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周代音乐考古发现的四音音列现象分析,认为《周礼·大司乐》记载的周代祭祀用乐中所谓五音无商是无"商音",而非无"商调",从而证明郑注、贾疏是正确的,而后儒的怀疑则是受传统的五音音列理论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2.
谢家桥一号汉墓告地策中的"郎中",不是指主持墓主葬仪职务之人,而可能是指墓主"恚"的儿子"昌"的官职或籍贯。其中的"虒",应当是江陵县丞的名字。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上博六<用曰>篇中的几处疑难问题提出新的意见.如将见于简5、8、16的"盍"改释为"宁",同时对简文多处注释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4.
自包山简牍面世以来,对简文"■"(jue)的释读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作者认为,包山简中"■"一字当释为"■/■",作"節"之异体解。音"孓",有"官行文书"之意。是"符节"之"节"在楚地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5.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现保存于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为宁洱县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碑虽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但它承载着中国古老的盟誓文化信息,是云南边疆各民族团结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物见证。  相似文献   

6.
沉浮 《贵阳文史》2014,(3):82-83
正"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意思是说:真正的天籁之音,是无法用一般的音律被听觉感受的;真正的天道常伦,是无法用一般的形象被视觉感受的。老子借用无形无色无味无边的"象",来比喻万物之源的"道",即自然事物无所不在的固有规律性。子曰:"立象以意尽……"。即"立象"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過梳理存世西夏韻書和字典的編排體例以及對漢語音韻學術語的翻譯與運用,論述了西夏對漢語音韻學的繼承。同時指出西夏人對漢語音韻術語的理解和韻書編排的某些"疏失",實際是基於西夏語特點的一種創新,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十二世紀河西方音的語音特點。  相似文献   

8.
《世界遗产》2014,(6):113-113
正博物馆是一种鲜活的机构,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为不同观众、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架起沟通的桥梁。"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正是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宣传、纪念活动。在南京举办的中国主场城市庆祝活动,评选出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展览"和"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和宁  相似文献   

9.
""字除了作为通假字使用,分别通"假、瑕、暇、遐、贾、段"等;"叚"也作为姓,音与"暇"相同。此外,""也作为语气词和副词使用:作为语气词使用时,表示吃惊和不屑的语气,音与"暇"相同,元曲中音与"呀"相同;作为副词时,""字有"却、只"等字义。更全面地认知古义字"叚",对研究古代语言和历史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田猎卜辞中的"衣",不能作为殷人国号.周人避敌国号而称"殷"之说也难信.殷人国号本名"卫",音同借为"殷".廪辛、康丁卜辞中从"卫"从"衣"的字是为了强调"卫"字应读"衣"(即殷)而加注的声符.乙辛卜辞中又以 (即熙)代殷.  相似文献   

11.
汉画像石中有很多"鱼车图",很多学者认为是河伯出行图,但笔者认为"鱼车图"和文献记载的河伯出行形象不符。琴高骑鲤鱼升仙的故事在汉代已很流行,"鱼车图"应当是模仿这一故事。坐在鱼车上的尊者应当是墓主人,驾鱼车而升仙。  相似文献   

12.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利用出土文献研究上古音又取得了新的进展,研究材料有新的发现,研究方法有所创新,成果丰富。地下出土文献不但可以弥补传世文献的不足,而且还可以和传世文献互相印证。可以说,利用出土文献研究上古音,是为上古音的研究开启了另一扇"大门",必将成为今后研究上古音的主流。  相似文献   

13.
正广州市恩宁路东接第十甫路,西接龙津路,沿街保留有较完整的骑楼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的民居住宅,骑楼下间或有经营五金或小商品的铺面。这里也是"粤剧之街",众多名伶老倌等粤剧艺人在此落户生根,其他名人故址等文物古迹亦有10多处。与上下九不同,恩宁路含蓄宁静,充满了西关人闲静的生活气息,被称作"广州最美的老街"。[1]恩宁路"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历史底蕴,是广州骑楼最多、最集中且最著名的一个历史地  相似文献   

14.
释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博简《缁衣》"万邦作"的""字,比勘传世文献应读"孚",但该字实是"巴"字。甲骨文中旧释为"御"的""、金文中旧释为"卩"的""其实也都是"巴"字。"巴"、"孚"音近,验之甲骨文、金文辞例,"巴"均读为"孚",训"信"、"应验",多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此外,"巴"与"卩"古文字形体容易混淆,诸如《诗·节南山》之"节"或作"祒",《楚辞·离骚》也有"巴"误作"节"等。从形体上分析,"巴"似是"把"的初文,是一个会意字。  相似文献   

15.
正卢陵(今江西吉安)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尤其在宋朝那个文采风流的时代,先有"庐陵欧阳修"领风骚于前,继之"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的杨邦乂,有上书乞斩秦桧的胡铨,还有名相周必大……这四个不独在宋朝,即使放之于任何时代都是人们景仰的卢陵人,有着一个非常鲜明的共同点,那就是朝廷赠他们的谥号中,都用了一个"忠"字。欧阳修、周必大皆为"文忠",杨邦乂"忠襄",胡铨"忠简"。  相似文献   

16.
概述在志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不仅是指导读者更好地阅读志书的"窗口",而且是二轮志书内容的"提要"。但是志书概述的作用之大,应当引起编者的思考。编写概述要把握好编写原则,以及解决好概述编写应当注意的问题,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确保概述篇章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有五处共使用六个"隋"字,文物出版社印行本中都译为"睢",殆以音近之故欤?但睢即尻部,于帛书文义颇难相合。152行"(?)华,以封隋及少腹",169行"赣戎盐若美  相似文献   

18.
<楚辞·九叹>里的"九鬿",王逸注为北斗九星.误,"九鬿"应是"鬿萑",是一种能食人的猛禽.<墨子·备城门>中的"我长七寸","我"字不误,意为戈矛式武器,不烦改字.<山海经·中山经>中的"居逵",是一组反切拼音.<晋书·天文志>中的"第三星主五星",应为"第三星主五行".<书断>中的"杨固<北都赋>",应当为"阳固<北都赋>".  相似文献   

19.
一、音声相和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1] (二章) "音声相和",河上公章句的解释是:"上唱下必和也."王弼无注.今人或解为"音,单音.声,和声.和,和协".[2]"音:指音调有高低的乐音.声:指音调简单的和声.  相似文献   

20.
<正>江西南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一座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其中宁王府所蕴含的历史是其中的浓墨重彩。如今,虽然宁王府早已不在,但关于宁王府的历史记忆仍然萦绕人们心头,其沉浮背后所担载的南昌历史及历史文化仍值得重视与研究。宁王府为明宁献王朱权改封南昌后所建,为历任宁王居住之所。其中具体是非还得从朱元璋设藩分封开始。明太祖朱元璋称帝,鉴于唐、宋、元朝宗藩势微,帝室孤立,为维护王朝的长治久安,采用新的宗藩分封政策,封诸子为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