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类养马历史已有五六千年,马车是人类使用最悠久的陆上交通工具,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盛行。马车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非常普遍,在江南水乡甚为罕见,但号称东方威尼斯的水城苏州,20世纪上半叶也曾风行过营业性的马车业,前后达半个世纪。 老苏州的街坊格局是河街相邻,小桥流水尽枕河。在现代交通工具(各种机动车以及自行车、三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20年代,在武汉,轿子衰落了,人力车和马车代之而起。同时,后城马路(今中山大道)也修了起来,用公共汽车代步的条件开始具备。  相似文献   

3.
《风景名胜》2008,(10):116-117
苏州古城中的私家园林,最早兴起于公元二、三世纪,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在十六至十八世纪,建造的园林达到500余座,进入了鼎盛时期,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造园风格。最初这些园林的建造者,在建筑起亭台楼阁之后,再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营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园内的建筑、山水、花木自然和谐地糅和在一起,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畅游其中,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让人得到心灵的陶冶和美的享受。苏州的每一座园林都非常精巧别致,方寸之间移步换景,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今天,依然遍布于全城各处的古典园林,使这座城市成为世界上文化遗产最多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刘少才 《世界》2006,(10):42-44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无数的车,尽管现在已有火车、汽车及各种军用车辆,但马车仍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当我们在乡下看惯了农村的马车不以为然的时候,当我们坐够了城里公交车的时候,到西欧看到那些  相似文献   

5.
从古城苏州西部高峻挺拔的穹窿山东南麓,顺着大茅峰蜿蜒东下,即见一峰突起,这就是爱国老人李根源(1879—1965)居住十年之久的小王山。李根源系云南腾冲人,早年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1906年春,他在日本奉孙中山、黄兴之命,在东京创办《云南》杂志,宣传民主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回国后历任云南讲武堂监督、云南督导处参议。  相似文献   

6.
《江苏地方志》2006,(6):42-42
10月6日.由世界名建筑大师贝聿钻担纲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隆重开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贝聿铭先生发来贺信。化部部长孙家正、省长梁保华、中国联主席周巍峙和贝聿铭先生共同为新馆开馆剪彩并参观了博物馆。新馆设计充分考虑了苏州古城的历史风貌.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风格,整个建筑与古城风貌和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以其大胆精准的选址.  相似文献   

7.
王远昌 《旅游》2009,(10):70-70
平江路是老苏州的一块底色。不仅有千年古河特有的温润,还有江南巷弄散发的厚重气息。 平江路纵贯苏州市东半部的平江区.南北走向,是一条傍河的小路.北端临近拙政园,南眺网师园,全长1606米。说是一条路.其实是一条不能再窄的巷,一条苏州最古老的街道之一。早在南宋的苏州地图《平江图》上.平江路即清晰可辨,是东半城的主干道。  相似文献   

8.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的苏州评弹,形成于明末清初,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演出书目众多,艺术流派纷呈.名家响档辈出。上世纪40年代、60年代初,曾掀起过欣赏苏州评弹艺术的热潮,近年来又正在逐步复苏中。上世纪40年代以来.苏州评弹艺人闯荡书坛的趣闻轶事,也成为广大评弹艺术爱好者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9.
从清末到民国时期,苏州先后有140种报纸创办发行,其中带"吴"字的报纸占了总数的1/10强,约16种。本文以不长的篇幅对这16种带"吴"字的报纸作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顾俊  李昊摄影 《山茶》2009,(2):34-45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纪念苏州建城2500周年之际,苏州就有过一次颇具全民意识的文化寻根和文化反思热潮,以碑刻博物馆、民俗博物馆为代表的一大批吴越文化主题博物馆,差不多都在这一时期兴建。保护古城、延续文脉,这个命题在此之前从未被提到过如此高度。  相似文献   

11.
车行·马车     
这是个比黄包车、三轮车古老得多的行当——这行当的古老,可以追溯的实在是太远太多了。见之于文字描述的马车及其相关的故事,先秦《诗经》《左传》《战国策》之类的典籍中俯拾即是。当然.那时的马车用于战事者多,用于日常出行者少。  相似文献   

12.
苏州古城保护30年调研报告试图回答这个历史难题,报告以苏州古城为专题,力求站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上,沿着历史的步伐,对30年保护史进行一次全面宏观总结,分析和研究苏州古城保护与复兴何以能实现“双赢”?何以能“苏州经验与世界同享”?其中提出了一系列观点、论点、结论和经验、问题、建议.  相似文献   

13.
《旅游》2012,(2):92-95
01:00小巷中再无人迹,门口的灯笼也睡眼朦胧了,温馨的灯火中,小巷做了一个柔情似水的梦。02:00夜最浓的时候,新近建成的私家园林——翠园依然是灯火通明,可是在为迎接明日的访客而忙碌着?03:00忙碌的新区也沉静了下来,闪烁的彩灯像散落在沙滩上的珍珠,点缀着这座城市的繁华与精致。04:00天是浓浓的墨蓝,水畔楼阁里一只依然亮着的灯,幽幽地照着流水,照着雕花栏杆。在这一刻,这些历尽沧桑而精致依然的阁楼,是否会感到一种独醒的寂寞?  相似文献   

14.
碑刻是我国古代记载史实、传播和保存文化的特殊社会文化载体,本文对苏州碑刻的介绍正是要突出其重要的史料、艺术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现代人仍然习惯把公路叫做"马路",公路为什么会被称作"马路"呢?有一种流行较广的说法是:几世纪前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所以可供马车行驶的路便叫马路,进而泛指其他公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方志》2010,(4):46-46
2009年12月18日,由苏州市志办组织,隶属于市地方志学会的文化志愿者队伍——苏州文化拍记队正式成立。苏州文化拍记队是依法自愿组成的非赢利性组织,以拍摄、记录苏州古城、古镇、古村落、古园、古宅、古街巷,变化中的城乡、记忆中的古城以及民风、民俗等人文活动为己任,包括在传承、弘扬、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等影像资料,引导社会更多的人关注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首批报名参加的成员有十余位。  相似文献   

17.
苏州藏书楼     
中国延绵数千年的藏书文化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视的传统。苏州常熟和吴县的藏书楼在中国藏书楼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的铁琴铜剑楼,历史悠久,藏书享誉海内外,巍然独存。作为传承历史文化载体的图书,以及图书的承载体藏书楼和藏书文化对于百姓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教化功用,只要引导得当、支持有力,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底蕴的藏书楼必将再次焕发新生。  相似文献   

18.
金欢欢  徐楠 《中华遗产》2010,(5):134-143
从轿子到洋车,再到电车和汽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的进步,也映射出中国近代城市转型的轨迹,这一切在近代上海迅速发生。城市意味着机会,城市意味着文明,城市也意味着变化。抓住机会就能乘势而起。上海是这样,祥生出租汽车公司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19.
朱英 《史学月刊》2006,(12):38-45
1906年成立的苏商体育会是苏州商团的前身,也是近代中国较早由商人创办的新型准军事团体,1912年初发展成为苏州商团公会,直至1936年2月才宣告结束。与上海和武汉等地的商团相比较,苏州商团的特点是与商会的关系十分密切,组织比较细密,规章也比较完备,是统一的一元化组织,而且发展的历史较长,虽在政治上没有突出影响,但在维护地方治安和保护商人利益等方面却发挥了重要作用。180余万字的《苏州商团档案汇编》是国内外即将出版的第一部大型商团档案文献资料,内容丰富,对研究近代苏州商团乃至整个近代中国商团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0.
苏州是白寿彝学术行程的一站。白寿彝在苏州编著《中国伊斯兰史纲要参考资料》、改写《中国伊斯兰经师传》、校点《天方典礼择要解》,取得其回族史、伊斯兰教史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