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 7年 1 2月 ,在仁寿县东方红乡红兵村动土兴建仁寿县丝绸厂时 ,发现一铜钫和其它铜器 (已腐蚀难辨 )。除盖顶在挖掘时误作硬石而导致三小孔外 ,其余均完好。钫表已生绿色铜锈。该钫通高 3 5 .5 ,口边长9.3 ,底边长 1 1 ,最大腹径 1 9厘米 ,重 6 0 0 0克。直口 ,口上有盖 ,盖上四方有钮。肩部有铺首衔环一对 ,环径 5 .5厘米。弧腹 ,圈足高 3 5 .5厘米。两肩部饰饕餮纹 ,钫身均匀嵌饰“ ”纹。根据铜钫的形制和纹饰看 ,铜钫属战国时期文物。在仁寿发现战国时期重要铜器还属首次 ,经省文物专家鉴定为二级文物。仁寿出土战国双耳铜钫@钟建明…  相似文献   

2.
战国铜扁壶     
1983年,甘肃庆阳地区博物馆征集到一件铜扁壶。壶侈口,短颈,双肩各有一兽面铺首,扁圆形腹,长方形圈足,足底稍外撇。口沿下饰蟠螭纹,腹部由双线条组成"田"字形,双线内填蟠螭纹,"田"字格中填蟠虺纹。口径10、通高30厘米(图一、二、三)。从形制、纹饰分析,此壶应为战国遗物。  相似文献   

3.
国宝档案     
《文史月刊》2011,(11):81
战国龙耳虎足方壶,通高79.2厘米,口径18.6~22.7厘米。腹径35~36.2厘米,盖冠高9.3厘米。盖冠顶外径26.4~33.1厘米,重26.5公斤。壶上有冠,中空,四壁镂出蟠虺纹。壶冠下沿四边各有兽首边4个,使壶冠不易脱落,侈口,弧颈,颈侧有双龙环耳,垂腹,长方形圈足,圈足下有双虎承  相似文献   

4.
1978年12月,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在通县物资回收公司征集到一件残铜簋,残缺约五分之一,腹内铭文也部分残缺。以后在通县城关收购站协助下,找到了这件铜簋的一些残片,使全器得以复原。现此器已经北京市美术公司修复,藏于首都博物馆筹备处(图版陆:2;图一)。复原后的铜簋通高21、腹深13、口径22、腹径26厘米,缺盖。兽首形双耳,耳下附珥。圈足下附三足。口沿饰窃曲纹八组,腹饰瓦纹六周,圈足饰垂鳞纹,足上端饰兽首,足根作三瓣卷曲兽足形。腹内铭文五行  相似文献   

5.
太原电解铜厂和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相配合,从废铜中检选到一件錍。此器形制似壶,敞口,短颈,双环耳,鼓腹扁圆,平底,圈足。通高31.5、内深29、口径11.4、底径15.5厘米,腹径长26、短18厘米。腹饰绹索纹,底饰十字纹。颈部刻有篆书铭文一行六字:"土匀容四斗錍"(图一、二)。  相似文献   

6.
1989年5月3日,德兴铜矿附近的潭埠桥葡萄坞砖窑厂在取土时发现一些陶器和陶片。随即由文物保护通讯员将其送到市博物馆收藏。现将出土的完整器物介绍如下:印纹硬陶长流1件。通高24.5、底径10、腹径15.8、流长8.5厘米。器身作壶形状,口部为上翘的管状长流。壶顶为桃形开口,甚大。一侧饰三小泥目状突圆钉。壶顶高且直,肩甚广。扁球形圆腹鼓出。腹下部内收似高圈足,但实为平底贴地,外撇,边沿翘起。颈腹间按一宽带状把,已残缺。颈下部饰三道凸弦纹,腹部拍印密集交错双线菱形凸圆钉纹。印纹清晰,胎质坚硬,器壁较薄,呈灰黄色。器…  相似文献   

7.
仲爯父簋     
时代:西周晚期出土时间:1981年地点:河南省南阳市郊尺寸:通高24厘米,口径21.5厘米,底径23.1厘米,腹深13厘米,腹围85厘米,壁厚0.5厘米重量:7公斤 1981年2月,在南阳市北郊豫山之南的一个砖瓦厂出土一批申国铜器,仲 父簋就是这批铜器中的一件。簋上部为子母口,子母口上有盖,盖顶为圆形握手。圆腹外鼓,腹两侧铸有兽首状两耳,耳下有珥。底部有喇叭状留足,圈足下附有三个兽首纹小足,足端略有残缺。盖上部饰瓦纹,下部饰窃曲纹,瓦纹与窃曲纹之间界以兽首纹,握手内饰 龙纹。腹上部饰窃曲纹,下部…  相似文献   

8.
1971年4月,新蔡县李桥乡葛陵村农民在洪河北岸的耕地内发现一座砖室墓。主室与耳室皆为长方形,用长29、宽14、厚4。厘米的绳纹小砖砌筑。墓中出土14件铜器,简介于后。铜锺 2件。无盖。腹部凸出两周宽0.3厘米的带纹。在两条带纹之间附对称铺首衔环。通高33.9、腹径28.5厘米(图一)。铜鼎 2件。形制、大小完全相同。除  相似文献   

9.
1983年3月,寿县东津乡两农民在长沟东坡发现铜方壶两件。两器侧身横置,同向并列,口东底西,距地表深1米左右。两器均为方口,长颈,腹略圆,方座。颈上对称置两兽形衔环耳,其中一件残一耳。器颈、肩、腹、胫、座上均饰较细密的蟠螭纹等纹饰。两器尺寸相同,高至口64.5、口边长20.4、腹围104、腹深54.7、座边长24.3、兽耳长35厘米(图一、二)。此两件方壶与1955年蔡昭侯墓出土铜方壶的造型、纹饰相似,但作工粗糙,兽形耳上无兽面纹饰,环是挂在兽耳的前腿上。估  相似文献   

10.
“鎏金银盒”为雷峰塔地宫铁函内发现的一件珍贵文物。器物整体鎏金,胎壁轻薄,通高14厘米,直径17.8厘米,腹径20.7厘米,底径16.4厘米,厚仅0.1厘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我馆征集的文物中有6件带戳记的陶器,除1件出土于宜君县云梦乡园树村外,其余5件均出土于铜川市郊区城关地区。现简报如下: 灰陶罐敞口,平沿,长颈,平底,亚字带腹;肩、上腹各饰一匝宽凹弦纹,腹有“频字”戳记。通高18.2、口径10.2、底径9.3厘米(图一:1,拓片一:1)。灰陶甑敞口,卷平沿,沿下内收成弇,斜直腹,最大腹径在弇下,小平底,底有五个梅花形透气孔,孔径0.5厘米;弇下、上腹鼓出部饰一匝粗凹弦纹,内底边有“频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在朝阳区三间房收购站、永定门外有色金属供应站、东直门收购站、崇文区北京市水暖厂等单位工人的协助下,拣选得到一批战国时期燕国的青铜器,简介如下。 1.蟠螭纹鼎通高18.7、腹径17.5厘米。圆腹,满饰双排勾连蟠螭纹,中间为一周凸弦纹。附耳饰绹索纹。有盖,盖中心饰  相似文献   

13.
1980年9月,武进县博物馆从小河乡废品收购站征集到1件青铜盘。盘敞口,折沿,束颈,鼓腹,圈足。通高7.2、口径24.8、腹径24.6、足径18.3、圈足高2.3厘米。腹上部饰三道凸弦纹,下部饰两道凸弦纹,上下弦纹间布满勾连纹;圈足饰变体云雷纹。腹部有一对装饰性附耳。盘为两范合铸,器壁较薄,重1.55公斤(图一、二)。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二年六月,武陟县城北二公里龙睡村群众在村北岗地耕地时,犁出商代晚期铜爵一件。铜爵通高21、口径8.2、腹深10.5厘米(图一)。口沿对称立两个菌状柱。(一残),柱上饰以水涡纹。腹底圆鼓下为三棱形足,足尖外撇。腹部饰饕餮纹,腹  相似文献   

15.
1972年,在襄樊市境内收集两件重要的青铜器。一件为铜罍,出土于随州市,具体地点不明。此器胎壁厚实,器形瘦高。为小口,颈较长、宽肩、腹微鼓、下腹内收、圈足、圈足外侈。肩部有两个对称的兽形耳,并衔环。下腹近底部还有两个对称的龙首形耳。颈部饰两道细凸纹纹,肩部有六个圆饼饰,饼饰上刻圆圈纹和卷云纹。肩、腹之间有一道凹槽。腹和圈足均素面。口径18、腹径34.2、底径19、通高42.5厘米(图:1)。  相似文献   

16.
泰州市博物馆藏有1件六边形紫砂壶(图版捌:1)。壶通高13.9、口径6.2、腹径10.9、底径6.2厘米。壶六棱圆顶纽,六边形盖,纽座周围有稍高于盖面的六瓣柿蒂纹(图一),六边形短直颈微外侈,颈肩相接处有一周六  相似文献   

17.
王伟 《文物》1997,(10)
鼎 1件。敛口,口沿立双耳,鼓腹,腹壁外至近足部下垂,三柱形足。腹部饰兽面纹,间以圆涡纹,云雷纹衬底。通高26、口径20、腹深15厘米(图一)。簋 2件。1件侈口,厚圆唇,鼓腹微下垂,双兽首形耳,耳下有珥,圈足直缘外撇。腹部饰夔龙组成的饕饕纹,云雷纹衬底。圈足饰夔龙纹。通高14.6、口径18.5、底径14.3厘  相似文献   

18.
铜壶 1979年10月,长兴县李家巷出土铜壶一件,由长兴县博物馆收藏。铜壶重1.2公斤,通高20.5、身高18.3、口径6.6、腹径14、圈足径8.6厘米。直口无盖,长颈斜肩,鼓腹圈足;两耳作双角兽头衔环,环外径4.5、内径2.9厘米(图二)。颈下半部饰一圈环带纹,近肩处有二道凸弦纹,腹部饰两组相连的蛟龙纹(图一);圈足上有两道凹弦纹,弦纹间饰环带纹;衔环两面均饰重环纹。这件铜壶从形制、纹饰看,当属东周。铜剑之一 1971年长兴县知城收购站上  相似文献   

19.
清,乾隆。通高31.5厘米,口径9厘米,足径9厘米尊撇口,长颈,颈两侧凸饰双螭龙耳,丰肩,圆腹,束胫,圈足外撇。盖面隆起,上饰宝珠钮。通体以斗彩描金为饰。口沿饰如意云纹,肩部绘莲瓣纹,颈与胫部均  相似文献   

20.
1979年6月出土於绵阳市东方绝缘材料厂一隋朝墓中。 此壶通高32.5,口径13.3,底径10.2,腹径21.2厘米。直沿敞口呈盘状,斜直颈饰四凹弦纹,丰肩,肩有互为对称的四桥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