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史月刊》2011,(6):54-55
如果荫昌能亲临前线,身先士卒,再舍得花钱悬赏,舍得赏给官衔,这些训练有素的老兵,对付革命党那些刚扛枪没几天的新兵团队,怎么的都绰绰有余。辛亥革命能够成功,大清王朝倒台,从满人方面考虑,在军事上,有两个人当是祸首,一个是瑞,一个是荫昌。清朝最后三年,当家的亲贵朝廷,不分清红皂白把权往满人手里搂,无奈满人将帅真是没用,纵使大权在握,稍有缓急,大不济事。  相似文献   

2.
清代满人的“中国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部分新清史学者总爱笼统强调中国与大清始终为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这就必然涉及到清代满人的中国认同问题。本文对这一认同形成发展的过程与特点,进行了较为专门系统的考察和分析,认定它与满人自身的族群认同并不矛盾且处于不同层次;以满洲帝国称大清,严格说来并不符合入关后特别是康熙中叶以后满人正式的国家认同之实际。从某种意义上说,将更为广阔地区的非汉人族群彻底有效地陶铸成中国人,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公开认同并满足于中国的身份,且在清末实现一定程度的现代性转换,不仅是清朝超越以往中国各王朝主导族群的满人特性独特作用的结晶,也恰恰正是体现其统治时期最为鲜明的中国特性所在,不能把两者简单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3.
建立民族国家是晚清政学两界的普遍追求,汉族革命派、立宪派,满人知识分子和其他族群知识分子,甚至清廷,都加入其中。满人知识分子创办了《大同报》表达自己的民族认同见解。由于其身分角色的特殊性,他们不认同汉人革命派的"排满"主张,也不完全同于汉人立宪派和满清朝廷的民族认同论述,提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一些看法,主张各族同源,满汉问题是政治问题非种族问题,撤销八旗制度统合各族建立大国民国家。其中有些是对其他派别的借鉴和吸收,有些是对其他派别观点的有益补充。清廷培养满人知识分子本寄传承政权之厚望,但新的知识结构使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并非完全和政府站在一边,有的甚至走向反对专制政府,为清政府始料未及。  相似文献   

4.
《文史月刊》2011,(6):48-50
一、满人的特权 自晚清以降,八旗兵的没用,已成典故。这个典故流传了很长时间,一说谁没用,就说他是八旗子弟。  相似文献   

5.
徐栋梁  史丽 《满族研究》2016,(3):96-100
满族祭天之礼由来已久,但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前后的祭祀却有极大区别:前期祭天保留较多传统特色,尤其受萨满教影响颇深;后期祭天逐渐向中原汉文化靠拢,逐渐制度化、程序化、繁缛化.《满文老档》翔实而可靠地记载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登基时期多次祭天活动,以《满文老档》中的记录为主要佐证,对满人早期祭天的原因、仪式、过程、所用物品等予以考证,可以对满人早期祭祀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正一、出身名门,仕途曲折清代满人大臣之中,虽然颟顸之徒较多,也有些杰出人才,其中翘楚如乾隆朝的阿桂,嘉道两朝的英和,咸丰朝的文祥等。文祥的家族世代居住在盛京,其满族姓氏是瓜尔佳氏,为满洲八大姓之一。瓜尔佳本是地名,当地人以此为姓,随着满人的崛起,瓜尔佳氏也跟着兴盛,出了很多名臣。但瓜尔佳这个姓,并没有给文祥的父亲带来什么好处。他的父亲瓜尔佳·珠淡泊名  相似文献   

7.
杜家骥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10):192-208+347
清承明制之锦衣卫而改设为銮仪卫,仅掌皇帝卤簿车轿仪仗,而除其侦缉职能弊端。其机构、设官较明代精简,卤簿执役人员也较唐宋明等朝大为减少,费用节省。銮仪卫是满人为主的旗人武职机构,其中汉军缺虽少于满洲缺,但相较于其他机构则较多,升迁也较快。该机构职官的升迁、校尉的接替带有内部性。銮仪卫职掌因具有近御侍从性,与皇帝、后妃的人身安全相关,其职权、禁近要差以满人执掌,掌卫事大臣多皇家贵戚近人。銮仪卫官职带有荣耀性,皇帝也以此笼络任职者。  相似文献   

8.
北方鹰屯     
胡冬林  卜昭禹 《旅游》2005,(1):80-89
松花江畔是满人的故乡,在祖先兴起之地,他们至今驯鹰打猎,保持传统作风。翱翔在天际的雄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  相似文献   

9.
正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和敏感的时期,因清代乃是满人入关后以异族身份建立的新朝,其政权易手发生的鼎革含义与前朝以汉人为主体的更新换代大有不同。故从晚清到民国初年,对这段历史的诠释主要受制于立宪派和革命党激辩后留下的思想遗产。革命党认为,明清易代出现的大量遗民舆论正可为清末的反满行动提供抗争资源,这一时期清史叙述的主线刻意突出满人对汉人的压迫和汉满两族在人种和文化方面的差异,以突显汉人的文明优越感,  相似文献   

10.
从清天命(太祖努尔哈赤)至咸丰初受“巴图鲁”赐封者仅33人,且绝大多为满人将官,嘉庆以后赐封过极少文臣,而汉将(在咸丰之前)受赐封者,仅王文雄一人。  相似文献   

11.
《沧桑》1994,(2)
1992年第5期《山西地方志》刊登了刘奇先生《试论“慈禧太后是长治人”》’一文。读后,迷雾重重,百思不解。现将本人一些疑团和盘托出,向作者和读者请教。 《试论》提出了不少证明慈禧太后是长治人的依据,但有两个关键问题,至今难以解决。 一是慈禧太后即叶赫那拉氏为满人,依《试论》所言本为汉人了。本为汉人而冒充满人入宫为妃,是清王室廷规所绝对不容许的。稍有历史常识的人会知道,清王室要保持其家族血统的纯正,在皇子的婚配上严格排汉。有人会说慈禧是经“二传”跟过满族  相似文献   

12.
王跃 《中华遗产》2014,(2):12-12
据说,辛亥革命的时候,革命党能通过摸后脑勺来甄别满汉,后脑勺扁的是满族人,后脑勺圆挺的就是汉人。《中华全国风俗志》上记载,“故辛亥之役,摸脑骨以别满、汉,以满人平直而汉人硬起也”。  相似文献   

13.
史观 《神州民俗》2008,(4):40-41
1911年4月27日,革命志士在黄花岗的起义还是失败了。但正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广东的开明绅士开始考虑.满人政府已日暮途穷,应当革除,—旦采取暴力斗争,老百姓肯定受牵连,还是主张“融和满汉,维持人道,以保公安”。  相似文献   

14.
张迪 《满族研究》2003,(1):42-48
本对清代子弟书情况作了介绍,并从四个方面总结了子弟书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即:歌颂满洲兴盛的辉煌历程;侍卫生活的描写;警世醒民、针砭时弊的揭露;对满人日常生活的措摹。同时论述了子弟书中的满族特色。  相似文献   

15.
赵珍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3):140-147,163
满人入关后,在东北地区逐渐建立起专门管理捕牲和采集贡品的机构,吉林果子楼就是其中之一。本文通过对吉林果子楼的设置、职官、建筑以及职能等事宜的梳理、讨论,揭示清廷对吉林围场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同时,作者也阐释了该地自然资源与居民生活方式、社会习俗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赵欣 《满族研究》2013,(1):37-40
那清安是嘉庆和道光时期重要的满人官员。他正直善良,忠孝仁义。37岁时以科举入仕,在29年的仕途中历任尚书、都统、侍郎等十四衔,频繁调迁,公务繁重。那清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尽心尽职,谨小慎微,入仕以来有功无过,所获奖掖无数,堪称清代吏治史上的奇才。  相似文献   

17.
嘉庆和道光两朝,满人玉麟以科举入仕,因才华出众而屡受两朝皇帝的重用.但玉辟一生仕途坎坷,既曾贵为帝师,也曾被贬边疆,但无论身在何处,都心明身正,颇有作为,他断案公正、吏治清明、戍边建功,文武兼通,是清代满人官吏中难得的清廉典范.  相似文献   

18.
雍正朝满族文学及其发展环境张佳生雍正一朝,历时十三年,时间甚短,很难清晰界定此阶段满族文学发展之得失。然而在清史中,康熙至雍正是一个转折点,两者在政治措施和思想文化政策方面多不相同。至使满人的政治环境、思想文化环境和文学发展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这对于满...  相似文献   

19.
17世纪前半叶,由于满人所推行的"铁血政策",最终引起了明末遗民的反清复明运动,这一运动对清王朝多项政策的制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试从满清统治者的民族政策和传统文化的作用两方面论述反清复明思想产生的原因,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文史月刊》2011,(6):50-51
一、也有要抵抗的 八旗驻防制度,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确立的,用以监视汉人、控制四方的祖制。八旗这群闲人,在辛亥革命的时候,有了大麻烦。革命党人的革命,在当初就是排满。宣传的时候,杀气腾腾,似乎恨不得食满肉,寝满皮,报"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之仇。革命到来,市面风传,革命党白盔白甲,替崇祯皇帝戴孝,要杀光所有的满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