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公元前206年(汉元帝),沛公刘邦奉楚怀王之命以十万大军破武关(今陕西丹凤县东南),战蓝田,进军霸上,秦王子婴出降.接着项羽以四十万大军破函谷,军鸿门,这就发生了鸿门宴.鸿门宴中,范增欲害沛公,刘邦借口入厕,唤出樊哙,密商脱身之计,决定留下全部车骑麻痹对方,刘邦只身单骑,樊哙、纪信等四人握剑持盾步行,立即返回霸上.纵观秦汉史,尤其是汉史,“霸上”这个地名多次出现.其后,公元354年,东晋  相似文献   

2.
17世纪后,荷兰银币开始流人我国。据《清宣宗实录》引道光九年十二月谕旨:“朕闻外夷洋银,有大髻、小髻、蓬头、蝙蝠、双柱、马剑诸名,自闽、广、江西、浙江、江苏,渐至黄河以南。”其中的马剑始铸于1659年,初为光边,后改斜纹边。面一位骑士,一手持剑,一手拉缰。马下盾徽,徽上皇冠。周环荷兰文。背面中央盾徽。盾面是一只立狮,右爪持剑,左爪握7支箭束(代表荷兰独立时的7个省)。盾上皇冠,两侧各有一只头戴皇冠的立狮扶盾,上纪年份,周环荷兰文。直径42mm,重32.6g(图1)。  相似文献   

3.
王勇 《文博》2004,(3):44-47
剑自古以来就和刀、矛、戟、矢并称为“五刃(五兵)”,是冷兵器时代重要的武器。《释名·释兵》: “剑,捡也,所以防捡非常也。” “又敛也,以其在身拱持敛在臂内也”。剑便于携带,是很好的防身武器。  相似文献   

4.
汉魏六朝文学五考程章灿徐干《赠五官中郎将诗》考《文选》卷二四张茂先《答何助》二首之一:“良朋贻新诗,示我以欢娱。”李善注:“徐干《赠五官中郎将诗》曰:‘贻尔新诗。’又《思玄赋》曰……”云云。按:胡克家《文选考异》卷四云:“陈云,‘又’,‘文’误,是也...  相似文献   

5.
苏鹏力  陈飞 《文博》2006,(4):84-87
剑及剑术的兴起(一)剑是古代贵族和战士随身佩带用以自卫防身或进行格斗,可斩可刺的兵器,自古以来就和刀、矛、戟、矢并称为“五刃(五兵)”《说文》曰:“剑,人所带兵也。从刀佥声。”《释名·释兵》解释:“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手书剑门诗卷,模推.长254、宽93厘米;内心长172、宽78厘米。米黄色全绫装婊。诗丈从右至左竖行题写,行书字体,字大10至16厘米不等。计12行,7O字:正文7行.跋语4行、字略小于正文,署名1行。诗卷左下角铃有3X3厘米宽边朱文线篆收藏章~方,章丈从右至左竖3行刻字.文曰“四)11省剑阁县文化馆藏”。1991年经四JI哈文化厅文物鉴定组鉴定为“三级文物”藏品。诗卷因无标题.姑且按照习惯,以第一句诗“剑门天失险”.取其“剑门”二字为题.因称《剑门诗j。1966年4月20日上午10时许.从j一元方向驶来一辆银灰色的卧车.接着又是…  相似文献   

7.
沈融 《文物世界》2002,(3):61-62
铍是东周秦汉献所提到的一种作战兵器。铍为何物,《说》、《玉篇》皆释“大针也。又剑如刀装”;《方言》谓“锬,谓之铍。郭璞注:“今江东呼大矛为铍’”:释颇令人费解。20世纪70年代,经日本学林巳奈夫先生考证,一种似矛而无銎、似剑而无首的单尖两刃青铜小刀恢复了自己的专名——铍。70年代末、80年代初,秦俑坑16件带秘长铍的出土把青铜铍的研究推上了高潮,数年间论辈出。  相似文献   

8.
一、有关翠云廊历史的两种说法 剑阁驿道上的古柏,历代民间传说为三国时张飞所倡植,因而有“张飞柏”之美称。而清同治《剑州志》又记载为“自剑阁南至阆州,西至梓潼,三百余里官道,古柏数十万株为璧所植。”同时转载了清雍正《剑州志》中清初乔钵《翠云廊》诗:“两行古柏植何人……传是昔年李白夫(李壁)”,这是“翠云廊”历史的另一说法。“翠云廊”历史如何?我  相似文献   

9.
朝鲜族民间舞蹈《剑舞》,又称《剑器舞》、《黄倡郎舞》。原为男性舞蹈,在长期流传中,逐渐衍变成女性舞蹈。表演形式很多,一般为四人舞。舞者头戴战笠,身穿战眼,腰缠钱带,手持短剑。剑柄与剑体之间有活动装置,可以自由甩动、旋转,发出有规律的音响,与舞姿相谐,形成一种战斗气氛。表演程序大体是,短剑先置于台上,舞者两两相对跳“序舞”,后拾剑在“燕风台舞”(前后弯腰并飞速转动身体)的旋律中结束。舞蹈风格端庄、典雅,并有一种战斗气氛。音乐以“打令”曲调与剑声结合,浑然一体,独具异彩。另有“寺党”(流浪艺人)流传…  相似文献   

10.
2004年第3期《随笔》发表韩美林的文章《礼义之邦质疑》,文中说:“拔山盖世直立天地的楚霸王尚且有‘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之宽怀大度之辞,我是孔圣人家乡的后代,绝对受的是这种教育,而且一生亦是喋喋不休地向人们推崇这个‘仁义’二字”。韩先生的这段话至少有两个错误,一是把樊哙的话安到项羽的头上去了;二是把这句话的含义也弄反了。  相似文献   

11.
王克文先生在《陈公博为什么追随汪精卫投敌》一文认为,陈公博“对汪精卫所领导的‘和平运动’,最初是持反对态度的”,“他最后之所以参加‘和运’和伪政府,主要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为了汪先生”。作者还认为,陈公博“和其他大汉奸(如周佛海等人)  相似文献   

12.
首轮修志以来.专记问题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许多修志者主张志书设置专记。2007年11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的《关于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的若干意见》指出:“慎用‘特载’、‘专记’等形式。必须运用时应处理好与正文的关系”。2008年9月颁布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又指出:“专记设置因事制宜。选题严格,数量适度”,将其作为一种独立体裁纳人了志书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高敏 《文物》2000,(10)
1999年9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上册)释文,在其《嘉禾四年吏民田家莂解题》中说:“当时孙吴政府对‘士’有一种优待政策,对他们租佃的田地,熟田‘依书不收钱布’(实际上也不征收税米)。‘书’,应是国家颁布的法令。”这段话,讲得很准确,但对这种“士”究竟为什么人的问题,却未提到;国家为什么要特别优惠这些“士”,也未作说明。《解题》又云:“莂券中另有一种‘复民’,‘复’即复除、优复,‘复’的内容包括租赋、徭役等。江陵张家山汉简有‘复律’。《吴书》记吕蒙去世,蒙子袭爵,  相似文献   

14.
《三都赋》唐前旧注被李善收入《文选》之中,关于旧注的注者,历史上存在以下几种说法:张载注《魏都赋》而刘逵注《吴都赋》《蜀都赋》说,臧荣绪和李善等持此说;张载注《蜀都赋》而刘逵注《吴》《魏》二赋说,綦毋邃等持此说;左思自注说,见于《左思别传》;张载、刘逵并注《三都赋》完篇说,主要见于近代学者。左思自注说及并注三篇说于情理皆有不通处,应非史实。余下两种说法虽各有所据,然通过文本细读,可知臧荣绪和李善的说法更为可信,即张载注《魏都赋》而刘逵注《吴》《蜀》二赋。  相似文献   

15.
“说”同“悦”辨郭春环,万丽华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二册讲常用词时,谈到了“说”字,其中义项(四):“读yuè,喜悦,《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乎?’《左传·僖公三十年》:‘秦伯~,与郑人盟。’这个意义后代写作‘悦’。”①关于《论语...  相似文献   

16.
1977年吉林省集安县(现集安市)出土赵国阳安君青铜短剑,正面铭文“十(七)年相邦阳安君邦右库工师吏厩朝冶吏疱敦剂”20个字,背面铭文“大攻尹□□”5字。关于剑铭中的“阳安君”,简报称:“查找古籍赵国无‘阳安君’的记载。”黄盛璋先生《跋集安新出土阳安君剑》一文中也说不见记载。  相似文献   

17.
《汉书》卷九上《百官公卿表》载:武帝太初元年“左内史更名左冯诩,属官有廉牺令丞尉。又左都水、铁官、云垒、长安四市四长丞皆属焉”。论者据此皆以为左冯诩属官有四市四长丞。如陈直《汉书新证》云:“西安汉城遗址中,出土‘市府’封泥最多,文字最精。又有东西南北四市封泥,皆为半通式,为左冯诩长安四市长所用者。”(12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3月第二版)等。这完全是对班固原意的曲解。其实,《百官公卿表》所说的“四长丞”分别指的是左都水、铁官、云垒和四市(应为西市,详见下)共四长丞。这种前面列举官名,后面级以职官…  相似文献   

18.
压惊的骨头     
洪源 《中华遗产》2011,(2):14-15
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害怕,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紧张不安,即为“惊”。受惊了.一般都需要抚慰一下,是为“压惊”。《三国演义》里,曹操历尽艰险侥幸从华容道脱身回到南郡,曹仁随即为他设宴摆酒;《二刻拍案惊奇》中,一个聪明伶俐的五岁小孩儿智斗强盗,宋神宗特意御赐黄金犀角,都是“压惊”……  相似文献   

19.
明新乐王朱载玺,字信父,号诚轩。宪宗成化帝曾孙,袭青州衡藩郡王,系有明一代诸王中颇具文名者。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卷一一九《诸王传四》载:“新乐王载玺,……博雅善文辞,索诸藩所纂述,得敷十种,梓而行之。又撰《洪武圣政颂》、《皇明政要》诸书,多可传者。”对於新乐王名字,卷一一八有校勘记云“玺,原作‘玺’,据本书卷一。  相似文献   

20.
“放蛊”真相略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如今相信的人极少了,但过去曾盛传过苗族会“放蛊”。就连老版《辞源》“蛊”词条也如是说。从迷信色彩来解释蛊字,最早见于梁朝顾野王《舆地志》:“江南数郡有畜蛊者,主人行之以杀人,行食饮中,人不觉也。”这种说法与谣传中苗族放蛊的方式很相同,所异的是,《舆地志》所指的地域是“江南数郡”,,未确指苗八。贵州在秦朝属黔中郡和象郡,是否在“数郡”之列姑且不论,“数郡”中的其他郡自然也包括了早已生活在那里的汉民族。这一推论于晋朝干宝的《搜神记》中已得到证实。《搜》卷十二有三则“蛊’事,此择其一:“荣阳郡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