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影像方志》以现代影视手段和全新的视角,从方志着眼,关注县域文化挖掘和历史表达,意欲为中国每个县都制作一部40分钟的影像方志,在地方特色中彰显民族精神,用鲜活故事表达家国情怀,打造一部了解和认识当代中国地方社会影像版的"百科全书"。《中国影像方志》将凝结成中国人共同的记忆,其史学价值及对后代影响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2.
心理因素对方志工作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本文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论述章学诚对方志心理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传承了经世致用的学术理念;提出了修志人的道德规范;同时,对章氏提出的"文人不可与修志"的论点从心理层面上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澳门历史的主要特征及口述资料的重要性做出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要纂修具有"中国眼光"、"澳门视角"和"世界认识"的澳门方志,必须处理好口述资料的入志工作。进而,文章就口述历史资料与方志纂修的关系,口述历史资料对澳门方志纂修的特殊意义,口述历史资料如何与澳门方志纂修相结合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方志和游记的概念及内涵历来有所区别。我国台湾地区因开发时间晚、赴台手段少等特殊原因,模糊了台湾方志与游记间的界限,甚至还赋予清代台湾游记"类方志"的内涵。阐释晚清时期台湾游记与方志在体例及内容上的共通之处,并通过对中外台湾游记中地貌风物、先住民(1)生活等方面的解读与比较,分别梳理两者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及形成特点,尝试从方志学的视角剖析两者在争夺近代台湾地区话语权的过程中所展现的中西文化差异,能拓展我国台湾方志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5.
受近代思潮的影响,作为为立基于传统文化的方志,在当时世风的影响下呈现出新的形态,首先表现为方志关注的下沉。方志立足于地方,其时间叙述的方式的不同保证了其区别于中央的地方性,而这种时间叙述保存了地方记忆。而方志中构建了空间,在这个方志空间的人、与事件都会成为地方的记忆,其中被传承的部分会成为独属于地方的文化回忆。民国方志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修志群体的扩展,从传统的士绅阶级向方志场域内的所有人扩展。民国通过地方的时间叙述、文化记忆以及共同参与构建了地方认同。  相似文献   

6.
方志传播学是方志学与传播学相互交叉、融合的产物。方志传播学应以方志和方志知识为研究对象,以传播学的视角,立足于自古至今方志与方志知识在空间与时间上的传播事实,并结合当下的信息化传播发展,探究方志与方志知识的传播历史和发展趋势,目的在于探求方志与方志知识的传播规律,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志的社会价值,提高社会传承地方志的自觉性。方志传播有直接传播、中介传播、转换传播三种,研究采用的方法除传统模式外,更要注意从时间、空间和个案三个维度进行。  相似文献   

7.
"精品志书",既是对一部志书的评价,也是对编纂工作的质量要求。"精品方志",则是对包括志书在内的方志产品及方志编纂工作和地方志事业的高点定位和专业要求。二轮修志树立新的理念,提出打造精品志书的目标任务,总结以往的基本经验,研究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探讨打造精品佳作的方法途径,组织实施精品志书工程,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应该将"精品志书"的着眼视角,扩大到"方志精品"的领域范畴,进而提升到"精品方志"的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社会统计调查资料在地方志编纂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方志首先是实地研究中快速获悉地方历史脉络的最为重要的资料;其次是社会变迁研究中甚为珍贵的纵贯资料。社会调查应该是方志编纂中一个重要的资料来源。同时,社会统计调查资料引入方志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文章对目前方志编纂中的方志与年鉴的关系、分类视角、资料来源、历史时期的详略侧重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王璋 《沧桑》2015,(2):115-121
灾荒史研究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因此,灾荒史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传统中国社会的重要视角。作为地方史书的方志,保存了大量类型各异的灾荒史料,为我们研究灾荒史提供了极大便利。本文以山西府州县志为例,探讨了灾荒对经济、民众生活的影响,以及官民在灾荒中的救助行为,进而对灾荒与信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方志在灾荒史研究中不仅是资料提供者,更是研究"指导者"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社会时期的方志性质研究是当今方志性质研究的基础。十八世纪以来,随着戴震与章学诚两位方志学家的出现,方志性质的讨论和研究逐渐进入了深化的阶段。进入新时期以后,方志学家们更是针对方志性质进行了专门的研讨。本文在回顾前人已有的方志性质研究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认为:一、在中国传统社会时期,方志性质由早期"重地"向后期"重史"转化。二、地方志的"地域性"与"时段性"是其方志性质不可或缺的部分。三、方志作为综合性资料,其性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它是特定地域、特定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探讨了浙江青田下村朱氏宗族运用文化记忆重建宗族的微观过程。研究发现,朱氏宗族通过群体组织朱氏大宗理事会,重新构建有关宗族记忆话语,运用"认同的凝聚物"和"固定的点",即文化记忆中特定历史人物与事件构建集体记忆,并将这些记忆用无形或有形的"客体化的文化"表现出来,如始迁祖墓、祠堂、纪念碑亭和无形的始迁祖传说、纪念仪式等,重建宗族。同时将宗族的文化记忆与侨乡地方记忆和民族国家历史记忆紧密相连。这一理论视角有助于理解侨乡,丰富侨乡研究,加强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先、侨乡和祖(籍)国的联系,完善侨乡地方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方志纂修历史悠久,现存方志种类繁多,有关方志研究的成果颇丰,其中从历史学角度研究,多将方志作为史学研究的资料。而受西方"文化转向"思潮的影响,中国学界的文化史与社会史研究开始对接甚至合流,社会文化史研究兴起,其主要策略之一是将文本作为一种分析手段,以考察背后的情境。尤其是后现代史学在认识论层面指出"文本"与"过去"之间的间隙,修正了传统史学企图通过"文本"重建"过去"的实证主义立场,指出了探究"文本"形成过程中所关涉的种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对Web3.0的含义及特点进行介绍,并结合方志工作本身的内容,以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的视角来审视目前方志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构想:进一步加强相关信息间、终端间的"互联互通";重视用户需求,使用相关技术和方法,加强分析研判;尝试打造"个性化"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4.
清末,就全国乡土志编纂而言,新疆乡土志编纂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在国家范围内的乡土志编纂安排和实践中,表现出对普通方志强烈的继承性,主要体现在编纂思想、列目安排、方式方法,以及内容辑录等方面。从方志发展的视角来看,新疆乡土志的编纂实践,无疑是一次对方志实践与理论的传承和发展,必然对社会主义新修方志工作和方志学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心理因素对方志工作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章学诚对方志心理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传承了经世致用的学术理念,提出了修志人的道德规范。同时,章学诚还提出"文人不可与修志"的论点,这一理论是他在修志实践中的切深感悟,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6.
曾荣 《沧桑》2014,(5):1-4
梁启超首倡"方志学",其背景是近代方志发生重大转型。本文首先梳理梁启超方志学理论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旨在探索梁氏运用现代学术方法考察方志学的研究理路,厘清近代方志转型时期方志学理论构建的历史脉络与渊源流变。以近代方志转型的视角,探析近代方志学产生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变化,对于当今方志学理论建设和方志学学科构建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的方志搜求热,持续时间大约从民国初至抗日战争之前。对于这次方志搜求热,以往研究方志史绝少关注。本在搜集、研读档案、图书目录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国内各大图书馆、各级行政机构与通志馆、国外图书馆、私家四个方面来分析它们在民国时期方志搜求中的具体表现,初步勾勒出民国时期方志搜求热的历史画像,为研究民国时期的方志学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方志性质是方志理论研究的核心和方志学的立足点与奠基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方志性质的研讨,经历了一个"之"字型。《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前,方志性质研讨十分热络,出现几十种不同观点,"资料性著述"说渐成主流认识。《条例》对方志性质给出工作定义后,方志性质研讨明显"降温"。之后,方志性质的学术研究持续,但热情远逊于前。其实,还有相当多的课题如方志性质各说的继续研讨争鸣、方志性质概念的涵义、方志性质所指为何、与方志性质相关的基本概念辨析、方志性质由什么决定等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从目录编纂、影印出版、点校和数据库4个方面,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旧方志的整理与出版概况。尤其是对旧方志的整理影印,细分为"中国方志丛书"及台湾旧志出版、"中国地方志集成"、以收藏机构命名的方志丛书、新编区域或地方丛书、专志汇刊与分类编辑、大型综合文献里的方志、其他类型旧志影印七大类,进行了集中展示,对了解、利用和研究旧志,编纂新方志有一定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20.
回顾方志学研究的历史,梳理近代方志转型视角下方志学的研究现状,并就方志学的未来研究趋势,以及需要注意的若干重点、难点问题作一探讨,旨在深化方志学理论研究,促进方志学学科体系的构建。认为,当前方志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亟需开拓新的研究视角、形成新的研究思路、把握新的研究趋势,而以近代方志转型为视角,可以深入掌握方志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厘清方志学的渊源流变,实现方志学研究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