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宋史》卷三八一《吴表臣傳》載:"以病請補外,以直秘閣知信州。紹興元年,召爲■。……除左司諫。"按,"司勳郎中"《建炎以來繫年要録》(下簡稱《要録》)作"司勳員外郎",《要録》卷四三,紹興元年(1131)三月甲辰條載:"直秘閣、知信州吴表臣爲尚書司勳員外郎";《要録》卷五二,紹興二年(1132)三月戊午條載:"尚書司勳員外郎吴表臣守左司員外郎"。  相似文献   

2.
正《宋史》卷四一五《傅伯成傳》載:"兩爲部使者,遷工部侍郎。時權臣方開邊,語尚秘。伯成言……進右司郎官,權幸有私謁者,皆峻拒之。"  相似文献   

3.
正《宋史》卷二八六《薛奎傳》言:"召(奎)爲龍圖閣學士、權三司使。"此處言薛奎職龍圖閣學士誤。檢歐陽修撰薛奎墓誌銘云:薛奎"入拜龍圖閣直學士、權三司使"(《歐陽修全集》卷二六)。而《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〇六天聖六年(1028)三月記載的人事變動亦可印證此點:己未,龍圖閣直學士、右諫議大夫、權三司使公事范雍爲樞密副使,仍  相似文献   

4.
高小红 《黑龙江史志》2012,(19):8-10,13
<正>一、李兴佑及其使宋史料考辩关于李兴佑使宋的史料,中韩两方面共有七条,分别来自《宋史·太祖本纪》、《宋史·高丽传》、《高丽史》、《宋史全文》、《玉海》、《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等。其内容简繁不一,但大体相同,可见李兴佑实有其人,使宋之行确有其事。其具体史料如下:《高丽史·卷二》:"冬,遣广平侍郎李兴佑等如宋贡方物。"  相似文献   

5.
《宋史》卷464《高遵裕传》载: 熙宁初,朝廷用王韶复洮、陇,命为秦凤路沿边安抚,以遵裕副之。寻以古渭为通远军,命知军事。明年,持附顺羌部图籍及会青唐、武胜形势入献,擢引进副使、带御器械,俾归治师。(点校本13576页) 据此段文字记载,高遵裕是通远军首任知军事。其实非然。《宋史》卷328《王韶传》载: 帝(神宗)志复河、陇,筑古渭为通远军、以韶知军事。《宋史》卷15《神宗本纪》也载:  相似文献   

6.
正《宋史·藝文志六》:"晏袤數《會要》一百卷。"按,王應麟《玉海》卷五四"藝文"之"國朝類要"條云:"晏殊《類要》七十四篇。開禧二年正月,晏表上之,勒成一百卷,列爲二千六十一門。"又,孫星衍《平津館鑑藏書籍記續編·孫氏祠堂書目》,"舊寫本"云:"晏元獻公《類要》卅七卷。前有總目,無序跋。據歐陽文忠所撰《晏殊神道碑》稱:‘類集古今,爲集選二百卷。’曾南豐序稱:‘上中下帙,七十四篇。’《宋史》本傳、陳氏  相似文献   

7.
<正> 《宋史·艺文志》著录“《两京道里记》三卷,不知作者”。今顾吉辰先生《宋史比事质疑》一书考证说:“《崇文总目》卷二云:‘《两京道里记》三卷。’注云:‘绎按唐志,韦述撰。’据此,当韦述撰《两京道里记》。宋志不著撰人,恐欠妥。”上文的“绎”是指清嘉庆时辑注《  相似文献   

8.
正《宋史》卷三一五《韓維傳》記載:"維處東省逾年,有忌之者密爲讒愬,詔分司南京。尚書右司王存抗聲簾前曰:‘韓維得罪,莫知其端,臣竊爲朝廷惜。’"言王存官職"尚書右司",誤。按:鮮于綽撰《韓維行狀》亦記載此事,云:"有忌公者密爲讒愬,始命分司南京。命未下,尚書右丞王存簾前抗聲言曰:‘韓某得罪,不知其端,可惜朝  相似文献   

9.
<正>《宋史》卷二八九記范廷召於"宋初,從平李筠、李重進,轉本班都知。又從征太原,再轉散都頭、都虞候、領費州刺史"(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7年,頁9698)。按:此處"再轉散都頭、都虞候"應連讀,改爲"再轉散都頭都虞候"。首先,散都頭無法與刺史相提並論。《宋史》卷一八七《兵志一》記載,宋  相似文献   

10.
正《宋史》卷三〇二《賈黯傳》記載,賈黯"擢進士第一,起家將作監丞、通判襄州。還爲秘書省著作佐郎、直集賢院,遷左正言、判三司開拆司"。而劉攽爲賈黯撰寫行狀時稱:"稱褐,受(授)將作監丞、通判襄州。官滿還朝,召試學士院,拜著作郎,直集賢院。祀明堂,覃恩遷右正言。"(《彭城集》卷三四)王珪爲賈黯撰寫墓誌銘亦云:"慶曆六年中進士第,爲天下第一,除將作監丞、通判  相似文献   

11.
正《宋史》卷三九○《莫濛傳》載:"除湖北轉運判官。未幾,知鄂州,召除■,出知揚州……除■、大理少卿兼詳定司敕令官,兼權知臨安府。"按,宋代並無"直寶文閣學士"一職,《文獻通考·職官考·諸閣學士》載:"嘉祐八年(1063),英宗即位,詔以仁宗御書、御集藏於閣,命王珪撰記立石。  相似文献   

12.
诸路提举学事司(简称提学司)为北宋徽宗时所设以管理地方学政的专门机构,因《宋史》卷120《职官志七》仅云提学司“崇宁二年置,宣和三年罢”,记载十分简略,且有疏漏,而其他重要献如《宋会要辑稿》、《献通考》等所载或阙佚,或言之不详,略同《宋史·职官志》,致使今人对提学司设置沿革等了解甚少。现笔据散见于各种献中的相关资料,对宋代提学司之制度作一考辨,以勾勒出其建置沿革、职能之大概。  相似文献   

13.
<正>孝宗有三子愭、愷、惇,紹興三十二年六月下詔封爲皇子,繫銜據《中興禮書》載,九月下制書:"愭:少保,永興軍節度使,進封鄧王。愷:雄武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進封慶王。惇:鎮洮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進封恭王。"均各有食邑,食實封,並令所司擇日備禮册命。孝宗長子亡故後,以三子惇"英武類己",於乾道七年二月封爲皇太子,越繼大統(《宋史全文》卷一一)。  相似文献   

14.
贵州刻板印书,始于宋代,发展于元,明清逐步改进提高,民国时期则有新的发展。最早刻书以地方志书为主。《宋史.艺文志》载贵州刻书有《思州图经》一卷、《珍州图经》三卷和《南平军图经》一卷是贵州最早的方志,元代以后,仍以刻印志书为主,如《顺元路安抚司志》、《贵州宣慰司志》、《镇阳风立志》、《遵义郡志》、《播州宣慰司志》等。明代永乐十一年门413年),贵州建省,设承宣慰布政使司,成为全国十三行省之一。全省刻印的志书和其他书籍有较大发展。现存明代志书珍本,如《贵州图经新志》17卷,刻于弘治年间,至今约500年;还有…  相似文献   

15.
正《宋史》卷二八八《高若訥傳》記載:"御史知雜楊偕薦(高若訥)爲監察御史裏行,遷尚書主客員外郎、殿中侍御史裏行。改左司諫、同管勾國子監,遷起居舍人、知諫院。"此處"左司諫"當爲"右司諫"之誤。高若訥由御史臺臺官所遷諫官爲"右司諫",史籍記載頗多。宋祁在高若訥墓誌銘中曰:"臺御史薦爲監察裏行,就改主客員外,進殿中。遷右司諫、直  相似文献   

16.
《宋史筌》是朝鲜王朝根据元官修《宋史》而进行改修,由正祖亲撰和御定,众多阁臣、儒生等参与编校而成的一部"宋史"。正祖君臣基于而又超脱于《宋史》文本的"宋史"认识,促成了《宋史筌》的撰作。该书修撰历时约20年,义例、内容多次调整,经若干版本,于1791年成书150卷。虽然《宋史筌》并未在朝鲜产生较大的影响,但作为唯一一部官修纪传体"宋史",其在文化史和史学史等方面的意义是十分显著的。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卷90 《地理六·广南西路·静江府》载:"静江府。本桂州,始安郡,静江军节度。……宝祐六年,改广西制置大使,后四年废,复为广西路经略、安抚使。"~((1))按,此处"宝祐六年,改广西制置大使,后四年废,复为广西路经略、安抚使"的说法和句读有误,应为"宝祐六年,改广南制置大使,后两年废,复为广西路经略安抚使"。宋庭省广西经略安抚使、改置广南制置大使一事,《宋史》卷44 《理宗四》有载:"(宝祐六年春正月)癸酉,罢李曾伯广西经略,以广南制置大使兼知静江府。其经略司官属,改充制司官属。"~((2))又,李曾伯《可斋续稿后》卷1有《广南制置大使到任谢表》。~((3))又,据《慈溪碑碣墓志汇编》载史  相似文献   

18.
<正>由于元修《宋史》的繁芜,所以自元末以来,改编《宋史》不绝如缕。早在元至正十年,陈桱就撰成《通鉴续编》24卷,开了后人改编《宋史》的先河。其后,周以立有重修宋辽金三史的打算。据《明史·艺文志》载,洪武初,梁寅曾撰写《宋史略》、《元史略》各4卷,可惜此书已不存。正统间,周以立曾孙周叙继承先祖遗志,得到朝廷的允许,着手重修三  相似文献   

19.
正《宋史》卷三三三《劉瑾傳》記載,劉瑾被"召修起居注,加史館修撰、河北轉運使"。此處劉瑾爲河北轉運使誤。檢1964年江西永新縣出土的劉瑾墓誌,其中記載劉瑾被召還後的仕宦經歷:"同提舉在京諸司庫務,除同修起居注,兼判流内銓。除史館修撰,河北都轉運使。"(《江西出土墓誌選編》)認爲劉瑾當時除授爲河北都轉運使。《宋  相似文献   

20.
《宋史》卷二六四《宋琪傳》稱太平興國"九年九月,上幸景龍門外觀水磑,因謂侍臣曰:‘此水出於山源,清泠甘美,凡近河水味皆甘,豈非餘潤之所及乎?’琪等對曰:‘實由地脈潛通而然,亦猶人之善惡以染習而成也。’"然同書卷一一三《禮志·遊觀》記載相同之事,時間卻明顯不同。稱太平興國"九年正月六日,幸景龍門外水磑,帝臨水而坐,召從臣觀之,因謂曰:‘此水出於山源,清澄甘潔。近河之地,水味皆甘,豈河潤所及乎?’宋琪等曰:‘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