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为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部护法著作,《弘明集》比较全面的收录了自东汉至南朝齐、梁时代五百年间佛教内外人士护法御侮、弘道明教的相关论文、书信、诏令等各类文章,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佛教在这一时期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值得我们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国早期佛教考古是指从佛教正式传入的东汉至两晋时期的佛教考古。这一时期的佛教遗存发现相对较少,有些佛教遗物在形态和性质上较为模糊,不易辨识,但它们对研究佛教如何进入中国及进入中国后的早期历史表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直到近年,学者们对中国境内发现的早期佛教遗存的性质、时代、分期、艺术风格、传入路径等开展了大量研究,相关成果对认识东汉至两晋时期的佛教历史文化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王慧慧 《敦煌学辑刊》2007,54(4):217-221
传统宗教学往往立足于各大宗教与政权建设的关系及宗教自身的发展等问题,而忽视宗教在民间的发展状况,佛教也不例外,但随着官方主宰下的大传统佛教文化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民间佛教信仰及边缘化佛教信仰的研究.因为在关于中国佛教分类方面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共识,不同的研究者根据其研究角度的不同对佛教进行了或细致或粗略的分类,比较典型的观点有以下几种看法:许理和先生把中国佛教分为"王室佛教"、"士大夫佛教"、"民众佛教",顾伟康先生把中国的佛教分为雅文化层次的"经典佛教"和俗文化层次的"民俗佛教",李四龙先生认为中国的佛教可分为学理型佛教和民俗佛教.  相似文献   

4.
李晨 《神州》2012,(25):24-24
佛教是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从印度经过现在的巴基斯坦、阿富汗,而传入中国。在大约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佛教建筑作为建筑的一种类型对我国建筑及其园林的发展有着极深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国佛教寺庙空间的发展历史、寺庙空间的类型以及佛教寺庙空间的特点进行探讨与研究。从而借鉴中国佛教寺庙空间塑造手法,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现代建筑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5.
五凉政权之一的北凉沮渠氏最为崇佛,其时佛教亦 最盛,代表了佛教东传的一个关键阶段。其石塔的风格具体地反映了 佛教这一外来宗教和中国传统宗教融合,逐渐中国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梳理了佛教与中国文学研究的概况,并对佛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中国文学受到佛教影响后在主题、题材以及文学观念上产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来自于古印度的犍陀罗艺术随着佛教的东传而逐渐在当时中国的西域和内地传播开来。犍陀罗艺术主要由往来于丝绸之路间的中外使节、僧人、手工艺术匠人和商旅从印度,通过西域于阗、龟北地区,而后再经过河西走廊传到内地的。目前在古西域遗留下来的佛教石窟壁画中,可以发现不少受到犍陀罗艺术影响的汉地佛教艺术遗迹和印度佛教艺术(包括犍陀罗艺术)。犍陀罗艺术这一源于异邦的艺术形式在中国传播并逐渐与中国本土艺术结合,形成了中国自己的佛教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8.
张宝玺先生编著的《甘肃佛教石刻造像》是—部研究甘肃佛教艺术的著作。该书不但是一本图录,更是一本研究论著,其中精选甘肃各地从北凉至明代各时代有代表性的石刻造像、铭记图片290余幅,共涉及石刻造像160余件,较为系统地描述了甘肃佛教石刻的分布、时代特点及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佛教到隋唐时期其发展进入一个高峰期,与本土文化的融合达到新阶段,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要论述隋唐佛教兴盛的原因,主要分析了佛教在隋唐时期兴盛的成就表现及特点,以揭示隋唐时期佛教的兴盛状态及其与本土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10.
早期佛像是我国古代中印交流史研究的重要环节。首先,在我国发现早期佛像的大部分地区缺乏佛教传播的记载,早期佛像作为第一手考古资料,填补了这些地区佛教艺术传播的空白。东汉佛像是我国最早的佛像,它有助于解决中国佛教和佛教艺术起源的问题,因此,早期佛像研究将改写中国佛教史的第一章。其次,学术界对印度佛像起源时间一直存在争议,早期佛像中最早有确切纪年的佛像非常接近印度佛像的起始时间,因此,这项研究将有助于解决印度佛像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问题。  相似文献   

11.
佛教于东汉末年传人中国,初期在小范围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作为乱世百姓精神寄托的佛教,经帝王显贵推崇,开始了大规模的传播,隋唐时奉佛之风更加炽热。伴随而来的佛教艺术也迎来了辉煌的时代,一个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佛教石窟,并逐渐成为中国造型艺术创作的主要题材。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佛教传统注重修福、行善,被看作是一项重要的功德。  相似文献   

12.
两宋时期,随着佛教发展,掀起了一个佛教经典创作的高潮。宋代佛教史籍上承魏晋隋唐佛教史籍编撰传统,下启明清佛教史籍之撰述,数量多、体例完备,在中国佛教史籍编撰史上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这一时期佛教史籍进行系统梳理,有助于深入理解宋代佛教乃至中国古代佛教的发展。然而,由于这个题目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使得这个领域多年来涉足者虽众,  相似文献   

13.
佛教传入中国,分别有中国汉语系佛教、中国藏语系佛教和中国巴利语系佛教。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佛教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在佛教扎根中国的过程中,随着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日益融合,佛教愈来愈多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而佛教原始教义里的一些本质的东西也随之消失或变更,比如佛教的戒律,佛教关于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世界宇宙之间的关系,人的价值观等等。实际上产生了一种与原始佛教完全不同的中国式佛教,这种中国式佛教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世俗化。  相似文献   

15.
公元四世纪,佛教已经从中国传入高句丽。佛教传入高句丽后,很快受到高句丽王室的推崇,并以国家行为在全国范围推广佛教。因此,佛教在高句丽的取得很高的发展水平,对高句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目前学界对高句丽佛教的相关研究已十分丰富,然而对于佛教传入高句丽的时间问题尚存在争议。本文试就这一问题做简单的探析。  相似文献   

16.
道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著名的佛教领袖之一。为发展佛教教育,道安提出了"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教化之体,宜令广布"、"弘赞教理,宜令允惬"等主张,戒定了僧尼轨范,统一了僧尼姓氏,这一切构成了道安的佛教教育思想体系。道安的佛教教育思想为推进佛教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文史博览》2008,(2):34
除夕敲钟的习俗是伴随佛教的发展而形成的。自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佛教传入中国后,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随着佛经的翻译与研究,佛教逐渐发展的同时,寺庙也兴起了除夕敲钟的习俗。到了隋唐时期,钟声也随之定为敲响108下,以示吉祥如意。  相似文献   

18.
王芳 《沧桑》2013,(6):23-25
宗教是影响人类历史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其主要影响地区在亚洲,而传入亚洲不同地区的佛教分为不同教派。传入东亚地区,如中国、日本、朝鲜的称为北传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而传入东南亚地区,如锡兰、缅甸、泰国的称为南传佛教,主要是小乘佛教。而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流行于不同区域,一是其自身原因,另一是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统治者的支持,不同区域的文化传统等。  相似文献   

19.
一般来说,佛教的传播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它是通过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互动来实现的,中国就是如此。但是,佛教由中国再传朝鲜半岛,它的传播模式却发生很大变化,政治一跃而成为主导的、决定性的制约因素。这不仅体现在前秦将佛教首传与之相邻的高句丽,也体现在与高句丽相邻的百济和新罗在接纳佛教的时候权衡政治利益、遵从政治选择的曲折而艰难的历程,这在佛教传播史研究上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20.
佛教自汉代入传中国以来,通过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期间,佛教弘法者针对不同阶层的受众采取了"分众传播"的策略。敦煌本佛教灵验记恰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传布佛法的"宣传案例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佛教传播的原貌、见证了佛教的传播过程。因此,以敦煌本佛教灵验记为核心分析佛教的传播技巧,或可有益于中国佛教传播史的研究,并有助于宗教传播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