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曾晓阳 《安徽史学》2018,(4):112-120
普法战争后,为了实现国家军事崛起,收复国土,复兴民族,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在初等学校大力开展军事教育,以培养未来的"公民战士"。教育部携手军方和各民间组织,帮助初等学校开展体育和军事教育。初等学校各门课程也努力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进行拥军爱国思想教育,与体育课共同构建起一个多学科渗透的军事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为法兰西民族在身心上双重实现"民族新生",以及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建构提供了助力。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断层现象日益严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濒临消亡的危机.如何将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引入学校教育的课程与教学中,使少数民族文化寻找到一个稳定的、系统的传承机制,是当前急待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本文通过对辽宁省若干所民族中小学传承民族文化的现状展开调查,找出当前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寻求改进的措施和建议,从而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更好地完成民族教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3.
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全民教育特别是汉族教育有很大差异,但两者又有共同之处,就是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全面人才。民族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以主体民族教育为基础,更要保持其民族特色,做到"兼容并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教育公平缺失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是一种客观事实,在民族地区的农村、牧区表现尤为明显.旨在优先、倾斜发展民族教育的民族教育优惠政策是校正民族地区教育公平缺失、提升受教育者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具有很强的“扶贫增收”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教育优惠政策在资金投入、师资培养、对口支援等方面成绩显著,但仍存在着刚性保障力度不够、对农牧民脱贫增收“突破口”扶持力度尚需加大、减轻受教育者经济压力有限、实施成效缺乏跟踪评估机制等问题.在当前国家大幅度提高扶贫标准的情况下,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进一步完善民族教育优惠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学校布局调整工作自开展以来在促进教育公平、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均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在带来效益的同时,也给部分民族山区带来了一系列的短期困难。本文立足民族山区,针对学校布局调整中凸显的问题展开个案研究,力求为我国民族山区的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提供参考个案。  相似文献   

6.
何若如 《神州》2012,(32):114-114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文字是文明的载体。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文明传承的形象载体。规范汉语言文字工作在学校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规范汉语言文字、纯洁民族文化,使汉语言文字变得更纯正、更美丽.  相似文献   

7.
外语的强势入侵,大学语文的边缘化等原因造成了大学生母语教育的失落。只有树立对母语的自信心和认同感,消除外语的霸权地位,改变大学语文的边缘化地位,才能使大学生母语教育走出困境,实现大学生语文修养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民族院校开展教师教育,培养、培训少数民族教师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促进少数民族教育、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是民族院校的历史使命;其次,是民族院校推动内涵发展、更好参与高校竞争、提升学校竞争力的需要;最后,是新时期民族院校实践办学宗旨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明代,贵州民族教育在“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方针下,极为重视土司子弟教育,使之成为“安边”的重要举措。由官府在设府、州、县学的同时,在民族地区创办若干“司学”。清代则用“义学”实施民族教育。其对象由土司子弟扩展到一般“苗民”,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蒙养”教育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义学在民族杂居区推广的成效较大,而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特别是“新辟苗疆”的措施不力。  相似文献   

10.
贾随生 《黑龙江史志》2013,(23):282-28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了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民族文化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突出多元化特色。但是我国当前民族学校文化却是主要以简单的单一文化教育为主。所以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之下,做好民族学校文化教育成为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关桂霞 《攀登》2005,24(1):26-31
本在剖析西部民族特性的基础上,重点计论了西部民族政策教育的对象和应突出解决的重点问题;同时强调,教育不是万能的,要实现我们预期的目标,各级有关部门还必须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中的人民内部矛盾,最大限度地化解消极因素。这也是考察各级干部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朝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新征程上,对教育、人才培养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作者结合近年来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分析民族博物馆在发挥教育作用方面的意义与存在的问题,浅谈如何更好地将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结合,发挥育人作用,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3.
作为日本华侨社会的主要教育设施,华侨学校不仅为华侨子弟的教育做出了贡献,也为整个华侨社会的统合和稳定发展以及中日文化的交流立下了汗马功劳。华侨学校具有持日本国籍的学生增多、学生总体趋向多元化,毕业生去向以升人日本学校为主流,以民族教育和升学教育为两大教学目标及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观念等特点。但由于华侨学校长期处于边缘化的法律地位,故在学生入学、升学及学校财政等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华侨学校教育活动的实施。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探索、不断推动实践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处理民族问题的成功道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即是对这一过程的理论表达,中国化马克思主叉民族理论则是这一过程产生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5.
向国燕 《神州》2012,(4):287-287
目前,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仍然是一种主要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想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效率,就必须充分尊重和应用教育科学理论,系统学习、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这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客观要求,而且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民族地区的中学教师,就更有必要去学习、研究课堂教学这门艺术。  相似文献   

16.
黑河早期的鄂伦春民族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伦春民族,与黑河其他各民族一样,在清代以前没有学校,在本民族中多采用口耳相传方式进行教育.他们世居黑龙江流域内外大小兴安岭广袤深山密林一带,过着“居无定室、衣皮食肉”的游猎生活.清康熙年间,鄂伦春民族的教育才有了文字记载.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为了巩固北部边防,抵御外敌侵略,清政府决定利用“骑马使枪习成特技”的鄂伦春族武装力量,根据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的奏请,收抚鄂伦春诸部并正式编入布特哈八旗(位于今嫩江与爱辉之间).从此鄂伦春民族同黑河区域内各族人民一道加入到抗击沙俄捍卫国土的斗争行列.与此同时,鄂伦春民族也已经有了同其他各族人民一样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根据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的奏准,在墨尔根(今嫩江县)两翼地方各设一所满官学,设学官一员.同时规定,包括鄂伦春族在内的“新满洲诸佐领之下,每岁进幼童一名,教习书义”.①1744年(清乾隆九年)黑龙江城(今爱辉镇)始设满官学一所,包括鄂伦春族在内的“八旗子弟愿入学者,由各旗协领保送,习清文骑射”.②但鄂伦春儿童入学者甚少,尤其是“沿边各地及鄂伦春、打虎尔诸族,非惟悉汉文者百不得一,即稍识之,无能道汉语者,亦十无二三”.③1882年(清光绪八年),撤销布特哈总管衙门,在“东接黑龙江,西达墨尔根  相似文献   

17.
浅谈高职体育课程体系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涛 《神州》2013,(11):80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宣传民族精神教育的良好素材。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设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对于完善体育教学的内容,丰富和发展高职体育教学项目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将就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入手、深入讨论民族传统体育现状,以及怎么样加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相似文献   

18.
对发展劣势的少数民族实行补偿政策,实现其优先、倾斜发展及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终极目标是逐步消除民族发展差距,实现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在发展成为民族问题主要内容和民族关系核心要素当代中国,民族发展补偿政策的发展、完善对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构建意义重大.以民族教育偿政策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9.
罗玲芝 《神州》2012,(35):104
民族地区高校民族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传承与保护,增强学生民族意识等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对民族地区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价值认识不足,师资和教学资源匮乏,严重制约民族音乐教育的开展,因此,要重视民族音乐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育投入和课程体系改革。  相似文献   

20.
鲁海城 《攀登》2014,(6):116-121
青海是多民族聚居的较大省份之一,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民族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为青海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受自然条件、历史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地区发展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使青海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在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机会供给等方面仍呈现不均衡的状态,主要表现在地区间、城乡间、学校间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与全国教育水平差距较大,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