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915年12月,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又称"巴拿马赛会")即将降下帷幕,中国参会各省代表正打点行李准备启程回国之际,25日晚(即袁世凯称帝后第十三天),美国旧金山中国直隶省代表团就餐地上海楼旅馆,发生一桩震惊中外的"黄远庸被暗杀事件"。黄远庸,原名黄为基,字远庸,笔名远生,江西九江人。1904年进士,后赴日本学习法政。归国后投身于新闻界,先后担任上海《申报》和北京《亚细亚报》特约记者,还为《东方  相似文献   

2.
陈仪之死     
严肃 《古今谈》2004,(4):58-60
陈仪(1883-1950),字公洽,浙江绍兴人。1904年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并加入中国同盟会,后复进入日本陆军大学深造。陆大毕业后归国,先后任陆军第一师师长、第一军司令。北伐时期,任国民革命军中央军委委员、军政部次长。1934年,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兼省保安司令,  相似文献   

3.
谢撼澜 《文史春秋》2003,(11):17-18
容闳(1828年—1912年),字达萌,号纯甫。广东香山南屏镇(今属珠海)人。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奠基人。容闳降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成长在清王朝走向衰败的时代,自小目睹了殖民者践踏南中国的侵略罪行。初谙人世的时候,他不再走传统的封建科举仕途,先后就读于澳门英国人古特拉富夫人所办的教会小学和香港玛礼逊教会学校。1847年,主持玛礼逊学校校务的美国教士勃朗因病归国,容闳欣然同往,入麻省孟松学校。1850年考入耶鲁大学,加入美国国籍。1854年以优异的成绩取得学士学位。他从小接受西方教育,脑海里深深地打上了西…  相似文献   

4.
程宏  刘志光 《百年潮》2015,(3):64-68
20世纪50年代留美学者的"归国潮"有两次,第一次从1949年8月新中国即将成立开始,到1951年10月9日,美国司法部移民归化局发布明确禁止学习理、工、医、农的中国留学生离境的法令为止,共约950人归国。第二次从1954年7月美国逐渐放松和撤销对中国留学生的禁归令开始,到1957年中国大陆开展反右运动为止,共约200人归国,此后回国风潮消退,归国者成为个例。至"文革"前,两次"归  相似文献   

5.
清嘉庆、道光朝以来,随着广东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的需要,外地来粤入幕者逐年增加,其中浙江籍幕客颇为著名,粤人称之为“浙江师爷”,浙江山阴汪氏不少人先后在安徽、湖南、江西、广东等地以充任幕僚为生,其中入粤者事迹颇难觅寻。2000年8月,朱秩如先生(朱执信之弟)后人捐赠给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一批古籍,内有清稿本《汪氏族谱》一册,它是孙中山文献馆藏汪兆镛编撰《山阴汪氏谱》(1947年汪敬德堂印行)之祖本。从上述两部《汪氏族谱》以及汪氏族人诗文集中的记述,我们可以看  相似文献   

6.
吴建国 《世纪》2020,(1):80-82
张佛千先生(在台湾人皆称佛老而不名)生于1908年,原籍安徽庐江。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能文能武,文则是知名老报人、名教授学者,更以制联高手著称,被誉为"当代联圣",确是实至名归。而佛老从武,亦有声有色,官拜国民党少将,先后受知于名将胡宗南、孙立人、黄杰等人,委以重任,实属不易,见识阅历既深且广,可说少有人可及其右者。  相似文献   

7.
正我叫王云英,山西省定襄县王进村人。我的舅父邢殿元,字善章,清光绪九年(1883年)生于山西省定襄县城内的一个商人家庭。17岁那年,邢殿元被保送入山西令德堂,后考取公费留日。1906年1月,经丁致中介绍,谷思慎主盟,邢殿元加入同盟会,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归国后,邢殿元与留日归国同学阎锡山、赵戴文、黄国梁等结为"金兰之交"。辛亥革命初期,邢殿元回到山西,与阎锡山、赵戴文、黄国梁等人共谋响应武昌起义。1912年(民国元年),邢殿元受派为  相似文献   

8.
正穆藕初(1876—1943),字湘明,上海人,近代著名棉纺织业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投身于实业救国的实践,先后在上海、郑州等地创办纱厂,引进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大获成功。抗战时期,他为国解忧,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发展民族棉纺织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成功的实业家,穆藕初办事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不过,生活中的他风趣幽默,有时还爱讲笑话,令人忍俊不禁。1931年春天,中国经济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期,东南亚多国先后出现排华潮,大量华人华侨以“难侨”身份被迫返回祖国。难侨独特的生命历程和空间实践,使其展演出不同的身份协商过程和国家认同变迁。本文以珠海市原红旗华侨农场的越南难侨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剖析其在归国前后不同时期和不同空间的各方互动中身份协商和国家认同的演变过程。研究指出:越南难侨在群体互动、政府政策以及社会支持的影响下,在归国之前、归国初期和归国后期有着明显的身份认同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其对祖国(中国)的国家认同不断加强。研究通过时空耦合视角为移民的身份协商和国家认同研究提供新的分析框架,亦从侧面反映出中国近半个世纪以来在难民治理和侨务政策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剑桥大学毕业后,伍连德在家乡槟榔屿执业行医,经友人举荐返回中国,成为他的人生转折点,从此成就了他的不朽业绩。海内外有关伍连德研究的一些传记、论述,涉及举荐者时,或略而不论,或语焉不详,亦不乏李代桃僵者。伍连德《自传》多处披露归国情节,以及举荐他归国的朋友,作者本人的翔实记载往往被人所忽略。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的留美学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留美学生的高潮是1911年前后,其发展则经历了一个较为曲折的过程。中国近代最早赴美留学的是容闳、黄胜、黄宽三人,时为1847年,出于美国传教士布朗先生相助之功。1854年,容闳归国后,经过十几年辛苦奔波,结识了曾国藩,终于在1872年陆续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但由于顽固派的群起反对,这批幼童于1881年“凄然归国”。此后赴美留学者一度中断。甲午战争给中国人敲响了亡国灭种的警钟,通过留学救国曾是许多知识分子的呼声,于是人们再度飘往太平洋的彼岸,企求救国良方。但至1900年,留美人数仅有十多人。八国  相似文献   

12.
裘燕江 《古今谈》2005,(4):9-12
1905年11月2日,日本文部省(教育部)徇清政府敦请,颁布了《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于是,日本中国留学界风潮骤起。12月14日,中国留学生8000人总罢课。8日陈天华愤于媒体诋毁,在东京大森海湾蹈海自杀,以示抗议。“学生咸倡归国之议,瑾亦主张之。又为其指挥,纷扰匝月。”秋瑾再归国,陶成章介绍至敖嘉熊,得转荐浔溪女校任教员。后辞职而去。此时,日本留学生退学抵沪者,一时达3000人。  相似文献   

13.
王勇  王丽萍 《文献》2004,(4):19-29
日本入唐僧圆仁(794-864),俗姓壬生氏,下野都贺郡人.15岁随日本天台宗开山最澄出家,弘仁七年(816)受具足戒,承和五年(838)入唐求法,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承和十四年(847)归国,齐衡元年(854)任天台座主,受到朝野崇信.贞观六年(864)去世,谥号"慈觉大师".  相似文献   

14.
这本曾国藩撰并书写的《莫犹人先生墓表》极为罕见,这是莫友芝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的家刻本,时过境迁,存世稀少. 犹人是莫友芝之父莫与俦的字,与俦又字杰夫,贵州独山人,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嘉庆二年(1797)中举人,次年联捷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在纪晓岚、朱硅门下学习.嘉庆六年(1801)出任四川盐源县知县,道光二年(1822年)改教职为遵义府学教授.莫与俦任遵义教授十九年,以许慎、郑玄为宗,兼采南宋理学,弟子中著名者有郑珍及其第五子莫友芝.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莫与俦在遵义病逝,终年七十九岁,葬于城东沙滩之青田山.主要著作有《二南近说》四卷、《仁本事韵》二卷,《喇吗记闻》二卷,诗文收在《贞定遗集》,另有《示诸生教》四卷.  相似文献   

15.
弘法大师空海回国后创立了日本真言宗,从9世纪中叶起,真言宗僧人陆续入唐,他们在华巡礼求法的经历以及归国后的成就,反映了9世纪中叶以后唐日佛教交流呈现出一些新的常态。其一,日本僧侣入华或归国时,主要选择搭乘大唐商人的商船,大唐商人成为了交通往来的新助力。其二,那些以个人身份入唐的僧侣,在华逗留的时间更长、巡礼的佛教寺院或圣迹更多。密教寺院、天台道场和五台山成为了日僧在华巡礼时频繁造访的地点。其三,"镇护国家"的秘法以及修行仪轨、法门等密教的新事相成为了日僧入唐求法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担当和尚是明末云南著名诗人和书画艺术家,他在鸡足山留下了几副名联。其一为:以端坐为须弥,放下的便是。以明日为来世,已过者不留。——宾川鸡足山悉坛寺联须弥即须弥山,是梵语(Sumeru)音译,又译为妙高,是印度神话中的山,佛教认为须弥山为现存小世界的中心,山顶为帝释天所居。联语用了禅宗思辨,认为只要打坐静虑。放得下尘世一切欲念,即可入佛。佛教修行来世。担当  相似文献   

17.
《百年潮》2021,(1)
正1945年10月30日,以创作《黄河大合唱》而闻名于世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苏联病逝,年仅40岁。延安各界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毛泽东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法国求学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禺人,出生在澳门一个贫苦渔民家庭,幼时随母侨居马来西亚,1918年回国,先后入岭南大学附中和岭南大学读书。酷爱音乐,1926年入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  相似文献   

18.
李娓娓,字心兰。约生于清道光年问,卒于清末民初。陕西延川县孝和里(今马家河乡)李家塬人。祖父李步瀛,清嘉庆庚申(1800)科举人。父亲李宗沅,字霭山,嘉庆癸酉(1813)科举人,次年联捷进士,官至盐运使。钦赐头品顶戴,赠光禄大夫。李娓娓  相似文献   

19.
张嘉璈与抗战交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嘉璈(1889—1979),字公权,江苏省宝山县(今属上海市)人,清末秀才,后留学日本学习财经学,归国后一度在报社供职,曾出任《交通官报》总编,后进入金融界,长期在中国银行任职,先后担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中国银行副总裁、总经理之职。后因与蒋介石、孔祥熙矛盾激化被迫辞去中国银行总经理职务。1935年12月张嘉璈受命出任铁道部长。  相似文献   

20.
对联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因其贴近生活,取材丰富,历来为百姓所喜闻乐见.民国时期的对联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显得格外多姿多彩、妙趣横生,不仅让人读了会心而笑,更在笑过之后临联反思,回味不已.下面将选取其中的妙笔生花者与读者共赏.曾为朝臣、又当总统、再称皇帝——袁世凯这位“乱世英雄”的曲折经历显然是时人撰写对联的绝佳题材.“卖康梁而宠幸位,抚山东、督保定、直入内阁,十数年顶天立地,居然豪杰,谁不说龙腾沧海;抗孙黄以做总统,先临时、后正式、旋改国号,一片心称皇呼帝,忽焉取消,我也笑鳌入紫泥.”精要地总结了袁自飞黄腾达到身败名裂的一段政治生涯,且叙且议中将这个高级政客翻云覆雨、贪得无厌的丑恶本性暴露无遗.袁世凯登基复辟时,一派浊浪滔天、群魔乱舞的景象,一联以概之就是“洪水槽流,淹没汉满蒙回藏;宪章文武,尽是公侯伯子男.”此联联首冠有“洪宪”二字,一针见血地向世人揭示了这场闹剧的实质.当时福州某报曾刊出讨袁征联,上句是“或入園中,拖出老袁还我国”.“園”字出“袁”入“或”即为“(?)”字,表达了国人驱逐窃国大盗、恢复中华民国的强烈呼声.不久袁氏失败病殁,有人灵机一动摹仿老袁的口吻对出下句:“余临道上,不堪回首望前途”.余字代替首字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