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平准书》和《汉书》的《文帝纪》、《吴王濞传》《食货志》中记载:吴王濞“故吴诸候也,以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后来,一些人认为“即山铸钱”是汉时所盛行的一种铸钱方式。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王宁 《收藏家》2009,(1):27-32
宋代洪州属江南西路,治所南昌地处江西鄱抚平原,赣江、抚河依城流过。王勃《滕王阁》赞誉:“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史记》卷106《吴王濞传》载:“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天下亡命者铸钱。”K太平寰宇记》也说:“南昌山,在县西三十五里……吴王濞钱之山,时有夜光,遥望如火,以为铜之精光。”  相似文献   

3.
金陵局本《史记·吴王濞列传》:“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益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王念孙《史记杂志》云:“‘益铸钱’当依《正义》作‘盗铸钱’,字之误也。《文选·吴都赋》、《芜城赋》注引此并作‘盗’,《汉书》亦作‘盗’。”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引正义札记》亦持此说。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据王、张  相似文献   

4.
《文物》1977,(1)
南通地区历来产盐。据文献记载,这一带产盐的历史可上溯到汉朝初年。(《史记·吴王濞传》叙述刘濞在吴国"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积蓄了分裂割据的力量。1971年南通县陈桥公社出土五代《唐东海姚徐夫人墓志》,叙述死者的丈夫静海都镇遏使姚某的家世时,有"司煮海积盐,醝峙山岳,专漕运,副上供"等语,并写明死者的葬地就在,"永兴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铸钱城邑分布存在一定规律。总体而言,诸侯国在选择铸钱城邑时都从地理环境、交通运输、资源控制以及自身防御等方面考虑。文章通过对先秦时期铸钱遗址的梳理,探究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铸钱地点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铸钱工艺史上十分重要的时期,遗留下了种类丰富的钱范,有平板竖式铜母范、平板竖式石子范、叠铸铜母范、叠铸泥子范等,通过对钱范的研究,可以确定这一时期的铸钱工艺既有平板竖式铸钱法,也有叠铸钱法,并在北朝晚期孕育出了新的铸钱工艺——翻砂铸钱法,而翻砂铸钱法在北朝的出现与当时较为宽松的铸钱政策有关。  相似文献   

7.
康熙初户部宝泉局试铸二钱八分重铜钱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代前期,铸钱制度非常复杂,变化很大,仅铸钱重量就多次变化。然而人们只知道清代铸造过一钱、一钱二分、一钱二分五厘、一钱四分等不同重量的铜钱,却很少知道清政府还试铸过其他重量的铜钱。本人在第一历史档案馆有幸看到清政府户部宝泉局于康熙七年曾试铸过二钱八分重铜钱的资料。这一记载为清代货币史资料中所仅见,为什么要进行试铸,试铸的结果怎样,下面就这些问题做一简要考察。清政府试铸二钱八分重铜钱是这样记载的:康熙七年,户部尚书车克奏,“奉旨,每文铸重壹钱四分,于去年拾贰月初七日进呈御览,……御旨,此钱薄小,钱磨太粗……宝泉…  相似文献   

8.
李坚 《钱币博览》2006,(3):26-26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铸钱和钱监最多的朝代,铜钱、铁钱兼用,贺州钱监是广西占地面积最大,保有最完整的铸钱遗址,也是有明确遗址并伴出钱币实物的极少数宋代大批铜铁钱监之一。为我们解决宋代的冶铁、铸铜技术,合金水平等诸多的问题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9.
在各类铸钱工艺中,铜范铸钱是一项有代表性的工艺,但长期以来,一直存有争议,未得到冶铸界主流学术圈的认同。我们通过模拟实验,验证铜范铸钱确实可行,并对有关工艺的发展作了探讨。1.引言铜范铸钱是一项重要的铸造工艺,它萌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西汉早期的半两钱时期,兴盛于西汉五铢钱时期。而自王莽之后,铸钱工艺转向以叠铸工艺为主,铜范铸钱工艺逐渐失去了其在小器物大批量生产领域中的重要地位。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尤其是冶铸界主流学术圈,对铜范能否铸钱一直存有疑问。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对古代铸钱工艺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另…  相似文献   

10.
四川是我国最早使用货币的地区之一,三星堆出土的数千枚海贝也证明了这点。本根据献资料,结合传世和出土钱币实物,特别是近年考古发现,综合整理出一个四川历代铸钱地址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1.
乾隆初滇省代京铸钱失败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乾隆初年滇省代京铸钱之具体情况的考察,认为滇省代京铸钱是清政府为扭转铸钱严重亏损而采取的一项铸币政策。但滇省代京铸钱较之京局直接鼓铸反而增加了铸钱成本。实行滇省代京铸钱后,清政府铸钱开始盈利,但这并非滇省代京铸钱所致,而是清政府对云南铜矿实行垄断经营、压低铜价,即钱局使用滇铜鼓铸的结果。实际上,在使用滇铜为原料的前提下,京局直接鼓铸较之滇省代京铸钱更能节省成本,这是清政府停止滇省代京铸钱的基本原因。同时也说明清政府于乾隆初年实行滇省代京铸钱存在着决策性失误。  相似文献   

12.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重新统一新疆后,在新疆先后设立了七个铸钱局,仅阿克苏地区就有三个铸钱局(乌什、阿克苏、库车)。现就阿克苏博物馆馆藏阿克苏,库车钱局代喀什噶尔局铸红钱的版式和相关问题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铸钱是中国古代持续时间最长、实践量最大的铸造活动,其中蕴含了许多重大的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铸钱工艺的发展,代表了秦汉之后二千多年中国传统铸造技术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尤其是冶铸界主流学术圈,对中国古代铸钱工艺技术成就缺乏认同。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对铸钱工艺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人们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存在分歧,即“石范能否铸钱”、“铜范能否铸钱”、“汉半两叠铸范”(原始叠铸)是否存在,以及陶范、石范与铜范之间的演变关系,叠铸工艺的演变等。中国钱币博物馆与鄂州市博物馆、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  相似文献   

14.
四铢半两始铸于汉帝前元五年。因法定钱重四铢。故称四铢半两。这种铸钱因顺应国势民情。从而成为汉初较稳定的货币,铸行达40年之久。当时已普遍采用石范及铜范铸钱,不同地方的铸钱往往带有各自的独特标记。  相似文献   

15.
南朝齐武帝永明五铢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齐王朝统治时期行用的钱币基本上都是前朝的旧钱。齐武帝永明八年(490年),曾遣刘峻前往四川的严道铜山,在西汉帝时期邓通铸钱的旧址处开山采矿,置炉炼铜,就地铸钱。刘峻所铸之钱为南齐建国以来首次铸行的五铢钱,也是南齐前后统治二十余年中唯一的一次铸钱。可能因为铸钱成本过高或是费用不足,开铸不久即停止,仅铸得成品五铢钱千余万枚。  相似文献   

16.
明光宗朱常洛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即位,改元泰昌。九月卒朱由校接位,是为熹宗。泰昌年间,并未铸钱,现在见到的泰吕通宝.是熹宗天启元年令两京及各处补铸的。泰昌元年十二月,南京监督铸钱主事荆之琦上奏曰:泰昌年号已广播天下,故而应铸泰昌钱。次年,上准奏,于天启元年(1621年)二月壬戍,颁泰昌钱式,补铸泰吕通宝一年。  相似文献   

17.
江苏扬州西汉刘毋智墓中出土有一件釉陶熏炉,其上墨书"苍颉"二字,是目前所见关于仓颉最早的器物资料。史载和考古资料证明,西汉时期已将仓颉奉若圣人或仙人加以崇拜;经过分析可知,这件熏炉是刘毋智用作仓颉崇拜的礼器。刘毋智作为吴王刘濞亲族,随刘濞迁到吴国,仓颉崇拜应是由刘毋智自合阳国随迁而来,但这件熏炉是南方地区的产品。从对仓颉的崇拜来看,刘毋智应是西汉吴国负责文书案牍工作的吏员。  相似文献   

18.
《中书备对》26铸钱监的年代不是《玉海》所说的元丰三年,而是熙宁十年。《宋会要辑稿》26铸钱监的年代为熙宁九年。元丰八年十二月废罢的14铸钱监是西京阜财、卫州黎阳、绛州垣曲、舒州同安、兴国军富民、衡州熙宁、鄂州宝泉、梧州元丰、岷州滔山、万州广济、虢州在城、商州洛南、同州和渭州钱监。  相似文献   

19.
汉代的铸钱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铸造铸钱金属范的阳文陶范,阳文陶范既反映出了铸造金属范时的铸型,又可看出所铸造的铸钱金属范的铸型.为揭示铸钱金属范的铸造工艺及变迁,本工作从铸造工艺角度对阳文陶范进行分析,通过对汉代阳文陶范出土概况的统计,了解了阳文陶范铸型的变迁.以西安相家巷和窝头寨铸钱遗址采集的阳文陶范为基础,对陶范的面层与背层进行了X射线荧光成分分析,在电子探针下对型腔面进行了形貌和成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阳文陶范分层制作的原因是为了将模上的钱币铭文和形状清晰地复印到陶范上,型腔面的检测不能表明是否使用了表面涂料.  相似文献   

20.
新疆区域辽阔,因天山的阻隔,形成天山南北两块自然区域。以托克逊为界,天山以南为南疆(清代俗称南路),天山以北为北疆(俗称北路)。清代新疆各铸钱局因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及铸钱所需铜料、炭薪短缺等原因,时常发生各局相互代铸的事情。这些代铸钱有的有代铸的印记,有的没有,从而给我们在识别上带来困难。笔经过长期研究,初步摸清了各局代铸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