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一位四星上将,基思-亚历山大的权力横跨三大领域:他是世界上最大的情报部门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局长、美国中央安全局(CSS)局长和美国网战司令部(USCYBERCoM)司令。他有自己的秘密军事力量,包括海军第10舰队、空军第24军,和陆军第2军亚历山大一直在为美国的网络战而努力。在过去8年里,他坚称美国对网络攻击缺乏有效抵抗,从而获得从世界各地搜集数据的权力。如今,他已经建立起一个“帝国”。亚历山大认为,网络武器对21世纪战争的重要性,就如同核武器在20世纪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隆国 《世界历史》2012,(3):113-126
20世纪中叶以来,由18世纪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进行经典性表述、延续了200年的"罗马帝国衰亡"模式受到了巨大挑战,以古代晚期研究为主力的"罗马世界转型"范式悄然兴起。本文在梳理这一学术转型,重点介绍这两种解释模式的同时,发现它们都起源于晚期罗马帝国,尤其是410年前后围绕西哥特人攻陷罗马而引发的大规模舆论冲突。由于各有庞大的史料作为支撑,昔日互不相容的两种交锋理论,在今天转化为观察晚期罗马史的两个互补竞争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马立诚先生在《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6期发表《对日关系新思维》,拜读之后我非常震惊。我认为,无论是研究历史还是研究现实,都不能脱离对事物发展因果关系的分析。而“新思维”之  相似文献   

4.
圣·奥古斯丁讲过一个故事:亚历山大大帝曾经问被他俘虏的一个海盗:“你凭什么敢横行海上?”海盗毫不示弱地反问:“你又凭什么在世上为所欲为?就因为我行事只凭一条小船.所以我被称为贼。而你,因为有一支庞大的舰队,所以你被尊为君主?”  相似文献   

5.
榎一雄  刘光煜 《陇右文博》2002,(1):40-44,47
十六世纪中叶,《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介绍到学术界后,东方学专家已经认真研究了所谓“大秦”的问题,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对此颇感兴趣。在过去许多世纪里,中国人一直认为大秦国是西方最大,最繁荣的国家。随着现代对西亚史地认识的不断更新.人们需要修正以前关于大秦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全球历史观”的困局与机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全球历史观”问题的讨论再次成为学术界的热点,全球史学的构建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0年在奥斯陆召开的第19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就把“全球史的前景:概念和方法论”作为大会三个主题的第一个主题,可见全球史的构建在当今国际学术界的重要地位。进入因特网,  相似文献   

7.
冯玮 《世界历史》2004,(2):122-124
20 0 1年 ,日本“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以下简称“编纂会”)编纂的《新历史教科书》和《新公民教科书》(扶桑社出版 ) ,因遭到日本国内外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批判和抵制而被“零选用”。然而 ,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远未就此结束。最近一段时期 ,“编纂会”又有了一些新的动向。  相似文献   

8.
2010年1月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与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联合举办的"抗日战争与沦陷区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档案》编辑部、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史学月刊》编辑部、安徽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等十多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学者围绕抗日战争与沦陷区问题研究中的民族主义话语、现代化理论、沦陷区民众生活实态、民众心理、研究方法、实证调查、影像资料、抗战社会史、社会文化史等主题展开讨论和交流。本组笔谈均选自此次会议。  相似文献   

9.
在《帝国的慰安妇》一书中,朴裕河打造出新的朝鲜"慰安妇"群像:她们既是被害者,又与日军士兵保持着"同志"关系,是"帝国"统治体系中具有"爱国志向"的对日"协力者"。此外,朴裕河挑战"慰安妇"历史叙事之中被视为不容置疑的公共记忆,全力解构朝鲜"慰安妇"="纯洁少女"的叙事框架,进而批判韩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思潮。朴裕河试图超越"帝国"和冷战的负面遗产,摸索东亚地区"历史和解"的可能性,但在这种貌似客观公正的背后,时时浮现出其与日本右翼思想的精神连带,从而在"慰安妇"问题上引发了更为激烈的论争,这既折射出其理论整合性的严重缺失,也削弱了东亚地区"历史和解"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西塞罗是古罗马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演说家和思想家,他在《论国家》、《论法律》、《论义务》等一系列著作中阐释了自己的国家观念,虽然在后世思想家看来,他的国家观不够系统,且很难称得上形成了一个体系,但是对于城邦政治生活的参与,使他更能直观地了解古罗马的政治生活的本质,从某种程度说,其政治理念更具有现实主义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章太炎的“学隐”思想及其渊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敖光旭 《近代史研究》2002,4(1):145-178
章太炎的“学隐”思想包括“逼”、“隐”、“反”三个密切相关而又各不相同的层面(因“隐”的一面更具整体意义,故本将它概括为“学隐说”或“学隐”思想)。历史化中心论和“严种族之别”的民族主义是其本质特征,对乾嘉考据学的形成及清代汉学家精神风貌的独到洞察和阐释,则构成了其核心内容。从渊源来看,它是江浙特有的人地缘和族类意识的直接产物,它基本真实地揭示了民族主义的高涨是乾嘉考据学得以形成的枢纽或关键这一内在联系。学们对乾嘉考据学成因的解说纷争已久,因不为学界见重而几至湮没的“学隐”思想,或许能最终弥缝各种说法,并得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张黎明 《黑龙江史志》2012,(3):45-46,63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中期古罗马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基督教反抗罗马帝国的传统,是受犹太民族被罗马帝国压迫的影响并在其一神教教义下得到深化。一世纪末二世纪初以后,由于社会成分构成以及神学思想的转变和教会组织的发展,基督教对罗马帝国渐渐由反抗到服从。在四世纪君士坦丁将基督教合法化后,基督教最终与罗马帝国合流并成为其的统治工具。  相似文献   

13.
最终审判     
《山茶》2009,(7):25-25
医学界有句格言:“仔细聆听病人的话语.他们会告诉你究竟病因为何。”但是如果病人已经死去千年呢?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位生活在罗马晚期的著名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对"罗马帝国"的态度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具有典范性的意义。在《上帝之城》等著作中,他对罗马的成就与地位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也拒绝了对帝国的任何神化,认为它始终只是一个尘世中的国家,始终具有善恶并存的两面性。奥古斯丁的罗马观植根于其历史神学中的"尘世"(Saeculum)观念,与其国家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2006年10月28-30日,由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中央民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民族主义与世界民族问题”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16.
公元476年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的退位往往被看成罗马帝国衰亡的标志性事件,研究者们对这一事件有各种不同的理解。5世纪后期和6世纪前期的史料表明,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将476年事件看成罗马帝国衰亡的标志性事件。对当时的罗马人来说,一个完全独立于东部朝廷的"西部帝国"并不存在。476年以后,奥多阿克和狄奥德里克等帝国西部的统治者们也仍然以罗马帝国的名义进行统治。但是,到6世纪前期,罗马帝国东部开始逐渐形成了一种"476年罗马帝国西部政权灭亡"的观念,这一观念的起源与当时罗马帝国西部和东部之间复杂的政治局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西方学者通常把近代民族主义理论区分为公民民族主义和族裔民族主义,并把法国民族主义作为前者的典型。事实上,这种对近代法国民族主义理论的界定只适用于近代前期(1789—1870年),而在近代后期(1870—1914年),法国则经历了一个从公民民族主义向族裔民族主义过渡的理论蜕变过程。在这一蜕变过程中,“我”族裔与“非我”族裔的对立逐渐成为近代法国内政、外交的主题之一,最终导致法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18.
一卢卡斯 (ColinLucas)教授曾任美国芝加哥大学人文科学院院长。 90年代中期被聘为牛津大学贝里奥学院院长。贝里奥学院是牛津最古老的学院之一。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曾在该学院学习。撰写了不朽名作《罗马帝国衰亡史》的爱德华·吉本也曾就读于贝里奥学院。五年前 ,卢卡斯教授被推选为备受尊重的牛津大学常务副校长。牛津大学正校长是一名誉性职务 ,现由英国自由民主党创始人金肯斯爵士担任。李岚清副总理 1 996年访问英国期间 ,曾到贝里奥学院访问 ,受到卢卡斯院长的热情接待。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 ,卢卡斯教授应邀赴会 ,并做了重要…  相似文献   

19.
2005年,是中国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为对这一旷世盛举表示纪念,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历史学会和北京大学亚太研究院共同发起主办的“世界明与郑和远航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7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大学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20.
徐洛 《世界历史》2005,(3):93-106
已故吴于廑先生在1978年首次提出重新思考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和世界通史编纂,主张摒弃以“剑桥三史”和前苏联多卷本《世界通史》为代表的欧洲中心主义,而用以世界为一全局的宏观视野来认识历史,并在此基础上编写新的世界通史①。从那时至今,四分之一世纪过去了,其间吴先生关于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