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妤姝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237(1):45-59+132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中英两国在历史上的第一次正式官方接触,使团成员们在华期间绘制了大量的中国图像,这些作品是成员观察中国时的直接视觉描绘,也从英国的视角记录了18世纪末中国的社会风俗和中英之间的重要政治交往事件,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本文整理并爬梳了使团绘制的中国图像在英美的主要收藏现状以及这些图像对欧洲"中国形象"形成所产生的后续影响。  相似文献   

2.
从17世纪末开始,俄国实施欧化改革,实行重商,鼓励航海,国势渐盛。而古老的中华帝国仍然重农抑商,禁止航海,国势趋衰。到18、19世纪之交,俄国不但开始称霸欧洲,且开始关注远东。嘉庆十年,俄国为了扩大对华贸易、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特派遣庞大的戈洛夫金使团访华。然而,由于中俄文化背景有异、双方互知甚少,从一开始中俄双方就在诸如礼仪等问题上发生冲突,最终导致俄国使团访华半途而废。不过,事后中俄双方基于国际国内的局势,相互克制,没有扩大事态,努力维持了外交和局。通过这次外交事件,俄国基本形成了整个19世纪的对华政策,并逐渐获得对华外交优势,而清朝则慢慢丧失了对俄外交的优势,为19世纪中叶丧权失地的外交悲剧埋下了伏笔。在这次外交事件中,俄国失败的只是一个使团,而中国失败的则是整个外交。  相似文献   

3.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18世纪中英关系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也是中英通使的开端。对这一历史事件,人们已做过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不少成绩。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深入考察。比如,这次使团来华究竟是否提出过传教要求?它是怎样接受和完成东印度公司交给的关于传教士方面的任务的?在这次使华过程中传教士所起的作用如何等等,就是如此。概括起来说,也就是英使访华与传教士和传教问题的关系。本文拟就此问题做一粗略探讨,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4.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特使团访华,随员中有位叫威廉·亚利山大的画家助手,根据一路见闻,画了一组图并于1814年正式出版,叫《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该图鉴共50幅画,48幅为人物画。人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英最重要的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与英国皇家学会的科技交往具有代表性。1959年,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西里尔·欣谢尔伍德访华。1962年,英国皇家学会副会长乔治·布朗率团访华,与中国科学院初步建立起互访和进修的交流渠道,后因"文化大革命"爆发而停滞。1972年,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艾伦·霍奇金受邀率团访华,两机构科技交往的大门再次打开。考察中国科学院与英国皇家学会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科技交往的过程,体现出外交部门以及两机构的管理者为开展中英科技交往所做的不懈努力,也反映出政治和外交因素在其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1793年英国政府派遣马嘎尔尼使团访华,意图以正常的外交手段改善中英贸易。但是腐朽、没落,孤芳自赏的清王朝却拒绝了这次平等的、机遇难得的外交往来。中英两国自后沿着自己的轨迹,走上了各自客观历史设计好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18世纪末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中英关系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英国国家图书馆保存有随团制图员亚历山大绘制的一份完整的访华见闻图。由于绘图者视角的特殊性,这批绘画成为研究当时中国社会不可多得的形象史料。画家描绘了各个阶层、各种职业的人物肖像,也描绘了交通工具、建筑、军事、运河等场景。从社会学角度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生活状况,以及中英在军力、船舰、生产方式、宗教风俗等多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日本对东三省的侵逼是清廷决定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的重要外因。五大臣出洋考察政策出台后,日本先是极力打消中国使团为维护东北主权游说列强之意图,而后随着"日比谷烧打事件"及"吴樾投弹案"的发生,采取各种措施成功促使载泽使团放弃"先欧后日"计划而先行访日。载泽使团抵日后,日本按照帝室贵宾规格予以接待,并主动为其安排"君权宪法"讲座,促使中国仿行日本宪政。日本"殷勤"接待的背后,隐藏了其"拉中制俄"的对外战略与推行大陆政策、创造对华扩张契机的国家利益诉求。日本应对载泽使团的对策体现了外交仪式、国家地位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1816年英使觐见嘉庆纪事》作者乔治·托马斯·斯当东(George Thomas Staunton,1781—1859)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汉学家,被誉为英国汉学研究的创始人,是英国著名外交家乔治·伦纳德·斯当东(George Leonard Staunton,1737—1801)准男爵(Baronet)之子。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英国政府派出以马戛尔尼(George Lord Macartney)为特使的使团访华,伦纳德·斯当东任使团副使。时年十一岁的托马斯.斯当东作为马戛尔尼的见习侍童随团来华。在来华途中,他随同两位中国籍传教士学习汉语。1793年9月14日(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十日),斯当东随同马戛尔尼及其父老斯当东一道觐见乾隆帝。由于小斯当东是英国使团中唯一会讲汉语的英国人,又是一个儿童,因此,深受乾隆帝的喜爱。1800年,斯当东被英国东印度公司驻广州商馆聘为书记员,再次来到中国。1815年,他被选为印度公司驻广州商馆的管理机构———特选委员会(Selected Committee)主席,全面负责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事宜。1816年,英国政府任命阿美士德为正使访华,斯当东被任命为副使...  相似文献   

10.
清代北京的朝鲜使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 ,朝鲜与中国是地理位置最接近、关系最密切的邻邦。清代 ,朝鲜派往中国的官方使团络绎不绝。清入关前 ,朝鲜定期派遣冬至、正朝、圣节、岁币 (亦称年贡 )等四行 ,清顺治二年 (1 645) ,此四行并为冬至使。此外 ,还有谢恩、奏请、辩诬、陈奏、进贺、问安、进香、告讣等多种名目。① 派遣使团 ,是朝鲜人员往来清朝的唯一渠道 ,主要使臣是正使、副使和书状官 ,称为“三使”。绝大部分随员都是公务人员 ,但也有少数具有一定身份的知识人由于与三使有特殊关系参加使团 ,以私人参观访问为目的 ,并不担负官方任务 ,比较出名的有 1 71 2年访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