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涛 《文博》2005,(4):72-75
一、项目概况忠县汉代丁房阙、无铭阙,均位于三峡水库淹没区175米以下。这两座珍贵的历史文物将搬迁到忠县白公祠新址,进行异地保护。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与西安古代建筑工程公司承担了这两处珍贵石阙搬迁保护工程的方案设计,和两阙的搬迁保护工程。二、忠县汉阙搬迁保护主要工作简介:汉阙搬迁保护工程分“搬迁前预加固保  相似文献   

2.
忠县贯铭阙     
忠县地处川东长江北岸,东接万县,西与丰都相邻,黄金水通横贯全境,交通发达,物产丰富,历史悠久。先秦罢侯置郡,忠县时为临江县,唐贞观八年改名忠州,已有2300多年的建县史,保存在地面地下的文物较为丰富,有新石器时代(洽甘)井中坝遗址,有江上明珠、不朽的古建筑石宝寨,还有著名的石阙三座,丁房双阙和无铭阙,均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3.
忠县无铭阙系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东北十公里(洽甘)井乡东二公里佑溪村的山腰坡地上。长江支流(洽甘)开溪从阙下流过,1981年长江特大洪水曾淹没阙身。 无铭阙系重檐单阙,石料风化严重,雕刻细部已模糊不清,仅轮廓还依稀可辩。因年久失修,加以各种人为的因素,基石被淘蚀外露达三分之一,这是造成阙体严重倾斜的主要原因。阙身以上的部分尤为突出,经测量已倾斜4.03°。1973年,考  相似文献   

4.
四川忠县涂井蜀汉崖墓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四川忠县涂井西南不远有一座山,名卧马凼,东南距石宝寨12公里(图一)。四周山峦起伏,涂井溪(古名涂溪)由北向南蜿蜒流入长江。卧马凼山的南面有古代崖墓群(图二、七)。1981年5月,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工作队、万县地区文化局、忠县文化局共同组成工作组,配合修筑公路,对墓葬进行了发掘。历时月余,共发掘蜀汉墓15座,出土器物近3,600件(其中铜钱3,000多枚)。现将发掘情况介绍于下。一、墓葬形制卧马凼山由红砂岩构成。山上的崖墓和其他地区的崖墓一样,都是在原有的崖壁上先凿一条墓道,再开凿墓门和墓室。  相似文献   

5.
《文物》1979,(4)
1975年3月,四川西昌地区博物馆在西昌县东南三里发现石阙,1977年10月进行了发掘。发现的无铭双阙采用当地红砂石制成,东西相距8米。东阙尚存阙顶,阙身(上部稍残)和基座三件(图一),西阙仅存屋顶一件(图-)。东阙基座长1.45、宽1.05、高0.28米。基座中部有一28×20厘米的方榫眼,与阙身下部长26、宽28、高13厘米的榫头榫合。阙身长0.97、宽0.53、残高1.65米,无纹饰、  相似文献   

6.
2012年7~8月,为配合渠县汉阙保护规划方案的制定,考古工作者对渠县汉阙阙体周围进行了考古勘查,初步掌握了阙体周边神道、墓葬等遗迹现象的分布情况。勘探得知,神道一般位于双阙中间,为凹槽状,沿地势上升。阙对应的墓葬一般分布在神道一侧,既有各墓葬明显具有主次关系的墓群,也有各墓葬大小较一致的墓群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7.
四川忠县三国铜佛像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1981年5月,在四川忠县涂井发掘了一批蜀汉时期的崖墓,出土文物3600余件(其中钱币3000余件).这是四川三国时期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近年对这批文物深入观察.我们发现5号墓,14号墓出土铜树树干上的人像,均是佛像.这些铜佛像经正式发掘出土,5号墓未曾被盗掘扰乱,器物保存入葬时原貌,具有明确的器物共存关系,有比较准确的年代特征.是三国时期极为少见的佛教造像之一,这批铜佛像共计14件,据目前资料,它是我国汉魏时期数量最多的一组佛像,又是三国时期一组有确切年代的佛教造像,对早期佛教研究有重要的价值,现将佛像情况及其有关的一些问题分析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1983年3月,四川省忠县物资局在临江岩畔进行建筑施工时发现一处唐代摩崖石刻。这处摩崖石刻共有五个龛窟,三十三尊造像(部分造像头部早期被盗),龛窟彼此相连,均凿于整体岩石上。现分述于下: 第一窟,造像三尊,本尊为菩萨,两旁为侍者。窟高63、宽55厘米(图一)。第二窟,造像三尊,本尊为佛,两旁为侍者。窟高67、宽55厘米(图二)。第三窟,造像十七尊,本尊为释迦牟尼佛,左右为迦叶、阿难。两侧壁为侍立菩萨。近窟口处,左右各二天王,外面二天王脚踏夜叉,与奉先寺天王类似。阿难、迦叶  相似文献   

9.
高颐阙     
高颐阙位于四川省雅安县城东七公里处,是我国保存较完整的汉代石阙(图一)。高颐阙分东西两阙,故也称为"双阙",两阙相距13.6米。高颐阙即西阙,阙上北面铭文曰:"汉故益州太守阴平都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高君字贯光"。檐端每端一字,亦书上述铭文,如瓦当形状。铭文属隶书体。东阙现在仅存阙身,清代曾修复石刻顶盖,也仿瓦当形状。高颐阙的檐部下层雕刻角柱和方斗(图二),阙总高6米(包括台基),阙身分母阙和子  相似文献   

10.
高颐阙是东汉晚期的红色砂岩的建筑物。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阙檐东面残缺.导致日晒雨淋加剧,苔藓丛生,从而引起严重风化。为此,对残损阙檐进行了修复。根据高颐阙的结构.雅安市的气候特征及阙石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讨论了薄片检查和 X 衍射分析的结果、修复残缺阙檐的理论基础以及计算、修复的程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1.
四川忠县涂井乡永兴、李园两处古遗址调查简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忠县文物保护管理所为了配合三峡水库淹没区内的文物抢救规划工作,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遗址工作站于1993年10月赴忠县试掘该县境内的古遗址。在选点试掘前,与忠县文管所...  相似文献   

12.
渠县汉阙     
川东渠县地处大巴山南麓,渠江纵贯县境,是汉代宕渠县故地,地面、地下的汉代遗物、遗迹较为丰富。渠县土溪乡至岩丰乡之间约10公里的一段古驿道旁,比鳞巍然矗立着六座东汉至西晋时代的石阙(习惯统称汉阙)。它们是:冯焕阙,沈府君阙,王家坪无铭阙,蒲家湾无铭阙以及赵家村东无  相似文献   

13.
老君庙石窟位于四川省剑阁县,现存15个道教造像龛和1方造像题记。学术界将题刻的年代释读为东晋大兴年间,从而将老君庙道教石窟的时代也判定为东晋时期。作者通过实地考察,从龛窟形制、造像风格以及题刻本身等方面可以确认老君庙石窟和题刻的真实年代应为唐朝贞观年间。  相似文献   

14.
左岸词七阙     
《中国土族》2012,(3):58-58
  相似文献   

15.
见江南空阙     
<正>凄美而明净的月光下,静静的拜读唐伯虎画过的江南,李龟年弹过的江南,李清照赋辞的江南,白居易作诗的江南,长望一池秋水,萝蔓清寒,空阙曾经"帘卷西风起,冷月,孤灯,夜阑珊"。夜静墨落——  相似文献   

16.
中岳汉三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岳嵩山的三处汉代石阙,是我国现存年代较早的石阙,阙身的画象和镌刻文字为国内外历代金石学家所宝重,一九六一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封底)。阙,是建造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的两个对称建筑物。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工艺上的一项成就。古时“缺”和“阙”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所以,这种成双矗立的建筑物称为阙。这种建筑形式早在二千七百年前的周代就有了。  相似文献   

17.
《文物》1979,(8)
阙,是我国古代建造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的两个对称建筑物,两物之间空缺,作为道路,故称之为"阙",古时"缺"和"阙"二字是通用的。阙的建筑形式早在距今二千七百年前的周代就有了,《诗经·郑风》中就有"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的记载。阙的用途主要是表示大门。城阙还可以登临瞭望、察看敌情,所以也有把阙称为"观"的。宫阙和城阙多置于皇宫门前和交通要道上,统治阶级还常常把封建王朝的法令、布告悬挂在上面,用以昭示国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在东海边上立石,以示秦  相似文献   

18.
嵩山汉三阙     
阙是我国古代一种礼制建筑。宋《营造法式》曰,阙在周代称象魏,“周官太宰以正月示治法於象魏”,也就是说,阙是公布政令法规的地方。阙也称门观,“说文》:“阙,门观也。”  相似文献   

19.
说“阙”     
说“阙”邓沛“阙”是中国古代宫殿前的高大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以二瞬之间有空缺,故名“阙”或“双阙”。如汉代人刘熙《释名·释宫室》:“中间阙(缺)然为道也”。“阙”又可以称作“观”、“魏”、“象魏”、“魏阙”、“冀阙”等。如《吕...  相似文献   

20.
文汉宇 《中国钱币》2012,(4):28-36,6,7
盐业历代为官府专卖,盐税在国家财赋中占有重要地位。清代的四川盐政,主要实行专商引岸制,全省行销引盐④。但清中晚期后,专商引岸制逐步衰退,实施“盐课归丁”的州县陡增,票盐在社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地位②。引盐和票盐成为清晚期四川盐运的两大部分。本文拟结合清代四川盐课归丁历史,对遗存与归丁州县相关的盐税银锭试作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