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刺客(佤族)     
从前,英国的刺客放了两只鸽子飞来阿佤群山,让它们寻找班洪王子的住地,以便派人前来暗害。两只鸽子飞到了班洪大寨以后,每天清晨,站在高高的大柏树尖,嘴里叫着:“你有八字,你是官家(指胡家)……”过了不久,一天黎明,两只鸽子在蓝天里低飞,引来了两个又高又胖的英国刺客。这两个家伙一闯进班洪大寨的寨门,迎面碰上了又黑又壮的王子。  相似文献   

2.
一九四九年的春天,阿佤山里的班洪户公小寨来了两个陌生人,看那高高的鼻梁,黄黄的头发,就知道是英国人。他们一进寨子,就自我介绍说:“我们是上帝派来的,要大家信奉基督教,以后死了才好升天堂!”这事,象股风一样,传遍了班洪大寨。班洪的人们请去了户公小寨的头人,要他劝说大家不要信基督教,他们再三提醒他:“我们的祖辈吃了不少英帝国主义的亏,不要相信他们那套,听了坏人的谗言,是要再上当吃亏的。”头人答应了乡亲们的请求,并把班洪大  相似文献   

3.
班洪事件及“1941年线”的划定,是近代中国边疆史上较为重要的历史事件,直接影响了今天中国的西南边界。学术界对于班洪事件的发生多认为是英帝国主义的越界入侵,至于“1941年线”的产生则很少有人探讨。本文主要借助中、英双方的有关档案对班洪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了探讨,认为英政府利用中国方面“刘陈线”绘制的错误,单方面进入滇缅未定界内进行矿藏勘测,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中国国民政府在边界问题上也进行了一定的抗争,但面对抗战的危局与英国的要挟,最终还是做出让步,划定了中缅边界的“1941年线”。  相似文献   

4.
相传两百多年前,在我们阿佤山区的班洪部落里,有两个佤族老人名叫达铁和达太。他俩非常喜爱狩猎,就象蜜蜂眷恋着山野的鲜花一样。他俩每次狩猎归来,寨里的小娃娃们总是在寨子门口等着,都希望能够分到一份猎物。两位老人从没有让他们落空过。他俩不是猎获麂子,就是猎到九节狸,要么就会捉到香姑狼,从来没有两手空空回过寨子。有一次,两位老猎人发现一处绿茵青葱,溪水流淌的山箐,一群群的马鹿、麂子、野兔在那里饮水觅食。他俩见了,情不自禁地对着一群群的野兽说:“嘿,小东西  相似文献   

5.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初,我到了澜沧拉祜族傣族自治县,同我的佤语老师三木刀会合,向蕴藏着丰富的佤族文学遗产的澜沧江两岸的深山密林进发,去搜集佤族神话史诗《西岗里》。佤族是云南省西南部的古老民族之一,属于宗色人种,现有人口二十六万六千多。分布在沦源、西盟、澜沧、孟连、耿马、双江、镇康等县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岗里》就在这些地区广泛流传。佤族历来对《西岗里》有两种解释:西盟一带说“西岗”是石洞,“里”是出来,即人类从石洞里出来;沧源、澜沧一带说“西岗”是葫芦,即人从葫芦里出来。尽管两个地区的佤族人民对“西岗”的解释不同,但是  相似文献   

6.
一天晚上,有一只大公鸡飞到一棵树上去过夜。刚刚飞上树,就有一只狐狸为寻找食物来到了树下。它有气无力的样子,好象几天没有吃东西了。它发现了树上的大公鸡,立即抖擞精神,禁不住口水直往外流,自言自语地说:“今天的晚餐又有了。”狐狸抬头看了看树上的大公鸡,装出很亲热的样子,客客气气地说:“公鸡大哥,您好。我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有什么好消息,请直说。”公鸡警惕地,一本正经地说。“您知道现在的动物都是好朋友吗?”狐狸眉飞色舞地说。“昨天晚上,大家在一  相似文献   

7.
《山茶》2011,(4):36-37
关于佤族的起源.有“司岗里”的传说。一种解释为:”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是从石洞里出来的.而最先出来的就是佤族。距离云南南部西盟县城以西约三十多公里的阿佤山中部有一石洞,至今仍被西盟等地的佤族同胞视为圣地。当然.”司岗”亦有其他解释.例如”葫芦”。不过.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有不同的解释.却都把阿佤山视为族人的发祥地,可以说.”司岗里”是佤族人对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相似文献   

8.
《山茶》2011,(4):38-38
木鼓是佤族人民祖辈相传的“神器”。据佤族传说记载,开天辟地之初.一场巨大的洪水几乎吞噬了陆地上的所有生命,是”木依吉”神以一只木槽拯救了佤族人。因此,族人们便将木槽视为民族的母体.给予其最高的崇拜。为了获得民族的繁衍、壮大.佤族人将木槽制成女阴形.并将象征神灵“木依吉”灵魂的木鼓置诸其上。  相似文献   

9.
沧源佤族自治县南腊公社有个海牙大队,“海”,佤语意为“领地”,“牙”,即“象牙”,译为汉语,就是“象牙领地”或“一副象牙买得安生的地方”。关于它,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海牙寨原来在孟定土司和班洪王子统治地区之间的未定界上。住在未定界上的百姓有个好处,就是不易被官家发现,因此它就  相似文献   

10.
有一天,蜜蜂、岩蜂、葫芦蜂碰在一起,它们便谈起各自的生活情况。葫芦蜂问蜜蜂:“朋友,你春夏秋冬都生活得很好,你住在哪里?”葫芦蜂平时爱欺侮别的蜂,蜜蜂有些恨它,就捉弄它道:“我的家挂在树枝上,我的小儿头朝下放着。”葫芦蜂听后就说:“好,我就照你说的那样去安家。”说完,葫芦蜂就飞回去,在树上做窝了。葫芦蜂飞走后,岩蜂问蜜蜂:“朋友,  相似文献   

11.
孤儿西诺     
很古以前,有一个佤族、傣族杂居的地方,人们都喜欢拿出一些钱财和粮食为乡亲们办一些善事。可是有个佤族小伙子除了一身力气以外,什么也没有。他左思右想,自言自语地说: “人家富有可以赕金银财宝,赕牛羊鸡猪。我是个穷光蛋,唯有一身力气,只有用力气来作赕了。”第二天、他见寨中有幢竹楼破了,便砍来龙竹,割来茅草,编成草片,一个人把这间竹楼修好了。主人回来,看见正从房顶下来的小伙子,感激地说:  相似文献   

12.
不灭的火种     
佤族人民对于火,有着特殊的情感。过去,为了保存火种,火塘里的火长年不熄,而且每逢一年一度的“便克”节(火把节)前后,要举行一次隆重的取火仪式。过节那天,家家户户,灭掉旧火,换上新火,名曰取新火。我拜访了一位精通佤族历史和习俗的佤族老人,向他询问有关取新火的由来及其意义。那位老人先给我念了这样的祈祷词: 前人说/闪着星子的火,/散落在地上的火,/烧到根头的火,/是旧的火,/破烂的火。/旧的火,/破烂的火,/是灾难和不幸的根源。/因为这样,/我们才奉行  相似文献   

13.
很久以前,熊本来长着一条又粗又长的尾巴。因为熊的力气很大,又会爬树,又会象人一样站着走路,所以十分骄傲,整天把尾巴翘得高高的,在树林里游来游去。一天,熊和松鼠在树林里相遇,熊把尾巴翘得老高,表现出骄傲的样子。松鼠灵机一动,决心教训一下老熊。松鼠领着老熊,走到一棵大树下,对熊说:“熊大哥,咱俩今天比比本领好吗?”老熊正好也想表现一下自己,就一口答应了。这时,松鼠指着树上一个圆圆的大葫芦蜂窝说:“看谁敢爬上树去,把尾巴栓在树杈上,然后手拿木棒去敲树上那个圆圆的大鼓。”话没说完,松鼠就先爬上树,把自己的尾巴绕在树杈上,“嘟、嘟、嘟”地叫了几  相似文献   

14.
申富英  李珩 《民俗研究》2006,(2):259-265
西方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挣在美国,住在英国。”意思是说美国商业发达,是一个挣钱的好地方;英国环境优美,是一个享受生活的好地方。英国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大多得益于英国良好的环境保护,而英国良好的环境保护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英国人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日常生活习俗。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形成总是以它特有的自然环境为基础,又反过来影响着它的自然环境。英国是一个小岛国,  相似文献   

15.
据《佤族简史》记述,“汉代两晋的濮,唐代的望、望外喻、望苴子,属同一族体,也就是后来的佤族”。“所谓嘎喇、哈瓦、卡瓦,这些族称指的都是佤族”。“史书对佤族的称呼还有古剌、哈剌、僰濮、扑子蛮、黑僰濮、木棉濮、黑齿蛮、夷人等”。佤族,是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中56个少数民族之一,佤族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部落群体。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第一个社会形态是原始社会。关于原始社会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状况,在我国古代传说中,可以找到生动而丰富的记载。譬如《韩非子·五蠹》就记载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韩非子》这里说的有巢氏“构木为巢”,通常被解释为在树上巢居。譬如《辞海》在注释“有巢氏”时就是这样说的:“传说中巢居的发明者。相传远古时代,他为了避免野兽侵袭,教民构木为巢,居住在树上,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巢居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云南的佤族长期生活在高山密林之中。身背长刀、肩挎火枪的佤族汉子,其主要生产活动是打猎。严酷的生存环境,陶冶出佤族人异常强悍、奔放的民族性格;由于打猎富于冒险性,往往需要结伴活动,所以,佤族人又极富团结友爱精神。从古到今整个佤族人民都遵守着“上山打猎,见者有份”这一古规。不但参与打猎的人无论你是否打到猎物,只要打到了猎物都是人均一份,即使是路人碰上了,也要分给一份。他们对各种动物的习性了如指掌,每次狩猎,都能满载而归,有时还能猎到老虎。佤族人认为虎是兽中之王,是神派来的使者,故每当猎到老虎,佤族人…  相似文献   

18.
早从远古时代起,树木就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众所周知,人类的祖先类人猿就是成群地生活在树上的。恩格斯说:“大概首先由于它们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使手在攀援时从事和脚不同的活动,因而在平地上行走时就开始摆脱用手帮助的习惯,渐渐直立行走。这就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虽然类人猿从树上走了下来,脱离动物界而转变为人类。但是他们的衣食住行仍然离不开树木。我国古史传说中的“构木为巢”、“钻木取火”、“刳木为舟”等,便反映了这一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9.
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英国在世界列强中的实力地位下降,人们通常称它作“英国病”或英国的衰退。英国学者萨姆·艾伦诺维奇说:“英国发展不快,生产率低,增长速度慢,实际收入增加不多,支配世界已不可能”,“相对衰退不可避免”。戴维·科茨和约翰·希拉德说:“自19世纪末以来,所谓‘英国病’已经广泛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每一个领域”,“几乎所有舆论都认为情况不妙,衰退加  相似文献   

20.
木鼓是佤族宗教信仰的一部份,拉木鼓是祭祀祖先的节日,也是佤族重大的祭祀活动之一。相传,木鼓象征着母亲,木鼓的声音就是母亲的召唤,于是木鼓便被奉为“一寨之母”和“生命之源”,世俗生活与宗教活动都离不开木鼓。佤族人视木鼓为通天神器,无论哪一个部落建寨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拉木鼓祭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