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代中国史研究中的文献史料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史研究需要搜集、整理、考证和利用文献史料。搜集史料要求“全”,整理史料要求“实”,考证史料要求“真”,利用史料要求“准”,这些直接关系到所出研究成果的科学水平和学术质量。当代中国史文献史料类型多种,既包括有关的文件和档案、文集和文稿、报纸和新闻稿、定期刊物、纪实和回忆、资料汇编,又涉及地方史志、史学史料、国外资料、批判研究资料。就此文献史料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考察和具体分析,可加深对其真实性、政治性和现实性的认识。建国后,学术界十分重视当代中国史文献史料工作:搜集相当广泛,整理比较系统,考证多有创新,利用成效显著。倘能对此丰富实践继续给予理论上的总结,无论对于当代中国史文献史料学的学科建设,乃至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地方志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本文主要从地方志的现实意义、科研价值、存史功能等方面,论述了近现代方志史料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近现代方志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3.
一 我虽不能完全赞同傅斯年“史学就是史料学”的观点,但不可否认,史学研究的每一次重大转型都或多或少与新史料的出现或固有史料的重新解读有着密切关系。史学研究的领域、视野乃至理论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关注史料的视野、驾驭史料的多寡、解读与使用史料的角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一)概 说自从1985年初起,《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出版问世以来的近十多年里,学者们在谈到我国国内现存地方志书时,大体都沿用该书所收录的八千二百余种为据,或略说曰八千余种①。笔者从1994年以后在全国各地的讲课或有关的文章中,就斗胆地提出了国内现存地方志书九千余几近万种的新说法。这样说自有我的根据,绝不是随心所欲的信口雌黄。根据就来自本届修志中各地修志部门对自己家底的清查所得。从七十年代末以来的本届编修地方志工作,是一次国情的大调查,其中也包括对自己文化家底的清查。为了本届修志工作的需要,各地…  相似文献   

5.
约自"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渤海史史料研究进入了现代意义研究阶段。20世纪初,以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为代表的相关史著,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渤海史史料研究发展水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渤海史史料研究不断向前发展。无论是综合研究还是专题研究,无论是文字史料还是实物史料,中国的相关研究都出现了飞跃,居于了国际领先地位。回顾中国的渤海史史料研究历程,有诸多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6.
地方志是政府主持编纂的“官书”,又是“学术著作”,在二者之间要保持一定张力。既要遵循官修志书的体制格局,使志书具备“官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又应保持学术著作自由创造精神,在结构体式、编写方法等方面因志而异。  相似文献   

7.
约自"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渤海史史料研究进入了现代意义研究阶段。20世纪初,以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为代表的相关史著,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渤海史史料研究发展水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渤海史史料研究不断向前发展。无论是综合研究还是专题研究,无论是文字史料还是实物史料,中国的相关研究都出现了飞跃,居于了国际领先地位。回顾中国的渤海史史料研究历程,有诸多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8.
李跃玲 《沧桑》2011,(2):5-5
大事记是一部志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志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大事记在全志中起到补充作用,起到昭示规律的作用,还具有总览全志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方志在城市形态研究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是历史地理学中的一个前沿课题 ,主要研究城市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古代方志资料在城市形态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因为方志材料可以补正史记载之不足 ;正史中记载的影响城市形态方面制度的实际执行结果 ,也可以在方志中得到充分体现 ;并且有些城市形态方面的材料只集中存在于方志之中。利用方志资料可以使城市形态研究更为具体细致 ,更加接近历史真实 ,而且可以得出一些新结论 ,推动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数据与生态史:中国灾害史料整理与数据库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系统回顾有史以来中国灾害史料之发掘、整理和数据化过程的基础上,从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生态史角度,借鉴目前流行的大数据思维,对历史时期,尤其是建国以来国内灾害史学者业已进行的大规模史料整理与数据库建设展开批判性分析,一方面充分肯定这些工作对推进中国灾害史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另一方面则分析其内在局限与诸多不足,进而以清代为例,提出有关中国灾害历史数据库建设的最新构想,以为打造一个服务于国内外中国灾害史研究者的可持续扩展的公共学术交流平台而张本。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环境史研究:伊懋可教授访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是对伊懋可教授就海内外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访谈。主要话题有 :环境史与历史地理学的异同 ,外国学者对中国环境史的研究以及中外环境史研究的区别 ,如何理解“三千年的不可持续增长”和“高度平衡陷阱”论断 ,如何评价彭慕兰的《大分岔》,预测中国环境史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作为心学大师,王阳明诗歌创作亦有造诣,他的文治武功在其诗文中尤能体现。他一生两次入闽.都是其政治生涯中的大事件。他在闽留下诗歌文章多篇,但是其全集所收诗文与地方志记载有许多差别,为文化史学工作者增加了在选用时的难度,所以对其在闽诗文的考证对文化史料的补充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文比较了全集与地方志记载上的差异,并分析了其在闽的活动情况,试图理清部分线索。  相似文献   

13.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资料与基础。无论是从事史学研究,或者是从事其他专业工作,都需要了解与查阅历史上的有关文献史料和考古史料。但是,中国的古代文献浩如烟海,考古发现与日俱增,如何查找、阅读与运用自己需要的各种史料呢?我认为《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4.
浅析中国古代方志中的地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品红 《文献》2003,(3):267-284
中国的地图与方志之间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无论在方志的前身地记、图经中作为主导地位的地图,还是在定型后的方志中作为组成部分的地图,它都是方志文献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因此,研究方志中地图的情况既是对地图研究的需要,也是对方志研究的需要.而方志文献是诸多文献中数量众多、信息涵盖面广泛、资料特征独特的重要文献形式,因此,对地图的研究不可缺少对方志中地图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李树林 《沧桑》2013,(1):183-185
自我涉猎修志工作以来,读过不少有关方志的书籍和资料,但给我印象最深、系统了解志书知识的书籍莫过于刘纬毅、诸葛计、高生记、董剑云著,山西出版集团三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方志史》了。这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修志工具书。说它好,好就好在是由修志专家写修志史,很专业,很内行;好就好在资料丰富、内容翔实,时间跨度大,知识含量高,读来耐人寻味,意蕴深长;好就好在眉目清新,层次分明,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宏观具体,全面系统,引导读者由浅入深,获得修志综合知识;好就好在全书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说明问题,既有具体志书的客观剖析,又有修志理论的归纳升华,既有对精品佳志的充分肯定,也有对一些志书的大胆指瑕,确立起修志领域中正确的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16.
《协噶教法史》是一部记载元明清时期西藏南部拉堆洛地方政教历史的地方性著作,其中详细地记载了元代西藏十三万户之拉堆洛万户的历史,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不仅对该史籍的编撰缘起、成书年代、内容结构和叙事风格进行考这部典籍,而且对其史料价值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王新环 《沧桑》2015,(1):106-110
方志物产中的农作物品种、种植状况、种类增减等,是研究农业史及社会发展和环境变迁的重要史料;野菜山蔬的经常性食用,以及以农业为主、桑果林木为辅的生产策略,是维持农家生计及应对灾荒的基本模式;商品贩运、手工业经营、食品加工等,则是农家经济增收的另外一种途径;特色物产的种植历史、优良品质及营销盛况,有着极大的经济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移民史》 (全 6卷 ,葛剑雄主编 ,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 ,1 997年 )是近年出版的一部多卷本移民通史。全书的重点是描述移民的过程 ,勾勒移民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它可以使我们对中国移民史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但是也存在一系列直接影响其学术价值的问题 ,如研究对象不确定、研究深度不够等 ① ,其中最重要的是史料问题。作者对构筑移民史的许多基本史料缺乏全面的掌握和深入的理解 ,重要而关键的史料收集有阙漏 ,对史源未做辨析 ,版本使用不当等。此外 ,对与移民史密切相关的知识 (如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等 )准…  相似文献   

19.
<正>《近代史研究》提出并组织“近代中国的人与自然”笔谈,绝非一般意义的一次笔谈。鉴于该刊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近代中国或中国近代历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近代中国的人与自然”笔谈构想和举措意义非凡,需要在学理上加以全局性思考并深入剖析。只有这样,才能对“近代中国的人与自然”这一课题本身有更恰当的认识,进而才能从这一视角对中国近代历史做出合乎时代需要的创新性研究,并使这一历史在当代公民的世界观塑造中发挥更好的作用。这里所谓的学理上全局性思考,  相似文献   

20.
"怎见得?有诗为证",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老套路,也是中国环境史研究的新问题。在中国环境史研究中,将诗歌作为"价值最高之史料",并在叙事的过程中彰显历史写作之诗意的典范著作,是伊懋可《大象的退却》的一大特点。作为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奠基之作,《大象的退却》以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大量引用,提出了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史料问题:诗歌在何种意义上可以作为可信的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