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进步作家爱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述了一段毛泽东自述少年时的经历:“……我开始想到长沙去,听说那是个大城市……我很想到长沙一个专门为湘乡人设立的中学,在那一年冬天我请求一个高等小学教员介绍我到那里去,他允许了……”当时斯诺并不清楚毛泽东所说的这个教员是谁,长期以来,也鲜有人知这位教员的身世和下落。原来,他就是中南财大著名经济学教授张人价①的父亲张有晋。最近笔者采访了张人价教授,他介绍了个中原委。张有晋(1877-1962),字麓村,湖南湘乡人,清末举人。1910年时在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当教员。当时…  相似文献   

2.
当我把9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我就像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开眼的是根本没有教科书。那个金发碧眼的女老师看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4年级的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6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面对她充  相似文献   

3.
据说,看过2000年5月14日的《实话实说》节目的,都会被深深地感动,感动于美国人丁大卫,其实重要的不是因为他是美国人,而是在这个物欲社会中安于清贫、坚守自己做人的良心、坚守自己理想的精神。那天我打开电视,就听到丁大卫在与崔永元唠嗑。崔永元老笑,而丁大卫是很诚恳的样子。丁大卫的故事是这样的:1995年,美国青年丁大卫来到中国。他到了中国一所最普通的郊区小学教学。这个美国青年因为做人与教学深得人们的喜欢,后来当上了校长。大概是1998年底,想到中国西部去看一看的丁大卫到了甘肃兰州。他到西北民族学院应聘当大学教师。丁大卫不是…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我已进入八十老翁之列,回首往事,有十一年是在贵阳度过的,从1946年7月到1957年7月(其中1955年7月至1956年7月暂迁重庆)。这十一年正是我在贵阳接受基础教育的时期,从小学二年级到高中毕业。我一共念过四所学校,贵阳实验小学(即后来的南明小学)、贵阳扶轮小学(即铁路员工子弟学校)、贵阳二中(即今天的贵师大附中)和贵阳六中。这个时期的教育对我后来的人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46年,家父叶勉之调入湘桂黔铁路局都筑段工程  相似文献   

5.
我是1944年10月18日出生的,广西昭平县走马乡联安村大段屯人。1960年我在走马乡联安小学读四年级后,又到庇江小学读完高小,之后回家放牛种田,并跟随父亲练习祖传的中华武术。我的父亲谢广恩自小习武,精通易筋经、八卦掌、  相似文献   

6.
张秀丽 《神州》2013,(19):17-17
我国新一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如何才能紧跟新形势把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贯彻到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去,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呢?为此,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了不断探索和尝试,采用了一些新教学方法来丰富课堂教学,从中体会到了新课改带来的巨大功效。  相似文献   

7.
黄勇兵 《神州》2011,(1):70-70,7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培养这是值得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长期去探讨。我在边区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深深体会到了人们长期形成的思维封闭,思维定势和思维惯性对孩子们的影响之大。为此在培养孩子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自主性,教学过程的探索性,发现问题的求异性以及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等四个方面,从而清除了影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形成的障碍。  相似文献   

8.
小儿郎腰缠万贯去留洋暑期,余欣从重庆八一路小学毕业,几天后就在妈妈的陪同下去了新加坡。“我要拿个外国的毕业证了,中学的。”她发电邮给自己在重庆的同学。所谓“小留学生”,有人曾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持F1签证在美国的中、小学就读的外国学生。此风源于80年代的中国台湾地区。1996年,美国修订移民法案,严格限制F1学生签证的外国学生在公立学校的小学、初中就读,高中阶段的外国学生就读期不得超过一年,不能延长期限,并需缴付学杂费。此后,台湾地区小留学生赴美人数明显下降。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内地的赴外风气又逐渐兴盛起来。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爱尔兰、新西兰等国家都可见到中国小留学生的身影。教育出口已成为这些国家的重要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9.
我在北京出生的地方叫“小四眼井”。3岁到上海,上到小学五年级。11岁到天津,1947年从天津工商学院附中毕业,进了工商学院财政会计系。我和我爱人赵遁芬是大学同班,1951年一块儿毕业,一块儿分配到中央财政部。而且都在预算司。  相似文献   

10.
成长记录册     
初一关键词:幼稚胆怯好奇初一的我经历小学到初中的过渡,身心还未接受已经是初中生的事实,心智尚未成熟,进入陌生的校园,接触陌生的同学和老师,内心充满好奇和胆怯。记得进入学校的第一个星期四,走进音乐教室,一种莫名的熟悉感袭遍全身。音乐教室所用的课桌像小学时那张伴了我六年的桌子。坐下后,内心涌起对小学的种种  相似文献   

11.
我在英国读研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女孩,叫拉克什米。虽然从认识到分别也就一年的时间,但她给我留下的印象如此难忘——灿烂的笑容,活泼的身影,每时每刻都活力四射。班上的同学来自世界各地,大家初次见面时,总会介绍自己的国籍。而这个金发碧眼的姑娘一开口就把所有人都弄蒙了:"我是印度人,叫拉克什米,来自美国。"大家瞪大了眼睛看着这个一点儿也不像印度人的西方姑娘,心中充满了问号。后来,她在一次聊天中解释道:"我的妈妈是美国人,我在美国上了小学、中学。但我觉得自己更像印  相似文献   

12.
正我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在学习,而且学习的基本上是文学;我从七岁开始就起笔写文,一直写到今天。读小学前,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很小的时候,她就教我朗诵古诗词,然后带我外出旅行,还让我坚持写日记。七岁那年,母亲带我游长江三峡,我站在长江轮上忽然来了灵感,对着长江大声朗诵了一首自己一时兴起作的诗,当时渡轮上一同站着的一位欧洲人,激动地抱起我,用欧式汉语称呼我"小诗人",这让我和父母激动万分,甚为骄傲。至于我的成绩,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学霸,几乎年年拿年级第一名。  相似文献   

13.
挖洞     
正我是一个在美国底特律出生,现住在波士顿的中国孩子,但我还没有去过中国。我常想:中国是什么样子呢?面积有多大?比波士顿大多少?离美国有多远?比波士顿到底特律还要远吗?从我懂事起,就听爸爸妈妈讲他们在中国时的故事。他们还告诉我,美国的晚上正好是中国的白天,中国的晚上是美国的白天。我非常想到中国去。  相似文献   

14.
美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小学枪击案。再次引发了对枪械管理制度的争议美国发生小学枪击事件,一名男子持枪闯入康涅狄格州纽敦小学校园,枪杀二十多名儿童以及教职员工后,饮弹自尽。据悉,该名枪手父母离异,他本人存在人格缺陷并且接受过自闭症的治疗。这次枪击案系美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小学枪击案,大部分死者为儿童。这再次引发了美国国内对枪械管理制度的争议。中国某电视台居然破天荒用了半天时间讨论为何美国不禁枪、美国利益集团如何阻挠美国禁枪的问题。我们用逆向思维推想一下:假如奥巴马总统下定决心、排除万难,推行禁枪政策,美国将会发生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我叫黄楚材,湖南衡阳人。来美国前在广州中山大学当老师。我1995年1月来美国。由于签证的耽搁,我到美国已经比开学晚了一个月。来美国的第一个星期,我就去学校餐厅打工洗碗了。我每星期要上九个学分的课,打二十个小时的工。因为没有奖学金,第一个学期的学费,我是向同学借了三千多美元交上的。我和其他两个中国同学,一个湖南的,一个南京的,挤住在一间小屋子里,睡上下双人床,一百多美元的房租,我们每人出五十多块。第一个假期,我就到德州的中餐馆去打工。以后的每一个假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1月6日,我到清华大学东区看望了分别57年的小学同班同学陈书祥。1951年到1957年,我们在清华附小同学6年。毕业后,我考取了北京101中学,他被保送上了清华附中。1963年高中毕业后,他留校当教师,我则考上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由于各种原因,这么多年来我们彼此打听着对方的消息,却始终没有见过面。这次见面,我们都非常高兴,谈了许久。尽管出身不同,我们在小学时关系却很好。成  相似文献   

17.
正不寻常的高考七七级每位同学参加高考,几乎都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我也一样。1977年,打起背包,我与伙伴们来到了距家乡4公里的鹿寨县江口公社古董大队龙口村插队。不久,我被抽调到古董大队利民小学附设初中班当民办老师。小学附设初中班,是那个年代的特殊产物。当时办学的口号是:小学不出生产队(基本是自然村),初中不出大队(相当于现在的村民委),高中不出公社(相当于现在的乡镇)。由此,  相似文献   

18.
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让时光倒退到42年前,我又清晰地看到了我和柳真捷老师第一次见面的情景。1969年初春的一天,我怀揣着大队让我当民办老师的通知,敲开了我们这座非常小的山村小学的大门,走进了柳真捷老师的办公室。这所山村小学,全校只有两位老师,那一位民办老师还没有来,柳真捷是公办老师。  相似文献   

19.
关于美国教育的几个问题赵俊峰美国从小学到中学的学历总共为12或13年,这取决于当地的学校是否为5岁儿童提供幼儿园,或是从6岁开始上学,公立学校是免费的,家长无需直接支付学费和书本费,尽管大多数美国居民要付某种专用于支助当地学校的财产税,但完全不纳税的...  相似文献   

20.
我认识谢冰莹比较晚,是到了美国之后。一次,从谭彼岸教授口中得知,冰莹早在70年代即已移居美国,而且就住在旧金山。当时我刚到异国,一切从头开始,千头万绪,自顾不暇,一直没有机会拜访她。直到1990年春初,一次偶然的机会,与她不期而遇。那是一天早上,一位姓谢的画家,以访问学者的身份从大陆来到美国,邀我到华埠布律威街的美丽华酒家喝早茶。席间,他提出希望在旧金山举办个人画展,要求我帮助策划,并捧出一部新出版名为《画游武陵源》的画册让我看看。打开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