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河北猛男 张继(1882-1947),原名溥,字溥泉,曾用名有自然生、燕客、警(音仇)、黄帝之子孙之多数人、姜白等。出生于河北沧州世家大族。辛亥革命期间,许多仁人志士还给张继起了一个绰号:“三将军”。乍闻此名,不禁让人联想到《三国演义》里的那个当阳桥上一声吼、吓退曹军八十万的燕人张翼德。诚然,自古燕赵多慷慨豪侠之士,张本人生得也魁乎其伟、孔武有力,真是一个北方汉子。并且也同张飞一样,性格直率,脾气火爆,活脱脱一个顶天立地的猛男形象。  相似文献   

2.
三国时期,九江叫柴桑,周瑜在这里设水军都督府(现今九江城内的督府巷即周瑜都督府所在地),联合刘备击退了曹操八十万大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大势。《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柴桑口卧龙吊孝”等经典故事,曾在此演绎得荡气回肠。  相似文献   

3.
成都人大多知道外南浆洗街桓候巷附近有一座张飞墓。墓前曾有一块石碑,在文革中被毁。据李海金《成都名胜佚联辑存》的记载,墓前过去还有陈桐阶撰的一付对联,联云:君知刘豫州乎?似说生能助臂;身是张翼德也,可怜死不归元。 从下联看,作者似乎以为这座墓就是蜀汉大将张飞埋骨之所,不过,成都人多半还是认为这只是他的衣冠墓,阆中城内的那座古墓,才是张翼德的  相似文献   

4.
郭琇(1638—1715),字瑞甫,号华野,山东即墨人,康熙朝先后为官十四年,以“三疏”威震朝野,在封建王朝中算得上一位正直敢言的好官。由于官场险恶,导致他仕途坎坷,历经大起大落,横遭诬陷,甚至差点搭上身家性命,直至垂暮之年才得以伸雪。一、“三疏”震朝野,连升四级第一疏:《参河臣疏》,投康熙所好,乃郭琇一生中之憾事。康熙二十七年(1688)正月二十二日,郭琇第一次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向朝廷上了《参河臣疏》,致使河道总督靳辅被罢官,佛伦被降职。此疏尽管当时曾轰动朝野,但事实上郭琇的这一本确实参得靳辅有些冤枉。就历…  相似文献   

5.
从1990年冬开始,汉阳县(今蔡甸区)人民历时三个冬天.分别对汉阳河、新民河、洪北河三河进行了扩挖和疏浚。前两年的冬天是对汉阳河、新民河扩挖。第三年冬集中全县农业劳力展开了对洪北河渠的疏浚。三年扩挖“三河”,是汉阳县水利建设的一次浩大工程。回忆“三河”疏浚的往事,至今令人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6.
一、巴松转湖节 巴松湖又叫“错高湖”,藏语称“札松错”或“巴松错”,意为“三座岩石山下的碧湖”。由于巴松湖被当地人视为“神湖”,所以它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里每年有规模较大的两次转湖节,一次是藏历元月十五日,另一次为藏历四月十五日。 藏历元月十五日那天,来自此湖附近各村庄的僧俗群众身着节日盛装,汇集在湖上游的错高村大坝子上,诵经、祈祷、燃烧“桑”(烧香柏枝、酥油、糌  相似文献   

7.
<正>里下河,并不是一条河,而是一个特定自然区域的地名。其范围西起京杭大运河里运河段,东至串场河,北自苏北灌溉总渠,南抵新通扬运河,区域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里下河之名源于里运河(简称“里河”,为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又称内河、淮扬运河)与下河(串场河,也叫官河、大盐河)的首字。这片区域内河湖密布,是“四周皆筑圩,村庄俱临水,下田要乘船,上路不离桥”的水乡泽国。  相似文献   

8.
《神州民俗》2007,(8):31-31
茶山公仔,属泥塑工艺品,取材于粤剧、历史、神话人物,包括“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夜战马超”、“牛郎织女”、“四兄弟”(刘备、关公、张飞、赵云)等,琳琅满目。[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一个伟大的男人身后必有一个优秀的女人。三国时,吴之周瑜24岁即任中郎将,少年得志,名贯天下。刘备叹息他是“文武筹略,万人之英”;曹操83万大军被周瑜挫败于赤壁,曹只好这样来掩饰自己人生中的一大败笔:“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周瑜对朋友直、谅,东吴第一老将程普对人讲道:“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 不觉自醉。”连那位在周瑜帐中上了大当的蒋干也认为:“瑜雅量高致,非言词所能简。”从各方面的评价可以推知,名垂当时的周瑜,是很了不起的一位青年将领。  相似文献   

10.
正"四围春水一芦墟"。位于江苏吴江东南端,临沪,邻浙,芦墟,遮不住的明丽水印,写不尽的莼鲈之思:偌大的元荡,"无风三尺浪"的三白荡,更有"分湖便是子陵滩"。不事修饰,"芦墟"之名,总让我想起陶渊明的诗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想起《诗经》中的歌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几点渔灯过远村""一片芦花万顷秋",这是过客眼中的景致。  相似文献   

11.
遇见国葬     
自吴哥踏风和尘土而来,我去往湖与河的交汇处:金边。它曾是中南半岛上“最可爱的殖民地之都”,20年代被称为法属印度支那的“亚洲珍珠”。  相似文献   

12.
情系菜子湖     
盛飞 《旅游》1995,(11)
八月,菜子湖四周碧绿如玉,水波柔美,安祥平和。 夕阳染红了菜子湖,载满鱼虾的渔船悠悠摇来,荡着一天的收获,荡着丰收的喜悦,一只、两只,……,帆帆点点,色影如画。 少儿离乡,记忆中的菜子湖是那么朦朦胧胧,但她的轮廓时时又是那么清晰可辩。那淡淡晨雾下的湖光水色,朦胧静谧,水隐其波,芦荡轻轻泣响,一派羞赧之姿;那沿湖两岸的水乡泽国,在月光下显得清丽秀美;湖水微扬细浪,芦花轻歌曼语,一派清沌之美;还有那丽阳下的绿浪荷花,美艳诱人,渔舟似箭,风动莲湖,红莲绿水碧叶互衬,好一派皖南水乡风光;夏季,更有那少儿戏水,姑娘逐浪,鱼翔浅底,鹰击水面,似一幅素雅清丽的水墨连缀,引人入胜,痴醉神迷。  相似文献   

13.
沙湖镇建制于隋唐前,原称鸟渔兜。据说,宋仁宗巡视八百里洞庭湖路过沙湖,只见退水后的湖滩积沙在晚霞的映照下,金光闪闪,耀眼辉煌,不禁叹道:好一片玉沙!至此,乌渔兜称为“玉沙”。4年过后,时值涨水时节,仁亲再度巡视此地,其随同诗人即兴赋诗一首:“玉沙问俗暂停模,只见平湖不见沙,人道湖村风光美,如花少女卖鱼虾。”可见既留恋往日“玉沙”,又赞叹今日湖色。后清朝在此设巡检司衙门,名“沙镇司”。因此镇处五湖(隔当湖、五湖、红土湖、铜盆湖、稻草湖)之中,遂取“玉沙”中的“沙”、五湖中的“湖”,集名为沙湖,一直…  相似文献   

14.
地处长江南岸的湖北公安县,河湖交错,土肥地旷。晚明著名文学革新派──“公安派”领袖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时称“三袁”)就出生于此。柳浪馆遗址公安县城湖堤西南郊,为袁宏道归隐故里后的住所。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宏道弃官还乡后,在此买得连地300亩,“络以重堤,种柳万株,号曰柳浪”。他还建造柳浪馆,有接、室、亭、树,湖中植菱栽藕,喂养游鱼。宏道在此苦集文人雅士,读书吟诗,参禅悟道,闲游山水,达6年之久。后代骚人墨客常慕名至此赋诗抒情。柳浪湖也日定道的文名和本身的风光,以“柳浪含烟”列入“公安…  相似文献   

15.
傩起贵池     
农历正月十五清晨4点,我们几度换乘车辆,一路风尘赶过来的这个姚街,是皖南贵池山区的一个自然村,即当地“九刘十三姚”中的荡里姚。环绕姚街的黛绿群峰,是九华山向西绵延的余脉。古时候姚街叫虾湖,李白于唐天宝年间吟《宿虾湖》诗:“鸡鸣发黄山,暝投虾湖宿。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银竹……”,就指这个村子。  相似文献   

16.
释汉人所说的“长安道里居中”东湖在两汉以前,被称作“天下之中”的地区有三处,一是西周东都洛邑,其被称为“天下之中”的原因是“四方入贡道里均”(《史记》卷4《周本纪》);二是三河地区,这是远古以来黄河流域的文化重心,司马迁称:“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  相似文献   

17.
<正>苏州地处江南,河湖众多,湖荡更是星罗棋布。几乎每条河流湖泊都有传奇的历史和民间故事。此文主要说的是今相城区蠡塘河、沙墩港、济民塘、钱巷臼河、画师湖的历史传奇和民间故事。蠡塘河,非蠡湖位于蠡口、陆墓境内,西起元和塘,东至阳澄西湖,  相似文献   

18.
努尔哈赤制造了“叶赫之墟”。复苏以来的“叶赫之墟”,人口改完易姓,鸡犬另引他种。在割断的历史处,在废墟的空间上,欲探寻古今的联系,困难是显而易见的.本文试对昔日叶赫部的“张”地、粘罕器、三九山等一些地名进行考证,敬请指正.一叶赫城和叶赫山城。《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注战迹舆图严(本文下简称《战迹舆图》)“三排四”载:(跨处叶赫河)“叶赫山城”和“叶赫城”.“叶赫”,文献也作也赫、也合、野黑、夜黑、也许多.李凤舞、李林《(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往战迹舆图)考略》“备注”载:“yehe汉[语)译为‘…  相似文献   

19.
1996年,孝感市遭受到特大洪涝灾害,大片土地被淹没,家园被冲毁。全市560万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发扬团结互助精神,奋起抗灾救灾,不但把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还做到了当年受灾当年恢复,受灾不减产,“受灾看不到灾”,从而在“抗灾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立起了不朽的丰碑。”1996年的天气反常至极,在7月上中旬不到20天的时间里,暴雨和特大暴雨接连三次自北向南,自南向北的轮番袭击孝感,全市所辖8个县市区的145个乡镇(场)无一幸免,累计降水310.6~728.7毫米。导致河、湖和水库的水位猛涨。河汉湖、野猪湖等6大…  相似文献   

20.
留名口     
从三伏潭镇沿通顺河往西两公里处,对河相望,南有留名口村,亦称上莲湖境;北有留名口渔场,亦称边角湖,两地名均冠以“留名口”三字。何以如此?当地人对“留名口”说法有二,虽各持己见,但殊途同归,留名口实为留明口。康熙五年(公元1660),通顺河始成为汉江下游最大的支流。从杨林口至袁家口,河岸南低北高,南岸筑堤,北岸只有低洼处才筑堤。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上莲湖堤段溃口,洪水带来的大量泥沙将该湖淤起大半。水退,上莲湖人不予塞口筑堤,特意留下这个明日,待来年汛期再淤。第二年,洪水再次由明口流出,进入上莲湖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