S·1475V(2):  相似文献   

13.
敦煌遗书中的装帧形式与书史研究中的装帧形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致忠 《文献》2004,(2):75-97
敦煌遗书的文献资料价值与实物资料价值都是很丰富的,所以才形成今天世界性的显学--敦煌学.本文不想涉足内容方面的大学问,只想就敦煌遗书所反映出来的书籍的各种装帧形式,及与书史研究中书籍装帧形制之间的关系谈一些看法.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4.
敦煌遗书和档案学──敦煌遗书档案国际研讨会综述冯培红1994年8月2日至5日,来自中国、日本、英国、美国和台湾、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敦煌学、档案学专家、学者共70多人在敦煌举行了由国家档案局、甘肃省档案局联合举办的第一次敦煌遗书及档案学国际研讨会。与会...  相似文献   

15.
论“敦煌学”一词的词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自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普遍认为“敦煌学”一词是陈寅恪于1930年在为陈垣《敦煌劫余录》写的序言中首创的,该序中5次出现“敦煌学”一词。本文则认为,“敦煌学”一词应该是日本人首创的。日本敦煌学家石滨纯太郎于1925年在大阪出版发行的《敦煌石室的遗书(怀德堂夏期讲演)》中,15次使用了“敦煌学”一词,并且对国际敦煌学的起源、发展、研究范围、问题、广义敦煌学和狭义敦煌学的区分等做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本文认为,“敦煌学”一词是明治末年、大正年间日本敦煌学蓬勃发展的产物,是在日本出现“敦煌派”、“敦煌家”、“敦煌党”等一系列词汇的基础上产生的。本文强调,陈寅恪虽然不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敦煌学”一词的人,但应该是在中国第一个使用“敦煌学”一词的人,或者说是第一个将“敦煌学”一词引入中国的人。  相似文献   

16.
光绪二十六年(1900)藏经洞被发现后,敦煌遗书始闻名于世。时任敦煌县令的汪宗瀚(字栗庵)因与道士王圆箓同乡,交情深厚,且有“近水楼台”之便,因而在士大夫阶层中算是最先接触到敦煌文物的第一号人物。但是,汪氏并不关心学术,因而将这些佛经、绢画及石碑拓片转送于甘肃学台叶昌炽先生。叶氏国学深厚,随即对这些文物作了“画龙点睛”式概述,第一次判定了敦煌遗书和绢画的重要学术价值,成为世界上敦煌学研究的第一人。 叶昌炽(1849~1917),字鞠裳,号缘督,江苏苏州人,清末民初著名学者,金石学家。他学识渊博,国学深厚,尤…  相似文献   

17.
朱义德 《黑龙江史志》2013,(11):147-147
沙武田先生在藏经洞封闭原因上主张"1052年末法说",但在敦煌遗书中并未发现任何与"1052年末法"相关的记述。另外,不论是"辽"、契丹"、辽之主要城市还是辽之主要姓氏都在敦煌遗书中难觅踪迹。"1052年末法"引起统治阶层重视是1027年,此时敦煌与辽已经七年未曾往来。由此可见,辽对敦煌佛教界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辽之末法甚至无传入敦煌之可能。所以因辽"1052末法"封闭藏经洞的说法是缺乏说服力的。  相似文献   

18.
味青斋敦煌秘籍佚卷存目点勘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味青斋敦煌秘籍佚卷存目点勘及其价值李际宁1991年《敦煌研究》第4期上刊登了萧新祺先生的文章──《佚名(味青斋敦煌秘籍卷存目>》,和李正宇、杨森两先生附于其后的《检对记》。以往,在敦煌遗书流散历史的调查中,从未有人提到“味青斋”名号,萧先生《味青斋敦...  相似文献   

19.
《刘子》亦称《新论》或《刘子新论》,在敦煌遗书中亦有称《流子》者。全书五十五篇,诸本卷数不一;作者属谁,世有争论。据历代著录,《刘子》作者有梁刘勰、北齐刘书、汉刘歆、梁刘孝标、唐袁孝政、东晋时人、贞观后人等七种说法;但真正见之于版本题署者,仅有梁东莞刘勰(敦煌遗书中作“刘协”)和北齐阜城刘书二种,究竟属谁?迄今未有定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说的敦煌唐诗主要指敦煌遗书中保存的唐、五代、宋初时期中原文人创作的诗歌。自敦煌遗书现世以来,这些诗歌一直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成果很多。本文在前辈时贤的研究基础上,从存诗和佚诗两个方面讨论敦煌文人诗的价值.对中原文人诗在敦煌的传播与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