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磨制石斧石锛的研究,国内外均取得了丰硕成果。民族调查表明磨制石斧石锛不仅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用具,而且还被当做炫耀、祭祀和彩礼用具;微痕研究结果显示石斧石锛不仅用于伐木而且被用于屠宰、揉皮;形态分析结果显示部分石斧石锛破损后被改制成小型石斧石锛或石锄等继续使用;实验考古揭示石斧的功效是铁斧的四分之一,石斧石锛使用寿命短的只有一年半而长的达到十七年。显微镜观察法和实验对比法是研究石斧石锛功能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肖宇  钱耀鹏 《南方文物》2015,(2):113-120
石锛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磨制石器,分布广泛,形态多样,特征显著。关于中国史前石锛的研究,已积累了一批研究成果,并初步构建起一套学术话语体系,但也存在某些尚待审视的研究缺陷。文章全面回顾中国史前石锛的认知历程,结合学术背景分析石锛研究的阶段性特征,从形态研究、概念运用和功能分析三方面对已有的认知结果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对史前石锛研究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四部四项分类表A—考古发掘品;E—民族学材料;S—民间流传的各种材料;D—寄陈品.1.石类1.1 生产工具1.1.0 尖状器、刮削器1.1.2 细石器1.1.3 斧、锛1.1.4 犁、锄、镰  相似文献   

4.
大寺遗址屈家岭和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石器岩性以沉积岩为主,多选择砂岩类,如细砂岩、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等,其他变质岩和火成岩的岩性较少选用。石器类型方面以砍伐工具为主,如磨制石斧和石锛等,其他类型的石器较少。这说明大寺遗址新石器时代的人们的生产活动以砍伐为主,其他农耕、渔猎活动较少。无论是石斧、石锛,它们的可测柄部与刃部弧长、弦长之比多在1:2或略微大于1:2,磨制石斧、石锛的刃角以在50°~79°为多,其他角度的不多。  相似文献   

5.
《文物》1992,(12)
.‘4 OU.皿.二,自,﹄‘.压....……,‘几‘,‘,‘,口论述、研究9 15 19 2735“68,,叨九J,口,臼介JO臼扮JJ,略论中国文明的起源严文明1:4。中国北方地带的蛇纹器研究李水城J:50闽粤港台地区石镇横剖面的初步考察傅宪国I:58西汉诸侯王墓车马殉葬制度探讨高崇文2:37从出土文物看汉  相似文献   

6.
昙石山文化是我国东南沿海著名的新石器晚期文化代表,昙石山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陶器、石器、骨器、贝器等物质文化。石锛是石器中的重要品种,也是昙石山人日常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实用工具。昙石山文化的石锛形制多样,作为一种复合工具,也会有着不同的装柄方式及用途。本文以昙石山文化相关资料入手,力图对昙石山文化石锛及其装柄模式等进行梳理与还原。  相似文献   

7.
石器是史前社会的主要生产工具,与其相关的石器工业也是史前社会的主要经济部门之一,并在史前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区域环境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区别,石器工业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中扮演的角色也不相同。陶寺遗址的石器工业以大崮堆山的变质砂岩石料为主,产品以石镞的数量最多,其次为斧、锛、凿、铲、刀等日常工具。矛形坯成器可能是石镞,是一种有力武器。陶寺遗址的石器工业产量较高,产品可能输出到其他遗址,精英阶层对石器工业的控制和管理可能更多地表现在对石料资源和产品分配上。因此,陶寺遗址的石器工业可能同时助力其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军事实力。这种以石料资源为基础,以石镞生产为主,兼有日常石器生产的石器工业模式也成为陶寺石器工业区别于其他文化石器工业的独特模式。  相似文献   

8.
近查《农业考古》82年2期,得读《试论石斧石锛的安柄与使用》一文,该文断定石斧和石锛始终没有作为农业生产上的主要农具出现,说应将其划为原始社会的制作加工工具。此说有误。按石斧石锛的装柄方式确适于砍伐,而非挖掘,但这否定不了其属原始社会的重要农具。何则?今人视掘地为农业之首步工作,然原始农业却以砍烧树木称重,如此才有土地、肥分、壤土,否则生产无法进行。我国独龙族的主要农具就是刀,斧、砍伐树木是其刀耕火种农业中最艰巨、最重要的环节(《独龙族的刀耕火种农业》,《农业考古》81年2期)。珞巴族的火耕农具亦以斧子和砍刀为主,前者主要功用是砍伐树木(《珞巴族农业生产概况》,《农业考古》82年2期)。  相似文献   

9.
长江下游是我国远古部族聚居的重要地区,分布着丰富的新石器I时代遗址。在该地区的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栽培稻的遗存,这里应是我国稻作的一个重要起源中心。稻作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主要形式,原始农业发展的实质是原始稻作的发展。随着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进展,为我们研究原始稻作发展序列创造了条件。 一、长江下游原始稻作农具的演变 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中使用的生产工具,一般是利用石、木、骨(蚌、角、牙)等材料制成的。石质农具有砍伐用的石斧、石锛、翻耕用的石锄、石铲、收割用的石刀、石镰、谷物加工用的石磨盘、石磨榨、石杵等。骨质农具有骨耜、蚌铲、蚌镰、角锄等。木质农具有木铲,木耒等。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以上各种农具都有发现,但在骨、木、石三种农具的构成和发展上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点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10.
陈亮 《中国钱币》2000,(2):37-37
1974年3月,抚风县博物馆从绛帐农副公司收购站拣选到十六件形制相同、大小一致的西周青铜锛。锛正面成长方形,侧面成三角形,銎成长方形,锛正面均有三角形穿孔(如图示)。锛身长为147、刃部宽37、銎部宽39毫米,重量均在220克左右。据考证和实际了解,这十六件青铜锛均未有施用痕迹,系同一窖藏所出。这种一次性埋藏数量较多、且未见施用的青铜锛还是极少见的。我们认为这十六件青铜锛可能是当时人们储藏的财物,它具有货币的职能。 锛属斧类,我们一般把一面斜刃的斧称锛。《辞海》释锛为“削平木料的平头斧”,事实上…  相似文献   

11.
一 序言 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历史上曾是诸种文化交流的地带。以目前资料而言,云、贵、川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在自身文化的基础上,至少受到四种文化的强烈渗透,这就是由北向南延伸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由南向北挺进的越文化,以及川东鄂西固有的大溪文化。有段石器便是受东南沿海地区百越文化影响的一个突出表现。 有段石器在学术界的称呼颇不一致,有的学者称为有段石锛,有的学者称为有段石斧,也有的学者称为有段石器,甚至有的学者称为石戊。笔者主张以有段石器统一称呼,包括有段石锛、有段石斧、有肩有段石锛和有肩有段石斧四种类型。下面,我们就依据这四种类型,对西南地区的有段石器进行初步的整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百越是我国古代南方许多不同民族的泛称,它们之间渊源关系极为复杂,因此,在考证百越文化特征共性的同时,必须十分注意其文化差异性。目前,史学界普遍认为,百越民族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如几何印纹陶文化,有肩石斧,有段石锛,干栏式建筑,文身断发,悬棺葬等,;似乎成为接近定  相似文献   

13.
2000年9月,江西省樟树市博物馆接到山前乡原副乡长晏运文的报告后,在山前乡吴城水库旁发现庵山里遗址,并采集了一批石器和陶器标本。一、遗址概况庵山里遗址位于樟树市山前乡吴城水库西北面,古萧江岸边,距吴城遗址约2公里。遗址北高南低,面积约12000平方米,东南面毗邻吴城水库,西北面为丘陵山地(图一)。二、遗物主要为石器和陶器。1.石器,均为磨制,有石斧、石锛、石镞、石铲等。石斧,1件,庵采:01,体浑圆,平面梯形,侧斜直,刃部残。残长9、宽7.2-8.5、厚3.8-4.6厘米(图二,1)。石锛,1…  相似文献   

14.
山门脚遗址位于湖南省南部、南岭山脉萌渚岭九山北麓,隶属永州市宁远县冷水镇东城乡隔江村,西北距宁远县城约20公里(图一),潇水支流冷水河从遗址东边流过,遗址座落在冷水河西岸的二级台地上。遗址于198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当时采集到绳纹、方格纹陶片和石锛、石斧、陶纺纶等遗物  相似文献   

15.
1982年3月,广东廉江县新华公社为筹建红砖厂,在新华圩南面靠近海边的大环岭打一1×1米的探方取土样,在离地面约1.2米深处挖出青铜铲一、青铜剑一,再下挖15厘米左右,又出土石锛一、砺石一。石器均经打磨,切口整齐平滑。石锛作梯形,一头成斜面,长11、宽5厘米(图一:左)。砺石作扁柱状,中部略窄,长11、宽5.5、厚2.5厘米,使用痕迹明显(图一:右)。  相似文献   

16.
郭家院遗址属于屈家岭文化时期,时代大致在5500B.C~4200B.C之间。郭家院遗址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古人们在选择石器时偏好沉积岩中的砂岩、细砂岩和粉砂岩等,其它火成岩和变质岩的岩性很少选择。石器类型方面以砍伐工具为主,如磨制石斧和石锛等,其它类型的石器较少。这说明郭家院遗址新石器时代的人们的生产活动以砍伐为主,其它农耕、渔猎活动较少。屈家岭文化时期的磨制双面刃石斧的柄部和刃部弦长的比例大于1:2的为多,可测刃角集中在60°~79°之间。磨制石锛的柄部和刃部弧长的比例大于1:2,可测刃角集中在50°~69°之间。  相似文献   

17.
西安半坡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期的一座典型遗址,距今大约有六千年以上的历史。据考古学家估计,有三四百半坡人在这里世代相居达四百多年之久。半坡原始社会氏族村落遗址的发现。是我国考古学界一个巨大的成就,它第一次向我们展示了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情景。半坡遗址出土大量的陶器,完整的或能够复原的近一千件,破碎的陶片约有50万片以上,村落的东边,还发现窑室狭小的陶窑6座,每窑只能烧制大型陶器1~2件,小陶器也不过4~5件。陶器的发明创造和进入原始先民经济生活的行列,被称为“石器时代的革命”。农业生产是半坡氏族食物的主要来源,除了用石铲、石锛、石斧、石刀等生产工具外,还使用陶刀收割谷物,用陶轮捻线,用陶锉鞣制皮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临沧市的那蚌遗址,位于澜沧江的一级台地上,分布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石器与陶片。石器有打制的石斧、刮削器、石锛、石凿、石刀、石铲和石锤等。陶器纹饰以细绳纹、粗绳纹、刻划纹和戳印纹为主。那蚌遗址的发掘,对了解澜沧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遗址位于连云港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云乡西诸朝村南,北云台山之间的冲积平原上,海拔6-7米。经过1998年、1999年和2000年3次大规模发掘,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一处中国第一座内外域结构的史前城址。出土石斧、石锛、石刀和陶鼎、钵、盆、盘、杯、纺轮以及动  相似文献   

20.
公元前3千纪晚期,泰国他钦河流域至马来半岛出现了以空三足斝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班考遗址最为典型。该遗址的墓葬根据随葬陶器分为甲、乙两类,代表着不同性质的考古学遗存。从陶器组合关系和器物特征来看,甲类墓葬与岭南地区石峡文化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此时黄河与长江流域的粟作和稻作农业伴随着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生活方式和技术体系进入东南亚地区,在此背景下,班考遗址复杂的陶器风格、随葬幼猪、石锛的大量出现以及泰国和大陆东南亚动、植物考古研究等多重证据似乎表明,具有农业特征的新石器文化也进入这一地区。所以班考遗址为探讨泰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多样性,大陆东南亚与中国的交流与互动等问题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