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邢远  巢臻 《文博》2011,(2):93-96
近十年来,随着博物馆建设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网站、多媒体交互、数字影像、虚拟现实等数字媒体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逐渐成为博物馆数字化工作的重心。然而,"数字媒体"却很少在博物馆领域以一个统一独立的概念被提出。随着"数字媒体"在新阶段博物馆建设的作用不断加强,本文将以往分散的"数字媒体"的概念做了整合,并从博物馆信息化建设进程、文化传承、文化传播等几方面,阐述了其应用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胡锤 《文博》2010,(2):93-96
在传统博物馆工作中,影像工作只是辅助性工作,而在信息化建设中,数字资源是信息系统的主体信息,数字资源系统建设是博物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博物馆数字影像采集还存在种种问题。为了加强博物馆数字影像资源建设,就要发挥摄影师在藏品影像质素方面的关键作用,加强藏品影像的储存和使用管理,扩展数字资源采集新手段。  相似文献   

3.
1985年丁村民俗博物馆的开馆,标志着山西省建成了第一座民俗博物馆,也是当时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反映汉民族民俗风情的专业性博物馆。之后,山西在20世纪80年代末又陆续建起了祁县乔家堡民俗博物馆、定襄河边民俗博物馆等一批民俗博物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这些县级民俗博物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创新与发展出发,对新时期民俗类专题博物馆陈展工作的创新和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个性化展览是人本思想在博物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新时期促进民俗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展览模式。  相似文献   

5.
民俗文化村(包括部分民俗博物馆)又称露天博物馆、户外博物馆、村落博物馆(还有称为生态博物馆的),它是传统博物馆的一种形式,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世界上最早的民俗文化村在北欧,它是挪威于1851年建立的桑得瑞克露天博物馆(其主体是农舍),其次是瑞典于1891年建立的斯堪森露天博物馆,这种博物馆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  相似文献   

6.
“博物馆数字资产”是指博物馆单位海量数据资源的集合。随着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打破传统管理思路,采用新的数字资产管理理念,建立有效的数字业务管理模式,是现代博物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必然趋势。通过建设“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实现对数字资产的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利用,可为规范化管理博物馆数字资产提供新的可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7.
一、江苏县级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现状"十一五"以来,江苏县级博物馆建设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2010年全国博物馆名录中,江苏有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88座,其中,县级(省财政直管县)和市辖区建设的各类博物馆。  相似文献   

8.
张红霞 《丝绸之路》2014,(22):72-73
当今的博物馆,已不仅仅局限于展览、收藏、宣传,而正在努力寻求更有利于文物收藏和保护、更便于观众参观学习的新技术手段。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以陇西县博物馆为例,提出了关于县级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9.
张启芮 《丝绸之路》2011,(20):114-116
中宣发[2008]2号文件的下发,宣告了博物馆真正迎来了"免费时代"。"免费时代"的来临,既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机遇,也是挑战。本文以靖远县博物馆为例,阐述了目前县级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了免费开放后制约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原因,并对免费开放后博物馆事业健康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民俗陈列由于展示内容的通俗化,在博物馆展陈中打破了文物罗列的教科书化,如讲故事一般更加注重"俗"。民俗文化深圳博物馆的第二大基本陈列《深圳民俗文化》通过集中展示区域民俗、广府民俗、客家民俗和海洋文化习俗,全方位讲述了一支乡土味浓郁的"深圳故事"。作为深圳民俗文化研究和传播的重要展览,《深圳民俗文化》借鉴了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基本陈列《香港故事》、首都博物馆的《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等国内其他综合类博物馆的民俗陈列,展陈语言逻辑清晰,表现方式灵活多样,展陈效果极具感染力,是深圳博物馆最受欢迎的基本陈列之一,对深圳地区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以深圳博物馆《深圳民俗文化》陈列展为例,从展览文本、表现手段、空间布局、受众体验等角度分析民俗陈列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1.
随着博物馆定义和作用的演进以及新技术的发展,数字故宫需要进一步丰富内涵、更新技术,创造全新的博物馆形态。本文从五个方面阐明数字故宫未来的发展方向、原则和手段。其一,内容始终为王,数字故宫以紫禁城建筑、院藏文物、故宫文化、智力成果四大资源的IP解读与传播为对象,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二,融合始终为法,从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多学科、互联网、博物馆与社会四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跨界融合,创新博物馆运营手段;其三,内功始终为源,数字博物馆不应仅是博物馆核心业务的延伸和数字化,还应以数字语言重新审视当代博物馆建设中的诸多元素,实现现代化转型;其四,技术始终为器,数字故宫未来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实现博物馆藏品研究、保管、修复、展示和观众管理的全智能化;其五,转化始终为宗,今后数字故宫需做好两方面的转化,一是从故宫文化、中华文明的单向解读,向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进行文明互鉴与传统文明当代再创造转化,二是以公益服务为根基,探索数字故宫生活化、产业化。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计算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的信息化程度也在逐渐加强,数字信息技术给各个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数字化博物馆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数字化博物馆突破了传统形式上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加方便、快捷地为广大观众提供服务,这也是现代化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就数字化博物馆的内涵特点、发展便利条件和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中应当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3.
古民居建筑与博物馆,两者均具历史的厚重。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让古建筑在见证城市历史发展轨迹的同时,展现特色鲜明的地域民俗文化,是民俗博物馆策展人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天水民俗博物馆在古建筑中陈列布展的一些具体作法和尝试为例,探讨了如何在文物保护为主的前提下,合理加以利用,策划出个性特征鲜明、展览定位准确、展览内容丰富、展示形式新颖的民俗类展览。  相似文献   

14.
社会教育,是民俗博物馆的终极功能,它承担着联系历史与发展、科学文化与公众素质、博物馆与社会这三个层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所有的文物收藏和研究工作都是直接或间接为社会教育服务的。社会教育是民俗文物和历史文物的终极价值指向。民俗博物馆正是通过对民俗文物收集、整理、陈列、展览、保护、研究,发掘民俗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民俗文化村(包括部分民俗博物馆)又称露天博物馆、户外博物馆、村落博物馆(还有称为生态博物馆的),它是传统博物馆的一种形式,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世界上最早的民俗文化村在北欧,它是挪威于1851年建立的桑得瑞克露天博物馆(其主体是农舍),其次是瑞典于1891年建立的斯堪森露天博物馆,这种博物馆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又派生出一种新型的博物馆--村寨(落)博物馆(有的叫生态博物馆).它较之传统的露天博物馆不同的是,露天博物馆是把村寨搬到博物馆,而村寨博物馆是把博物馆搬到村寨,使观众更亲近村寨、亲近村寨生活、走近村寨文化.这两种形式的博物馆(亦即民俗文化村)在世界各地都普遍流行着.  相似文献   

16.
姚一平 《神州民俗》2007,(10):74-76
文章介绍了民俗的涵义,回顾了我国民俗发展的历程,分析了建立民俗博物馆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马素芳 《丝绸之路》2011,(14):104-105
随着近年来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民俗博物馆发展迅速,但人们对民俗博物馆的定位和认识还不够清晰,民俗博物馆的发展也存在一定局限。为此,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使民俗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8.
郭建忠 《神州》2020,(5):18-19
民俗博物馆作为征集、典藏、陈列、研究、展示民俗文化遗产实物的非营利永久性机构,其不仅需要满足公众的休闲、娱乐、学习需求,同时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教育职能,而对于不同类型的民俗博物馆来说,其能够发挥出的社会教育作用也是完全不同的。为此,本文丁村民俗博物馆为例,对其社会教育作用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围绕丁村民俗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作用提升提出了一些较为可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民俗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民俗博物馆,又是社会历史类博物馆下的一个分支。对民俗学的研究,就国际范围来说也不过百年左右的历史。我国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有人曾进行过初步的探讨和研究。民俗学在我国的复兴,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而民俗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全国各地的民俗博物馆,是屈指可数的,民俗,顾名思义,就是民间的习俗,是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技与文化的发展,数字媒体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此同时,博物馆为实现新时期博物馆教育的转型与发展,博物馆教育项目与数字媒体技术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文章从宏观角度分析了数字媒体在博物馆教育中的发展现状,并以故宫博物院为例,对其教育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希望能对我国数字媒体语境下的博物馆教育实践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