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战国策派是抗日战争时期出现在大后方的一个文化团体,它以编辑《战国策》半月刊和在重庆《大公报》上出《战国》副刊而得名。《战国策》与《战国》均是包括哲学、政治、历史、伦理道德、文学等在内的综合性理论刊物,故战国策派诸人言论所及,涉及到社会科学和文学的各个领域。长期以来,战国策派的思想倾向和政治主  相似文献   

2.
马洪良 《史学月刊》2007,(3):121-125
《史记》所载战国历史曾取材于《战国策》,学者对此多无异义。赵生群先生则认为今本《史记》与《战国策》所载多有差异,如人名不同者即有20条之多,意在否定《史记》对战国历史的记载曾取材于《战国策》。然今考之,这20条中,包含有28对"不同"的人名,其中14对本是同一人,其余的14对人名虽异但也各有原因。可见,《史记》取材于《战国策》之说不能轻易否定。  相似文献   

3.
林燕喜 《黑龙江史志》2013,(17):123-124
林同济是战国策派的主将之一,其思想是战国策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战国时代的重演》一文一石激起千层浪,遭到强烈的批判。与此同时,也揭开了抗战时期战国策派表演的序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该文为基础解读战国策派的名称及其遭到的批判。  相似文献   

4.
春秋和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两个相接续的历史时代。其所以叫“春秋”和“战国”,是由两部古代历史书籍——春秋、战国策——所记载的历史事实和特点而得名的。把孔子所作的春秋所包括的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叫春秋时代,刘向所纂辑的战国策所包括二百四十五年的历史内容,叫战国时代。春秋这部书记事是以东周时的鲁国为主兼涉及到各国的政治事件,是从鲁(?)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起,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战国策是汉朝(?)集起来的,是七国时游士和各国统治者所作策划,分国记事没有年代,刘向在战国策序里提到:“共事继春秋之后,訖楚汉之起二  相似文献   

5.
江沛 《安徽史学》2013,(1):39-47
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拯救民族危机与向现代转型是发展的两条主线,由此形成了既要反对西方侵略、维护民族尊严,就要倡导中国文化独立性,反对西方文化传入;既要开放中国,学习西方以融入世界,就必须反对民族主义思潮,批判传统文化的相互矛盾的双线走向。在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战国策派"主要人物与追求自由主义信仰的众多知识界人士一样,在思想理念上发生了迎合民族主义思潮的转变,倡导"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呼吁个人自由暂时让位于民族自由,为时势所迫主张集权政治,并将民主政治与民主主义硬性割裂。救亡与启蒙的两难,观念与现实的冲突,自由主义内核与民族主义外衣的交织,在战国策学人论述中表现十分突出,也是那个动荡时代知识群体中思潮繁杂现象的典型反映。  相似文献   

6.
<正>战国疆域不仅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还属于战国史的研究范畴。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攻伐频繁,疆域变迁剧烈,研究战国疆域变化有助于明晰各国在空间上的活动范围与动态过程,直观地了解各国盛衰、势力消长,甚至统一王朝形成的地理进程。因此,战国疆域研究对探讨历史疆域变迁、战国史有着重要意义。战国疆域的研究肇始于清代考据学兴盛之际,首先表现在对《战国策》地名的考证上,再到战国编年史的刊刻、战国疆域图的绘制,战国疆域的研究在地名、纪年、地图等方面开始扩展。民国时期,战国疆域研究继续在沿革地理基础上深入。20  相似文献   

7.
《文献》2021,(3)
关于《燕丹子》的成书年代问题,有"战国说""秦汉说""东汉说""唐以前说"等观点。《燕丹子》之"《汉志》无载"及与《史记》孰先孰后这两大问题,是探讨成书年代的关键。本文在对与此相关的诸多问题作辨析和分析后,认为成书于汉初。探讨《燕丹子》的成书年代,还应包括记载荆轲刺秦事的五国史文,它们构成了秦亡之后文人论议和民间口传的历史基础,也作为刘向编校《战国策》和太史公编纂《史记》的战国材料。燕太子宾客在战国末期和秦初撰作《燕丹子》的可能性,极其渺茫。  相似文献   

8.
正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如果要选出影响并铸就中国风格、中国精神、中国气质的文化奠基期,毫无疑问这个时代非"战国"莫属,尤其是在今天"何以中国"的话题讨论下更彰显重要的意义。战国之所以令人念兹在兹,影响一代代后来者,除却一种铭心刻骨的血缘底色和文化情愫,  相似文献   

9.
正北京是辽、金、元、明、清的故都,有八百多年建都历史。丰台区的战国蓟城遗址证明建城历史已逾三千三百多年。北京在世界历史城市中,在北纬四十度上、下各国大城市中独具长寿都城之美誉。北京地区有大量文物古迹遗存,特别是钱币文化富有历史地理特色。各朝都有钱币实物存世。"元"  相似文献   

10.
杨福泉 《文献》2007,(1):22
<战国策·赵策四>"触詟说赵太后"章,亦见于<史记·赵世家>和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裘锡圭先生曾据帛书考释过其中四则文字[1].今援其例,续考二则如下:  相似文献   

11.
洛阳发现战国晚期的成君鼎,作器者"成君"与《战国策》、《史记》所载周报王时的"成君"当是一人。鼎铭筮数《剥》卦是商周互体卦的珍贵资料.也是我国古代"制器尚像"习俗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战国之初,晋国分为三,这三国成为这一时期政治军事斗争的积极参与者。关于韩、赵、魏三国在战国时期的活动,历来主要依靠《史记》和《战国策》中的记载去了解。而《史记》的战国部分矛盾之处较多,《世家》、《六国年表》和《列传》之间的不相吻合处,前人曾有过不少质疑。《史记》和《战国策》之间,亦有不相吻合处。这些疑点是研究战国史久欲解决的问题。自  相似文献   

13.
平山墓葬群与中山国的文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物》1979,(1)
中山在战国时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诸侯国。汉成帝时刘向受命校书,经他编成的《战国策》依国别序列,除秦、齐、楚、赵、魏、韩、燕七雄之外,还有东西周、宋、卫和中山,所谓"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公元前323年,中山同燕、韩、赵、魏五国相王,在战国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但由于史缺有间,后人关于中山的历史文化所知甚少。中山不同于中原诸侯,它不属于华夏,而是北方少数民族白狄的国家,春秋时原称鲜虞。白狄春秋前期在晋国以西,今陕北一带,据(《潜夫论》说是姮姓。鲜虞是姬姓,见于《世本》,所以杜预说鲜虞系白狄别种。春秋时今河北中部有三个白狄别种的小国,鲜虞在正定,肥在藁城,鼓在晋县。  相似文献   

14.
释五渚     
<正> 五渚为战国时楚国地名,见于《战国策·燕策》。秦召燕王,苏代约燕王曰:  相似文献   

15.
杨夏月 《沧桑》2013,(2):184-187
战国是一个特殊时期,它是中国历史从大分走向大合的阶段,各诸侯国都在新与旧的交替中经历着战争的惨烈与变法的阵痛。在这一历史节点上出现了一批特殊人物——战国策士,张仪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史记》和《战国策》中有大量关于张仪的文字记载,张仪的事迹在二书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明显的不同。从文本出发归纳张仪形象的共性与差异,可以进一步探究司马迁在《史记》创作中的内在动因与深刻用意。  相似文献   

16.
<正> 长城是中华民族共同修筑、现存最宏伟、内涵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世界古代军事工程史上的奇迹。它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人类历史上修筑时间延续最长的军事建筑工程,是反映和记录中华民族风雨沧桑、发展变迁的历史丰碑,是中华民族伟大力量的象征、文化艺术的宝藏和游览胜地。河北历史悠久,境内有战国以来历代王朝修筑的长城15条  相似文献   

17.
1973年12月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了一部类似《战国策》的帛书,未标书名,共分二十七章,有一万一千多字。其中有百分之六十左右不见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为我们研究战国中期合纵连横的战争提供了重要资料,这是值得重视的。因为这种合纵连横战争,都是一定阶级为推行一定的政治路线而采取的军事行动。本文先就史料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关于战国中期合纵连横战争和政治路线斗争,将别为一文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8.
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但纵观上下五千年,大概没有哪一个时期能像春秋战国时代一样,军事上群雄逐鹿、思想上百家争鸣、甚至秦一统天下以后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在很多方面都能从这个时期找到相应的发展线索。故刘勃在这本历史文化随笔集《战国歧途》中提出——战国之后,中国历史重复了几千年。本书从三家分晋讲起,历述战国七雄:魏惠王的野  相似文献   

19.
<正>2023年4月21—22日,由重庆师范大学主办,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承办的“战国秦汉变局中的制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西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十余家科研单位和高校的学者参与研讨。与会专家围绕战国秦汉时期政治制度、运行机制、国家边疆治理、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重大理论前沿问题进行交流,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现简述如下。一、政治制度、运行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20.
古往今来,凡言及战国中期历史大事的,无不断定齐魏之间,既发生过桂陵之战,又有过马陵之战,其源盖出于《战国策》和《史记》。《史记》的记载,虽大都转录《战国策》,但其《孙子吴起列传》(以下简称《列传》)对两次大战,尤其是对马陵一役,有着《战国策》所无、《史记》独有的“减灶退兵”、“斫木书白”等撩人视听的描写,致使马陵之战比桂陵之战留给后世的印象更为强烈。然而,钩沉史料,静言思之,印象最强烈的却最易引人寻思,描写最撩人的往往使人费解。因不揣简陋,斗胆披陈对马陵之战存在与否的管见,以就教于方家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