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史博览》2014,(6):30-31
“袈裟”是僧人最重要的着装,可僧人穿袈裟为何要露出一只胳膊?相传,有一名叫慧可的儒生,非常笃信佛教,对佛教祖师达摩的修炼之术十分倾慕,便追随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修行佛法,并侍奉在达摩身旁。  相似文献   

2.
在供养释迦如来真身舍利的法门寺珍宝群中,由唐僖宗皇帝供养的系列茶具尤为引人注目,探讨茶文化与佛教文化的缘源关系也就更有必要了。关于茶的醒脑功能,茶禅一味,以茶辨理的论说比较普遍,记载茶史的诗歌不在少数,本文想探讨的,主要是佛教典籍中的茶供养。一唐代僧人饮茶之风炽盛。唐代日本僧人圆仁在他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对于僧人饮茶情况记载颇多。  相似文献   

3.
花塔寺     
据《诸山圣迹》载,一位僧人从五代后唐庄宗到明宗10余年间,遍访了大半个中国的寺院。据此僧人所见,五台山“周八百里,大寺十所,蓝若五十六所,僧尼三千”,而太原“周仅仅四十里,大寺十五所,大禅十所,小院小寺百余所,僧尼两万”。当时太原城人口也不过十余万,几乎每五人中就有一僧尼,足见当时太原寺庙之密集,僧尼之多,香火之盛了。从北朝到唐代,太原西山和汾河以西,寺庙林立,高僧云集。  相似文献   

4.
马振犊  郝在今 《纵横》2013,(9):25-28
1938年,承担着陕甘宁边区锄奸、保卫、肃特工作的边区保安处发现在延安宝塔山下面的古寺里有一位僧人形迹可疑,他常和一个小杂货店老板接头。边区保安处立刻对僧人实施了抓捕,原来这名僧人是中统派往延安的特务,名叫孟知荃。  相似文献   

5.
一、外籍僧人入传教外籍僧人入黔传教,至元代中后期始为史志所记载。其时印度指空禅师在黔西弘法,江西人彭如玉于黔中传教,二者异曲而同功,注重神通灵异,皆与黔地原始巫风相契,遂使佛教深人黔西苗彝聚居之区和崇山峻岭的黔中腹地,从而大大拓展了佛教在贵州传播的领域。(一)印僧指空弘法黔西指空是印度僧人,梵名提纳薄陀(Dhyanabhadra),指空为法号,高丽称“西天提纳薄陀尊者”,自命为迦叶百八传人,古印度摩竭提(Magadha)国人。8岁从那兰陀寺律贤出家,19岁得到南印度楞迦国吉祥山普明衣钵。之后来华…  相似文献   

6.
正1872年,日本明治新政府颁布了《肉食妻带解禁令》,宣布"僧人今后无论蓄发、娶妻、生子、食酒肉,皆听从自便"。佛教在日本为何被搞得如此"不严肃"?最初的原因是其僧人队伍成分实在太复杂。公元6世纪,佛教从朝鲜半岛传到日本,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日本人民参与佛教热情如此之高,倒不是因为都有"慧根",而是因为崇佛的推古天皇曾经下令僧人可以免税,如此一来,日本老百姓恨不得都出家了。公元8世纪,  相似文献   

7.
正坛城沙画是藏传佛教中最神圣也最具特色的宗教艺术,历史悠久。流传至今,只有少数的僧人才掌握了这门高超的技艺。西藏的坛城沙画艺术可以追溯至11世纪,相传是由印度北传到西藏,保存至今。繁华世界,不过一掬细沙这便是沙画坛城,即是"彩粉之曼陀罗"。坛城大的有五六平方米,小的一米见方,根据坛城的规模,有数名至数十名僧人参与制作,时间也可能持续数日甚至数月。僧人们怀着一颗虔  相似文献   

8.
敦煌藏经洞文献绝大部分都是当时寺院僧人日常所用之物,站在他们日常生活的角度来处理敦煌文献,则可以对数量庞大的佛教文献所具有的史料价值进行深层次发掘。S.102是一件抄有《梵网经》等传世佛教戒律的写本,其上保存了十分丰富的校勘痕迹,以及一份记录此写本艰辛校勘过程的后记。此写本对揭示敦煌乃至整个中古时期僧人抄经、校经、读经等一整套围绕佛教经典展开的日常修行活动极具价值。  相似文献   

9.
僧人画师益西喜饶旺堆芝加哥的一位僧人珍藏着一件非常精致的微雕,一颗桃核里雕着几尊形态各异的佛,主人还把桃核微雕周围非常富有想象力的用黄金装饰起来,使这一珍品更加光彩夺目,令人联想万千。这件珍品是40多年前藏区六大寺之一的哲蚌寺一位年轻僧人、现已退休的...  相似文献   

10.
张婷 《安徽史学》2018,(1):34-38
自佛教传入中国开始,僧人长期自称"贫道"。僧人谦称"贫道",是不同文化具有互通性的一种表现,亦是佛教对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借用和依附。所谓本土传统文化,包含但不等于道教文化。僧人谦称"贫道",有利于佛教快速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有利于佛教真正走进中土并生存扎根。僧人谦称"贫僧",是唐宋之际禅宗发展壮大后,中国佛教真正开始自我反思,并自觉使用佛教自身语言的表现之一。与此同时,在王者面前,僧人的谦称从"贫道"开始转向直称法名,进而俯首称臣。向君王称"臣"是佛教走近庙堂,依附王权寻求官方支持以便自身发展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1.
赵焰 《江淮文史》2011,(3):131-138
一公元574年。在大别山深处莽荒的小道上,匆匆行走着两位面色凝重的僧人。这两位僧人,一位就是后来被尊为禅宗二祖的慧可,另一位则是慧可刚认识的僧人昙林。慧可的身上,携带着两件比他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菩提达摩作为衣钵传授的木棉袈裟以及四卷本的《楞伽经》。  相似文献   

12.
杨森 《敦煌学辑刊》2005,(2):232-239
本文通过对尉迟迥职务的变化,分析他造拉梢寺大佛的时间,与之共修大像的僧人道减有可能是灭蜀后俘获的和尚。  相似文献   

13.
长安终南山至相寺多宝塔善业佛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周武帝(566-578在位)毁佛灭法,佛教遭到进入中土后第二次严重打击,长安及其附近一带一些不愿还俗的僧人,为避免迫害,纷纷躲进终南山。为僧人提供避难场所的是普安。普安,郭姓,京兆泾阳人。少年依圆禅师出家,苦节头陀,捐削世务。周氏灭法,栖隐于终南山之椴子谷西坡,深林自庇,  相似文献   

14.
隋唐五代的佛教宗派,多数由地地道道的中国僧人创立。在少数由旅华外籍僧人或外国血统的中国籍僧人创立的宗派中,只有华严宗是由地处丝绸之路上的昭武九姓康国入的后裔、中国籍僧人法藏创立的。按照传承系统,他被华严宗人尊为华严宗三祖。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十一月十四日,他以70岁高龄在京师长安大荐福寺圆寂,门弟子请秘书少监阎朝隐撰写了《大唐大荐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师之碑》。晚唐时期,旅华新罗士大夫崔致远又写了《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然而北宋初年僧人赞宁撰《宋高僧传》,却题为《周洛京佛授记寺法藏传》,无疑是考虑到武周取代李唐时期,法藏在神都洛阳从事活动,并在武则天的支持下创立华严宗。本文拟就法藏在洛阳的活动加以论述,从一个侧面揭示洛阳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星云 《南方人物周刊》2011,(44):137-137
无住生心 沩山灵佑禅师,俗姓赵,法名灵佑,福州长溪(福建霞浦县)人,是唐朝僧人,为沩仰宗之初祖。  相似文献   

16.
吐鲁番新发现的《唐龙朔二年西州高昌县思恩寺僧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4年,新疆吐鲁番的巴达本出土了一件唐高宗时期的官府文书,其内容涉及三个僧人。此为高昌县思恩寺的正式僧籍,由高昌县政府保管。该文书虽已残损,但仍提供了僧人的法号、年龄、籍贯、剃度年份、所诵经名等信息,从中可以了解到唐朝政府对僧人的管理情况。  相似文献   

17.
田瞳 《丝绸之路》2009,(13):59-59
远在500多年前,有一队僧人泰大明皇帝之命,护送着数十辆笨重的牛车,从皇城北京出发,迢迢万里,历时五个春秋,来到了丝绸之路上的名城张掖。  相似文献   

18.
相传宋朝李纲被贬沙县时,遇见一位僧人,过河如履平地,并跟去询问前程,僧人曰:“青着立、糠去米、那时节,再光辉”。李纲追问此意,僧人不语,径自而去,致函江心,脚在沉浮石上一点,飞身到岸,靖康元年李纲复出,后为丞相。据称那僧人便是定光佛,而沉浮石传说是定光佛化身到沙县当长工时,随手丢入河中计东家踩着过河的一块石头,后被定光沸一踩有了灵气,枯水时撑竹排从沉浮石上放流下来,说是能看到沉浮石上有一个大大的脚印。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日本僧人圆仁所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引用中国相关史书,就唐武宗时"会昌佛难"之原因及其经过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隋朝年间,禅宗三祖僧粲继承了二祖慧可的衣钵,广施法雨,普度众生。一天,有位年少僧人前来拜见。少年僧人问:"何者为佛?"僧粲答:"大日如来,六丈金身。"少年僧人问:"如来今在何处?"僧粲答:"天竺灵鹫山。"少年僧人满眼迷茫:"愿师傅指路,怎么去灵鹫山拜谒?"僧粲微笑,伸出食指和中指点了点自己的心,又点了点窗外的山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