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原真性”实践反思中国遗产保护——以宏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真性是一个建构的概念,中国遗产保护在与国际接轨过程中,没有基于中国文化背景对其加以操作细化。本文通过宏村案例研究发现,在政府以"原真性"为指导思想的自上而下的遗产保护行动中,一直未能就原真性概念本身与社区自下而上的内生力量形成有效的社会互动和共同建构,这导致了原真性概念突出地表现出国际化、行政化、精英化的特征,本土声音特别是当地社区居民的话语权缺失,最终造成了文化遗产保护趋向于表面化、静态化、无机化、旅游化。因此,在遗产保护和管理中,要将原真性理解成一种建构性的标准,充分尊重居民所具有的权力,以确保原真性实践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李牧 《民俗研究》2022,(1):21-32
表演理论是20世纪美国民俗学对于学界的重要贡献,其核心是"表演"和"语境"。在表演理论提出以后,民俗学经历了从关注文本向强调语境的转向,使得以差异性为基础的本真性再次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议题。然而,在随后以"语境"为中心的研究实践中,研究者们逐渐开始质疑本真性问题存在的逻辑合理性以及在实际民俗活动中的可操作性,研究重点也由此从辨析民俗事象的真伪,转变为讨论本真性背后的权力关系和文化政治。正是基于对"本真性"的祛魅,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实践中,学术话语所追求的本真性与实际操作中的共享原则之间的矛盾,便因此而消解,这为当代公共民俗学实践提供了去语境化和再语境化的理论支撑和实操可能。在此,以行动认同为旨归的"表演"(形式)在"语境"(意义)的"式微"中重新凸显,实现了民俗传统的实践回归。  相似文献   

3.
"语言原真性"理念主张超越西方"权威化遗产话语"框架及其物质性检验方式,通过保留原真语言保护遗产及其意义传承。这一基于中国传统历史话语智慧的原真性概念可进一步分为历史语言原真性和当代语言原真性两个方面。以浙江衢州"周王庙"为例,原真语言运用在文化遗产意义建构中的重要作用,传统地方志如何运用历史和当代原真语言建构、传承"周王庙"的文化意义,以及我们如何基于原真语言民族志叙事探索此遗产的话语重构与当下意义接续两大方面都给予了充分的展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Cohen主客二维动态真实性与舞台化关系模型为基础,在符号的表达和内容层面对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符号进行剖析,以旅游文化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作为符号维度,以旅游文化的真实性与舞台化作为本真维度,建构出旅游文化符号化的四种关系类型,即意指性旅游文化符号(signification)、象征性旅游文化符号(symbol)、隐喻性旅游文化符号(metaphor)及指示性旅游文化符号(instructions),深入分析少数民族旅游目的地文化符号的结构分层状况,从跨学科的角度了解人文地理本真性景观与舞台化景观的建构互动过程,推动本真性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今天我要谈谈"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这一概念的漫长发展过程,其中会兼及"文化本真性"(cultural authenticity)的概念。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其成为今天这样一场"全球性的"运动之前,"文化遗产"是一个典型的"欧洲的"建构和传统。  相似文献   

6.
徐伟  李耀 《人文地理》2012,27(3):98-102
旅游真实性已成为学者们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但国内很少有学者涉及古村落真实性相关问题的研究。本研究在文献回顾和皖南古村落实证调研的基础上,从广义文化的角度建构古村落真实性原始指标。利用SPSS16.0和Lisrel8.7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在真实性文献和古村落特征阐释的基础上,将古村落真实性指标归纳为原真性、建构真实性、超真实性和主体本真性四类真实性维度。最后从明确古村落原真性的主体地位,多途径设计和开发真实性资源要素等角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为了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逐渐衰落,甚至消亡的境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首先是坚持生活原真性,立足恢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样式的本色。其二是坚持完整性,防止单纯文化碎片保护。其三是坚持从现实社会生活状态出发,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用价值,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众之中生生不息地存在。  相似文献   

8.
民俗学中本真性话语的社会根源,是现代社会的某些群体(主要是中产阶级)对现代性所带来的社会异化的反思和反抗,这构成了学者的民俗研究和大众的民俗主义的共同根源。民俗学中的重要主题如个人本真性、共同体和手工美学等,是自我异化、社会异化和技术异化的反抗性想象。但由于其缺乏唯物主义视野,这一反抗的效用是有限的。只有在正视异化现实、变革异化现实的社会实践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本真性。  相似文献   

9.
面对批判遗产学的兴起,跨文化反思与本土意义重构成为遗产领域的重要课题。这方面,话语分析大有可为。对历史文本的话语分析,可以挖掘文化遗产的本土意义。以衢州三部方志中的"文昌殿"书写个案,从遗产的物质性、文化肌理、当下价值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凸显出中国本土的文化遗产观、历史思维与意义生发方式。本土传统对文化遗产的思考才是根本,跨文化借鉴不能以忽视本土观念为代价。面对被全球化了的"遗产热",跨文化对话才是我们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褚艳红 《史学理论研究》2022,(6):98-111+159
20世纪下半叶,美国关于当代中国妇女史的研究有较大进展,在妇女形象建构、活动空间以及妇女发展等专题方面有不少成果。口述史方法、民族志调研和社会性别范式构成美国该领域研究理论的基本特征,在特定社会语境和诸多文化学术思潮的共同作用下,形塑了美国当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基本面貌。中国学界可借鉴美国妇女史学界的方法理论,思考美国分析框架应用于中国本土研究的可能与不足,辨别美国在本土女性主义精神影响下关于中国当代妇女发展观点的洞见与偏颇,探索构建当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多元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马克.尔文对于有关近代和近代早期中国现代化困难的各种理论的批驳,并指出11-12世纪以还中国人口的增长是中国本土"早期现代化/本土性的现代化"发展放缓的一个基本因素。与此同样重要但常被人忽略的是第13-14世纪蒙元政权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巨大冲击,引致两千多年来一直作为中国"文化-社会-政治精英"(儒生/士人)的领导阶层建构的整体结构性变化,以及相伴而来的儒学思想文化道义精神的变异与消沉,对明清政治、经济、道德和知识/文化的影响。文章比较分析(1)蒙古征服对中东地区阿拉伯-穆斯林人带来的冲击,(2)蒙古汗国对中世纪西欧(和日本)带来的恩惠,和(3)蒙古的征服和统治对以基辅和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地区不同的影响;以推论蒙古征服对在第10-15世纪处在早期近代化初阶(资本主义/民族主义萌芽)时期的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曾国军  梁馨文 《人文地理》2020,35(3):48-57,103
采用典型人物访谈和结构方程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试图解析旅游目的地饮食原真性再造及其机制问题。研究发现:第一,原真性再造过程并非改变地方饮食文化的原真内核,对原真性可塑部分的剥离、重构与外力助推是非传统食物短时间内成为地方饮食文化代表的关键。融合外来基因并能最终存活下来的原真性,更有可能成为地方饮食文化代表。第二,食物是旅游地特色餐厅的关注重点,服务原真性对游客感知影响最大,食物原真性对游客满意度影响最大。餐厅环境并无显著影响。第三,游客在原真性再造的循环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原真性感知悖论要求地方和游客贯序调整各自内在文化建构偏差。游客意识最终决定旅游目的地饮食文化再造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娜 《神州》2011,(26):15+17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文化旅游的内涵要求有所提高,如果说20世纪的后20年人们尚能接受"仿欧主题公园"和"仿古一条街"的游览观光,那么进入了21世纪的人们则更愿意领略原汁原味的地域文化,所以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则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与方法。本文中的杨柳青博物馆是天津比较具有代表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凡体系皆以整合为基础,围绕概念形成核心范畴并完成框架体系的建构。基于二十余年的非遗保护实践,亟须依托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对现有分散的非遗概念表述进行整合,厘清与传统学科门类界线的前提下,形成体系最为核心的范畴与最为基本的关键词。对非遗、文化遗产的深刻认知,正像房客除了要知道房租,最为紧要的还须知道房东的哲学,文化因之成为进入遗产堂奥的房东哲学。而文化是难以说清道明的沉积层,既包括承传有序不可逆的状态,也有累积的演进缓慢等起伏不定的趋势,还有因传统叙事的主客因素而导致的混乱等等。政治的变革与物质文明的缓慢,文化的线性连续也常常被另外的高明手法所取代。泰勒的文化观涉及知识、艺术与规范、准则两个层面,我国学者贺麟将精神确定为文化的本体与主体,建构了文化体用的道、精神、文化与自然的四层级结构。回望西方近百年文化研究的历程,由最初关注活态文化向学术研究的最终转向,对我们今天认知非遗、非遗文化以及文化遗产均具有启示性意义。非遗的概念整合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以现有的框架体系与相应的制度安排为基础,将“非遗是什么”视作逻辑起点。将非遗置于文化的视域,循依中国的主流、主体与主干文化,将文明进程作为线索与路径...  相似文献   

15.
黄河治理的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人与水的相争相生是黄河文化遗产区别于其他线性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黄河治理文化遗产所蕴藏的多重价值对于讲好“黄河故事”、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字技术能够将较为抽象的治水原理与治水现象进行生动结合,全面展现黄河治理的真实情境与内在规律,促进黄河文化传播。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从黄河治理数字档案库建设、治河文化遗产数字化知识体系建构、治河文化遗产的动态还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探索黄河治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策略,积极推动黄河治理文化数字资源与文旅产业、文创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黄河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娜 《神州》2011,(11):15-15,17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文化旅游的内涵要求有所提高,如果说20世纪的后20年人们尚能接受“仿欧主题公园”和“仿古一条街”的游览观光,那么进入了21世纪的人们则更愿意领略原汁原味的地域文化,所以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则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与方法。本文中的杨柳青博物馆是天津比较具有代表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7.
王芳 《神州》2011,(10):29-2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二类:一是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二是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各种口头表述、传统表演艺、  相似文献   

18.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由政府直接主导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非遗保护工作则是一项比较新的事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提出要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进行保护。其中的文化遗产主要指古迹、古建筑群、遗址。随着保护工作的推进和认识的深化,人们意识到那些"无形的"(intangible)、世代相传的、活态的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  相似文献   

19.
刘鲁 《人文地理》2023,(4):148-155
多元文化视角是理解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渠道,文化比较亦成为旅游研究的共性思维。文章以北京怀柔渤海镇北沟村为例,探讨多元主体作用下旅游对乡村空间的重构作用,重新审视乡村旅游与多元文化的内在关联。研究发现,北沟村旅游发展受到基于不同文化的内外部精英的共同作用,本土精英的回流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不同文化性质的主体促进了乡村业态、空间组织和生活方式的转型。外来社会文化在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协商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创新,形成具有中西文化结合特征的旅游空间。多元文化交流背景下的主体不断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多元文化融合,逐渐摆脱“我者”和“他者”的文化隔离。在共同诉求的驱动下,村集体、村民与外来经营者实现社会空间的融合,组成空间生产的“共同体”。研究以期为优化乡村旅游的组织形式、乡村资源合理配置和人地关系的协调提供策略参考。  相似文献   

20.
叶尔米拉 《文博》2011,(2):84-88
进入21世纪,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全面的提上日程,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迫在眉睫。新疆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蕴涵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新疆地区也由于种种原因,不少特色的文化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量珍贵的民族民间特色文化形态流失或濒临灭绝,许多民间传统技艺后继乏人等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新疆地区的博物馆将如何扮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使者"的角色是大众所关注的。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论述新疆地区的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如何扮演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使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