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什么角度观察历史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骑士制度存在于西欧中世纪社会,它可作为我们观察历史问题的一个基点和角度,从而发现或重视一些问题,并关注西欧中世纪社会现象中的军事特征,以及这种特征与我国古代历史现象的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2.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段历史的出现、发展、高潮直至衰落,都应该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紧密联系的。中世纪骑士的诞生和骑士制度的升华都对那时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骑士精神和道德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但它也积淀这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对现代欧洲的民族性格的塑造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因此中世纪的骑士和骑士精神是深厚的历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论骑士制度的繁荣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景全 《史学集刊》2003,1(2):95-99,89
骑士制度的繁荣时期出现在11世纪末至13世纪初,其主要原因是,骑士制度的经济基础——庄园经济的繁荣期、骑士阶层的力量象征——封建城堡的大量出现期以及骑士制度三原则的最终融合期均在该时间段内。13世纪中后期以降,西欧经济、政治、军事、社会及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变化使骑士制度从其繁荣期滑落下来。  相似文献   

4.
2000-2004年中国的世界中世纪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春高 《世界历史》2006,(3):128-137
21世纪中国的世界中世纪史研究,取得了许多的突破和进展。新世纪的研究呈现出的新气象、新面貌令人欣喜。走向日常:西欧社会史的新取向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史成为国内学界备受瞩目的研究领域,研究取向渐渐走向日常生活①。西欧中世纪是一个等级社会。教士在中古等级社会享有特殊的地位,圣职推荐权问题也不全是宗教事务本身,它也具有鲜明的世俗社会特征②。贵族与骑士处于中古社会的上层,骑士是大众关注的中心,也是不少研究者探讨的主题。倪世光关注的是中世纪骑士的日常生活,故其着力介绍骑士的武器装备、比武大赛、骑士的培养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5.
骑士制度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重要内容,它对中世纪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生活方式、思想文化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由于它的存在,西欧中世纪社会具有许多与之相关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张颖 《神州》2012,(17):197-197
骑士在中世纪的欧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世纪封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武装力量。而骑士制度是怎样产生的,本文主要分日耳曼的亲兵制和尚武传统、欧洲混乱的社会现实、基督教的洗礼、骑士装备的优越性四个方面来探求中世纪骑士制度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7.
刘秋香 《世界历史》2006,(4):124-128
西欧中世纪舞台上活跃着骑士的身影,这一阶层的产生、发展与盛衰贯穿了整个中世纪,他们在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科技及日常生活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外关于骑士群体及与之有关的制度、观念及文化的专著和论文有很多,而多年来进入国内学者研究范畴的只局限于骑士  相似文献   

8.
中世纪西欧骑士的典雅爱情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典雅爱情是反映中世纪骑士文化的一个重要主题 ,也是研究骑士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约翰·赫伊津哈写道 :“这个阶级 (骑士阶级 )的智识观念和道德观念都保存在Arsamandi(爱情艺术 )中。没有哪个时代的文明理想和爱情理想融合到这种程度。”① 国内对西欧骑士制度的研究 ,大都从军事制度的角度入手 ,本文作为社会生活史研究的一个侧面 ,拟通过剖析典雅爱情的含义、起因及其影响 ,集中阐述中世纪的这一文化现象。一、典雅爱情的内涵从表面上看 ,典雅爱情应该是非常容易界定的一个概念 ,它是指 1 1世纪末以后 ,在西欧中世纪兴起…  相似文献   

9.
中世纪骑士身份的发展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欧洲战场的骑兵、基督教会的战士和上流社会的绅士。随着骑士身份的转换,他们内蕴的骑士精神也必然经历着从孕育而生、成长蜕变到不断壮大的发展历程。但在历史环境的变迁下,曾对中世纪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骑士精神也在逐步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0.
中世纪骑士行为变化与爱情观念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倪世光 《世界历史》2005,2(2):84-92
11世纪末期以后,西欧的骑士在对待妇女,以及在勇敢、道德、礼仪等方面的行为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些变化与骑士的爱情观念密切相关。骑士爱情观念中蕴含着强有力的行为激励机制,而形成这种机制最直接的原因主要是骑士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所产生的意愿要求和贵族妇女的相关状况。  相似文献   

11.
倪世光 《世界历史》2006,1(3):101-107
骑士身份的辨认,仍是学术界探讨的问题。骑士与贵族是两个不同概念下的群体,应区别对待。较为精良的装备是骑士军人身份的突出表现,准入仪式在多方面标明了骑士的社会身份。骑士集团以世俗贵族为主体也包括一些其他社会成员,他们居于社会的强势地位,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曾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2.
即便对于西方的史学界来说,中世纪西欧的历史无疑也是一个晦涩艰深的研究领域。而语言、信息乃至文化传统的限制,更为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探讨设置了种种障碍,要撰写出一部学术专著乃至一篇象样的学术论文,非积多年之苦功而不可为。倪世光教授新近发表的《西欧中世纪骑士的生活》一著,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学者在西欧封建社会史中的刻苦求索,理应引起史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骑士比武于11世纪前后在西欧流行开来,其深层原因是权力下移加剧封建割据以及新的财产继承制度迫使青年骑士在比武场上谋求出路。因此,早期的骑士比武呈现出混乱、粗暴等封建林立时代的典型特征,骑士贵族则以公开的暴力作为确定和维持等级关系的基本交际纽带。在13世纪,以马上单挑的流行和比武规则的明晰化为契机,骑士比武开始变成一种"文明"的游戏。这一演变产生了两个影响深远的结果:一是骑士的私人暴力被纳入民族国家建构的轨道上来;二是骑士阶层由封建时代的私人武装变成了新兴民族国家的公共武装。骑士比武由此丧失了原有的活力,新兴的统一王权更将它变成了宣扬神授权力的盛装表演。盛极一时的骑士比武最终在17世纪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4.
史春风 《安徽史学》2010,(5):105-114
20世纪30年代,由10位教授发表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一文引发的关于中国文化走向问题的论战,直到今天,仍引起学界不断关注.本文拟对上世纪30年代至今对该问题的研究状况作一考察.20世纪30至70年代,对于该问题基本还谈不上系统研究,只是学者借机发表自己对中西文化问题的见解.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术界,尤其是大陆学界,对于这场论战,在一致认同其"政治"、"党化"背景的同时,已经有研究者开始关注这场论战发生的时代、社会背景,从"政治"以外的其他角度去考察这场论战.90年代至今,学者们的研究开始超越意识形态框架,而现代化视角的引入,使得这场论战的文化及现代化意义开始渐渐凸显.  相似文献   

15.
傅新球 《世界历史》2006,2(2):116-124
一随着20世纪50年代“新社会史”的兴起和60年代“家庭危机”的出现,家庭史研究在西方迅速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末,家庭史学已成为西方历史研究中的一门显学。家庭演变与西欧社会近代转型和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其引起史家的浓厚兴趣。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相似文献   

16.
骑士役保有制是西欧中世纪封建制度中最主要、最典型的封建土地保有制度。在该制度下,封君与封臣对同一块骑士领都有各自的土地权利,并且他们各自的权利都受到法律的保护。在几个世纪的发展中,骑士领的实际占有者骑士役封臣逐步获得了土地的继承权、转让权与大部分的自由处置权,对骑士领的土地权利逐渐向私有权靠近;同时,保有骑士领的阶层也在不断扩大,他们对土地私有化的需求与行动力在持续增强。在英格兰内战爆发初期,骑士役保有制终于被彻底废除,私人土地产权得以在英格兰初步确立。  相似文献   

17.
朱绵 《黑龙江史志》2014,(20):143-145
20世纪30年代施蛰存主要以新感觉派小说闻名于文坛,长期以来他的小说成为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而他作为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身体力行创作新诗、发表诗论、培养新诗人,为现代派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诗对当时及后来的诗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几十年来也有一些学者研究其新诗,然而对其研究的发展过程和现状却缺少综合的描述。本文力图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施蛰存新诗研究情况做综合全面的梳理和评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博物馆学学科的发展与中国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烙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20世纪30-40年代,博物馆学研究是以西方博物馆学为摹本,基本上没有超出西方博物馆学的思维模式;50-60年代的照搬苏联模式则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掌控性,在博物馆学构建中表现出很强的政治色彩;80-90年代是中国博物馆学逐渐产生自我研究意识的时段,就一些基本术语、命题等展开了探讨,博物馆学作为学科正式纳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先后进入博物馆学学术研究队伍,为开创博物馆学研究的新局面准备了最为重要的学术力量。  相似文献   

19.
徐玲 《东南文化》2014,(5):101-109
中国博物馆学学科的发展与中国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烙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20世纪30-40年代,博物馆学研究是以西方博物馆学为摹本,基本上没有超出西方博物馆学的思维模式;50-60年代的照搬苏联模式则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掌控性,在博物馆学构建中表现出很强的政治色彩;80-90年代是中国博物馆学逐渐产生自我研究意识的时段,就一些基本术语、命题等展开了探讨,博物馆学作为学科正式纳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先后进入博物馆学学术研究队伍,为开创博物馆学研究的新局面准备了最为重要的学术力量。  相似文献   

20.
抗战前北大史学系的课程变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尚小明 《近代史研究》2006,1(1):115-133
抗战前的20年,是北大史学系发展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时期。史学系的课程,由最初以中国史为主,逐步向世界史扩张,从而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体系。就课程变革所体现的精神而言,20世纪20年代主要受以鲁滨孙为代表的欧美“新史学派”的影响,将大学史学教育视为“常识”教育,强调史学基本知识,特别是基本社会科学知识的灌注;而在20世纪30年代,则受以傅斯年为代表的“史料学派”的影响,将大学史学教育视为学术教育,强调史料整理辨析的训练和史学研究工具的掌握。精神不同,故成效亦有较大差别。20世纪20年代史学系的课程变革,在学术界有不小的影响,但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收效甚微;而20世纪30年代史学系的课程变革,则造就出一大批史学家,从而对现代中国史学发展发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