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磊明 《神州》2011,(21):70-74
知道杨巨奎老先生,是在2010年9月。当时,太谷县新闻办主任杨巨茂,邀请我参加太谷国际形意拳交流大赛的新闻发布会。我是《天下山西名人》的特约记者,想顺便采访太谷的名人大家。同行的山西交通广播的丁建勤先生,知道了我的想法,对我说:"太谷的名人,非杨巨奎莫属。杨巨奎先生,那是咱山西的国宝。"我惭愧于自己的孤陋寡闻。回到太  相似文献   

2.
采访名人的“名人” 谢荣、丁黎何许人也?他们就是被誉为“采访名人的‘名人”’,“晚霞中走来的夫妻‘记者”’,一对做不凡事的平凡的退休老人。 谢荣今年已届七旬,丁黎也六旬有八,二老退休前均是四川自贡通明电筒灯具总厂的干部。从1990年退休起,到如今“南征北战”十年,用每月仅有的800多元退休金和所有积蓄,自费到全国各地采访文化名人。 谢老、丁老是有心人,他俩不畏艰辛,先后采访了中国当代文化名人近400位——巴金、曹禹、吴祖光、冰心、夏衍、萧乾、阳翰笙、刘海粟、艾芜、沙汀、魏明伦、余秋雨、丁绍光、赵忠…  相似文献   

3.
王锦思 《纵横》2012,(9):44-46
2011年4月,日本东海大地震后不久,笔者到日本考察,同时试图采访最后一位活着的日本侵华名人——李香兰。虽然这次采访未果,但是关于她的一切,却在我脑中久久挥之不去。  相似文献   

4.
白干20年     
正1908年,美国年轻人希尔在报社做记者。一天,他接到任务要采访钢铁大王卡内基。希尔为此做了充分准备,采访进行得很顺利。快结束时,卡内基突然问:"你是否愿意做一份没有报酬的工作,用20年去研究世界的成功人士?"白干20年?希尔犹豫了一下,可他知道这是个难得的机会,于是答:"我愿意!"卡内基继续问:"你真的愿意?"希尔诚恳地点点头。第二天,卡内基就带着希尔采访了发明家爱迪生,后来又介绍他认识了许多政商界的名人。在这些人的引荐下,希尔又陆续采访了许多成功人士。那之后,希尔开始潜心研究这些成功者的智慧和经验,这期间他只能靠很少的  相似文献   

5.
谷鸣 《百年潮》2004,(4):69-72
去年10月,一代名流宋美龄辞世后,海内外评语纷纷.是非功过,哀悼怀念,跃然纸上.这其中也有奇怪的声音.<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一书的作者张紫葛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发表了一番议论,并称:"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也是我此刻最好的心理写照."但在知情者看来,张紫葛的所言所记,恰恰不清不白.谁都有权对一位名人予以评说,表示敬意.但是谁都最好别编点故事,欺世蒙人.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采访冯小刚是在2009年,《非诚勿扰2》的宣传期。采访前,电影宣传告诉我,他最近接受的采访太多,尽置不要问重复的问题,他会没兴趣回答。可我怎么知道他感兴趣哪些问题,我只会问我该问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书信看名家     
闲暇时整理收藏的名人书信,竟有上千封之多。一件件翻看阅读,一遍遍学习体会,每次都被这些名人的谦虚、善良与真诚深深打动。从五湖四海寄到贵阳的这些名人书信,见证了他们对贵阳人和贵阳这片土地的支持、关注。翻开已故作家楼适夷1993年的来信,我心中很沉重。他在信中说:"您光荣的战创,当已完全康复,转业工作。我祝愿人们以后不要打仗,有问题大家用对话商谈来解决;这愿望现在难达到,但总有一天会达到的。我现在八十九岁,当然亲眼看不到了,但希望你们有一天可以看到。"这也成了我后来关注世界和平的原因之一。打开彭荆风的信,我总是心存感激。这位  相似文献   

8.
顾迈男 《百年潮》2009,(12):60-65
1986年,在邓稼先去世前的数月里,我作为第一个进入核武器研究"禁区"采访的记者,曾多次和邓稼先接触,对他进行访谈,并专程去他工作的核武器研究设计院采访他的事迹,从而知道了关于邓稼先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感人至深,至今仍清晰如昨,现整理如下,以表达我对邓稼先的怀念.  相似文献   

9.
我写字台玻璃板下的显著位置,有一张两位老人在北海金碧辉煌的仿膳餐厅的合影。这是我2000年9月拍的,坐在龙椅上的是我74岁的母亲靳秀兰和82岁的美国著名电视制片人露西·杰文斯女士。露西·杰文斯女士曾多次荣获美国电视界最高奖——艾美奖,她在任电视制片人时,曾采访过周恩来、丘吉尔、戴高乐、肯尼迪、尼克松、卡特、里根、叶利钦等多位国际名人。她怎么会和一位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合影呢?听我给您慢慢细说。  相似文献   

10.
打开2021年第11期《名人传记》,首篇文章《“活着的烈士”柴云振》让我深受感动。柴云振机智勇敢、深藏功名,在我心里,他简直就是个奇人。他让我的记忆词典里多了一位伟大英雄,也让我情不自禁奋笔疾书,为这位英雄鼓与赞。  相似文献   

11.
漫话丁聪     
漫话丁聪名人专访文\郝凯图\马静坡Δ丁聪和本文作者1995年10月,第三届中原书市在河南省省会郑州举办,主场设在河南省博物馆。在这个读书人的盛会上,我采访了著名漫画家丁聪先生。庄重典雅的三联书店郑州分店展厅内,丁聪文化人肖像展,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12.
经济类图书在图书馆拥有广大的读者群,近年来人们对经济类图书的兴趣不断增强,这对经济类图书采访员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就经济类图书出版及采访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素质进行了研究分析,希望图书馆经济类文献的采访、收藏进一步提高,以期较好地满足读者对此类图书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上半年,在担任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教育家张伯苓"的编导时,我曾专程前往天津采访张伯苓的嫡孙张元龙先生、时任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先生,以及对张伯苓颇有研究的南开大学教授张晓唯先生。在此之前,我已经发表过关于张伯苓的文章,采访前也做了不少功课,但在采访过程中,仍会有出乎我意料的新的收获。同  相似文献   

14.
洪晓纯(以下简称洪):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您一直是东南亚和太平洋考古最具代表性的考古学家之一可否请您谈谈您对这个区域的研究兴趣开始于何时?以及您这40年来的研究主题有什么更动?贝尔伍德:我对考古学的兴趣始于1960年,那时我才 17岁.原因是那时我阅读了一些和考古学相关的大众读物.当时,我在家乡——英国莱斯特(Leicester)的一家制鞋工厂作学徒.1963年,经过考试我获得英国政府的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在那儿我学习罗马及欧洲考古直至1966年完成大学学业.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长期以来,阅读《名人传记》成为我的精神享受。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紧张的工作压力令人喘不过气来,放慢生活节奏、回归自然成为当下的新时尚,我只要有时间,就读《名人传记》。《名人传记》的信息量大,内容新颖,知识门类多,连续性强。丰富的文献资源扩大了我的知识面。了解历史的方法有很多,阅读《名人传记》是我最为便捷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正>武进名人多,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究竟有多少名人,而且这些名人收录有什么标准,很多人则不是很清楚。近年来,笔者研究常州地方历史文化名人,搜集并阅读了不少相关资料,虽然也有一些收获,但是总的来说令人特别满意的不多。主要是因为这些资料不仅所收录的人物有限,介绍的史料也不多,而且不同书籍撰写的名人资料重复。而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武进人物》则是一部厚重的人物专书,全书200余万字,  相似文献   

17.
杨正泉 《百年潮》2010,(1):53-55
2009年10月以来,西方媒体和政要不断发表言论,纪念柏林墙倒塌20周年。我不禁想起了20多年前到柏林墙参观采访的经历。为了让自己的回忆更准确一些,我还找出了当年的采访笔记。  相似文献   

18.
我与文学     
季宇 《江淮文史》2002,(4):118-125
<江淮文史>几次约稿,我一直推托.倒不为别的,主要是"名人自述",难免让人有自吹自擂之嫌.说实话,我不太愿写这类文章,而且写这类文章对我来说似乎还太早.我从不认为自己就是"名人",或者已经获得了成功.凡事都是相对的.每个成功在更大的成功面前,都微不足道.所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诚哉斯言.  相似文献   

19.
济南名人故居是历史发展的印记.也是重要的城市文化景观和旅游资源。名人故居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其得以正确保护和利用的基础,本文分析了城市化背景下济南名人故居的保护和使用状态,对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正确的保护、修复和开发利用名人故居,充分发挥历史名人对现代城市的影响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对纪录片的兴趣,是从《收割电影》开始的。因为这本书,我记住了日本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也记住了译者的名字冯艳。后来,偶然在周浩(原是摄影记者,后转型为纪录片导演)组织的观影会上,看到冯艳讲述三峡移民的作品《秉爱》,深受感动之下跟她约了采访。毫无疑问,那是我至今最值得珍视的采访经历之一。然后就是2009年的“云之南”影展。3月的昆明,天清气朗,在那一周,随时随地能撞见几个怀才不遇的导演,也许在街头,也许在洒吧,当然更有可能是在小饭馆吃早点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