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历史上因政治、动乱、局部人口相对过量等原因,以强制手段或自发方式,Ⅲ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目的,宁化与外部地区族群互相迁徙、融合,少数族群不断发生变化,先后居住在宁化境内的少数族群有闽族人、闽越族人、闽越族后裔山都人、畲族人。未外迁的少数族群大部分被后来迁入的中原汉人同化,形成客家民系,即汉族七大民系之一的客家人。在未形成客家民系之前,少数族群属于客家先民之一。  相似文献   

2.
刘惠萍 《民俗研究》2012,(4):101-115
根据2006至2007年期间,于台湾花莲地区客家族群进行的民间文学调查及搜集的资料发现,在花莲地区的客家族群中,男性似比女性更擅长讲述。这样的倾向,一方面或缘于客家族群的经济生产条件、性别权力关系等结构性因素,而使得客家族群的男性可走南闯北,有较女性更丰富的人生阅历、更多元的人际关系,故有较多的口传来源与讲述机会。而相较于男性,客家妇女因须肩负家务劳动与生产劳动的双重责任,不但限缩了女性的生活空间与生存场域,并限制了女性讲述人的讲述活动;另一方面则可能又与在客家族群中,“讲古”的行为容易让人对其产生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等“不正经”的联想,由于家庭、宗族或舆论的压力,以及传统社会的族群性别规范,因而影响这些客家女性讲述人的讲述意愿。  相似文献   

3.
本论主要将台湾北部新竹、桃园等地客家人居住地区的祠堂。从化人类学及历史学的立场,进行探究客家族群何以坚持中原化及血胤相承的原因,其中特别选择新竹新埔上枋寮的双堂屋刘宅作为例证,主要是刘姓家族不仅在祠堂所在双堂屋的左右发展成围龙屋的型态。其后代子孙更在屋后的山坡地建立了祖塔,作为供奉及保存历代先人“金身”(骨骸)之所,由于刘姓祠堂与祖塔建筑完整呈现其家族对于化与血胤相承的理念,因此举例解说。  相似文献   

4.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广东大埔蓝氏家族与台湾台中石冈刘氏家族这两个源出于大埔的客家族群。本文的主要依据,是这两个家族族谱中对女性祖先的叙述。本文要说明的是:族谱这种古老文本,如何因应区域社会文化,不断地在演绎、在创制。以大埔客家族谱为主,配合对开台女性祖先祭祀活动的调查,了解这类自然活跃在民间的田野文本,  相似文献   

5.
学生自治会诞生于民初。在民国时期,它经历了一个从"自由放任"到"基本认同国民政府"再到"走向国民政府对立面"的过程,从无秩序到有秩序再到"无秩序",这一循环过程显示了秩序建构与认同之间的特殊关系。从政治学的理论出发,政治秩序是否有效,关键要看民众的认同,国民政府对学生自治会整合的失败,根源就在于过于迷信强力整合,而忽视了认同问题。进而论之,欲建构有效的政治秩序,首先要符合国情民意。  相似文献   

6.
作为汉族民系的客家创造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山歌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客家是一个历史范畴 ,又是一种地域现象。从文化地理学理论考察 ,区域文化的成型取决于主体文化要素的分别成熟。据此 ,确定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的成型期在明末清初。由于历史的原因 ,梅州客家文化与梅州客家山歌具有客家区域文化代表意义。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的整合造就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文化。这在梅州客家山歌的形成过程中有充分的体现。中原文化构建了梅州客家山歌的骨架。因此 ,梅州客家山歌的艺术风格、修辞方法、章法结构都留有“十五国风”以及迁徙途经的江南吴音印迹。客家山歌自明末清初始与吴歌分道扬镳 ,佐证了客家民系及其文化成型于明末清初说。土著文化填充了客家山歌的肉体并使其尽显地域个性。因而 ,梅州客家山歌中还大量存在土著民族的歌词、唱名、旋律及修辞方法。从过程来看 ,文化整合导致梅州客家山歌的形成也是客家民系长期的区域环境感应的结果。从模式与效应来看 ,梅州客家山歌的形成经历了前期的汉族低势位文化与土著高势位文化的整合、中期汉族与土著等势位文化的整合、后期汉族高势位文化与土著低势位文化的整合的不同模式。属于特殊的高低互位的文化整合模式 ,其效应是互相融合。  相似文献   

7.
客家人和其他汉族一样庆祝许多同样的中国传统节日,其中又以春节的庆祝最为隆重,而且极具客家文化特色和浓烈的乡土色彩。本文采用实地调查观察和相关文献资料相结合,旨在描述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春节习俗以及从中反映出来的客家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客家是汉族的一个分支,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人由于历史原因,经过几次由中原地区向南迁徙,形成了牢固的“根”、“祖”、“宗”的观念,具有特别浓厚的怀乡意识,对先祖望族在中原的历史念念不忘,并以各种形式表达荣耀感、优越感和自豪感。这是历史形成的一种潜在观念意识。这种文化意识,对于客家人的思想、行为、心理、风俗、道...  相似文献   

9.
2003年5月15日,富有客家民俗特色的旅游景点——梅县丙村“仁厚温公祠”举行隆重的开业庆典(客家研究所宋德剑老师出席了这次庆典)。这座“围不住的围龙屋”终于与国内外游客正式见面了。在客家地区,类似“仁厚温公祠’’这样的客家古民居为数不少,但为何“仁厚温公祠”一支独  相似文献   

10.
作为心学大师,王阳明诗歌创作亦有造诣,他的文治武功在其诗文中尤能体现。他一生两次入闽.都是其政治生涯中的大事件。他在闽留下诗歌文章多篇,但是其全集所收诗文与地方志记载有许多差别,为文化史学工作者增加了在选用时的难度,所以对其在闽诗文的考证对文化史料的补充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文比较了全集与地方志记载上的差异,并分析了其在闽的活动情况,试图理清部分线索。  相似文献   

11.
中国客家问题的记录撰述,从19世纪初徐旭曾丰湖讲学、博罗韩生为之笔记就开始了。但真正称得上现代学术意义的著述活动,则是20世纪前期的事,其中尤以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为发端。罗香林身处客家问题迭相轰动、客家意识急剧膨胀的时期,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下,他通过在大学求学期间的学术积累,接受西方知识以及近代以来国内学术环境的影响,为17世纪以后才开始具有自我区分意识的客家族群,进行了系列“学术包装”,建构出一个客家人源自中原,经过五次迁徙,最后于宋代在闽粤赣边形成独立民系的学说体系。  相似文献   

12.
每年3月底至4月底的日本本岛樱花祭才刚落幕,紧接而来的,便是4月底至5月间台湾中部以北举办的桐花祭。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以“文化怀乡”之精神不懈跋涉与求索。小说《龙朱》体现了沈从文认同原始自然人性、希冀重塑民族性格的艺术追求。文章以文学地理学为视角,拟论述沈从文对湘西世界“原乡神话”的诗意建构。  相似文献   

14.
自从罗香林先生的《客家研究导论》和《客家源流考》发表后,客家学成为一门显学,倍受海内外学术界所关注。罗香林先生的一个突出贡献在于认为客家是中原汉民族南迁后在闽粤赣形成的一个民系。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原说”受到了重大挑战。换一个角度而思,房学嘉先生提出的客家形成“本土说”和谢重光先生深化的客家形成“混合说”,显著地丰富了罗香林实际奉行的“中原移民说”。主源于中原移民的客家形成说,在本文关于客家人通过民间信仰建构历史记忆的田野资料,可以管窥一斑。  相似文献   

15.
谭练红 《沧桑》2010,(6):196-196,208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活水。本文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红色旅游是旅游研究关注的热点话题,文章以新生代游客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梳理提出研究假设,以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为案例地,借助问卷调查与SPSS分析工具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代游客红色旅游体验可分为沉浸体验、互动体验、教育体验三个维度,红色旅游体验对红色文化认同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该研究可为红色旅游进一步发展提供实证基础。  相似文献   

17.
红色旅游是旅游研究关注的热点话题,文章以新生代游客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梳理提出研究假设,以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为案例地,借助问卷调查与SPSS分析工具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代游客红色旅游体验可分为沉浸体验、互动体验、教育体验三个维度,红色旅游体验对红色文化认同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该研究可为红色旅游进一步发展提供实证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的“多元一体”的政治文化本质是由政治文化的民族性和阶级性所决定的。“一国两制”是当代中  国实行的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政治选择 ,它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 ,与中国传统的“多元一体”的政治文化本质的合理内质相互贯通。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个案分析,结合相关的理论解读,探析了当代海外华人双重文化认同的基本特征。研究显示,海外华人的双重文化认同是兼具工具性和选择性,且具有复杂多元的个体差异性的“购物车”式混杂型认同。美国华人的双重文化认同主要呈现混杂型特征,而“情境性”的交替型特征并不明显;其“购物车”式文化认同的工具性和选择性体现在语言的使用和偏好、宗教活动和价值观取舍等多个方面;其个体差异性不仅体现在不同群体和代际之间,在同一群体内部也同样复杂多元,这是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和个人性格等微观因素建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漳州市政协在最近的一次姓氏调查发现,全市共有蓝姓34114人,钟姓24045人,雷姓651人,盘姓23人。此次调查还显示,至今诏安、漳浦、龙海、华安等地还分布着畲族居民,其中蓝姓主要分布在漳浦赤岭、湖西,龙海隆教,华安官畲村等地;钟姓主要分布在诏安美营村、漳州郊区茶铺村、松州村、宏道村及华安安坪村等地,雷姓主要分布在华安、平和、东山等地。闽南这些畲族目前的状况如何?受闽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畲族文化的保护存在什么样的危机等现实问题,应引起畲族研究者们的高度关注。本文以福建最大的民族村诏安美营畲族村为例,通过对该村畲族文化的调查和挖掘,分析和探讨畲族闽南化的历史、现状,以及在畲族文化保护方面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