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内外史学家普遍认为,《太阳城》具有较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而这些东西又是消极落后的,因此得出康帕内拉的世界观稍逊于同时代的其他空想者的结论。那末,康帕内拉的宗教哲学思想究竟如何?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才能实事求是地估价《太阳城》在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从表面上看,《太阳城》似乎充满着宗教色彩,但实质上神学只不过是一件外衣,它与基督教的宗教神学是两码事。 就宗教哲学思想来说,康帕内拉是在基督教外衣  相似文献   

2.
中国观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是非基督教的伦理文化,它表现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政治伦理和哲学思想之中;中国的宗教也是非神学的,是与之无关的道德实践伦理.  相似文献   

3.
丈雪(1610—1693),法名通醉,贵州佛学思想家,曾名扬海内,并蜚声于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在佛教哲学思想上,丈雪因袭了慧能以来的禅宗哲学观点。但是他在本体论、方法论和宗教归宿论这几方面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的思想,而是结合我国明清之际的时代氛围和川黔地区的具体情况,作了颇具特色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海舍尔提出的深度神学不是神学的分类,而是基于今天的宗教现实而提出的一种信仰方式。它融合宗教的内容与宗教的行为,强调不可言说的内心体验,关注的是人的现实处境,即人的宗教性存在。深度神学主张自我理解,注重对宗教的溯源、对存在的反思,创造一种纯粹而神圣的时刻,获取上帝的观念。深度神学真实而生动,深刻而具体,对于现代人正被物欲蚕食的精神世界来说,无疑是一剂难得的良药。  相似文献   

5.
西欧文艺复兴对神学文化传统的批判继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社会背景.使得西欧文艺复兴在利用古典文化资源的同时,对基督教神学文化传统也进行了批判继承。人文主义者以“借神颂人”的形式。借助“上帝”的权威来否定教会的“原罪”说,颂扬个人的自由、尊严与世俗欲望,促激起人文主义启蒙思想的诞生.也使得这一思想必然要打上神学传统的烙印。人文主义者还将自由平等的精神贯穿于学术活动之中.对基督教原典《圣经》及其它教会文件进行重新的翻译与考订,由此而产生了著名的“圣经人文主义”学派。促进了反教廷神权的宗教思想的勃发。文艺复兴对神学文化的批判、选择与吸收,有力地显示了文化创新与文化传统关系的客观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6.
郭炳瑞 《黑龙江史志》2013,(13):136-136
赵紫宸一生致力于建构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相结合的中国基督教会,提出了宝贵的中国教会本色化问题和本色神学思想。赵紫宸的本色教会观,是他本色神学思想的重要构成。因此,我们对赵紫宸本色教会的代表思想进行探析,对建设中国基督教神学和教会文化生活方面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文艺复兴是"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19世纪的历史学家认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地理大发现、民族国家的诞生都是源于文艺复兴。这场广泛持久的思想文化运动,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冲破了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思想对人的束缚,解放了人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前提。其成就与西方思想发展史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
杨轲婷  闫璐瑶 《神州》2011,(11):33-33
文艺复兴是“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19世纪的历史学家认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地理大发现、民族国家的诞生都是源于文艺复兴。这场广泛持久的思想文化运动,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冲破了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思想对人的束缚,解放了人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前提。其成就与西方思想发展史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
试论中世纪基督教婚姻思想中的矛盾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世纪基督教的婚姻思想是基督教神学、法律和宗教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千多年来贯穿在基督教的社会伦理道德观中,出现在许许多多的圣经经文评注、教父著作、教皇与主教的教令与书信、苦行赎罪的规则书(以下简称规则书)、宗教会议制定的法规以及宗教法规汇编中,其数量之巨大、内容之宠杂,几乎涉及到婚姻生活的方方面面,令人叹为观止,它们构成了基督教关于婚姻问题的总看法和基本规定。然而细究这些观点和法规,我们就会发现在它们中充满了模糊性、变动性和不确定性,甚至是矛盾性。基督教关于婚姻问题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存在着不一致…  相似文献   

10.
韦伯学说与美国的中国研究──以费正清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韦伯学说与美国的中国研究——以费正清为例李帆马克斯韦伯(MaxWeber)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他的宗教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思想及其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经久不衰的影响。对于中国问题,韦伯也留下了《儒教与道教》(Co...  相似文献   

11.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杰出的教育思想家。他依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从整体与部分、对立与统一的辩证角度提出了“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从实践——认识——实践的动态发展观提出了德、智、体、美、劳的合理培养途径。完美阐释了马克思辩证统一的教育哲学观和方法论,为苏联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救赎观是基督教神学体系中的核心思想,“救”表示拯救,在末世审判时灵魂获得重生,而“赎”则表示要代价,要付代价才能救命,这里指基督以自己的血和肉为代价来为世人赎罪,其最终目的在于救助全人类。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其中神为了拯救信徒而复生、赎罪献祭等思想无疑受到了东方神秘主义宗教的影响。基督教救赎观不仅吸收了埃及的复活神学,而且还对日神教末日审判思想的进行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一、“基督哲学”——反经院神学伊拉斯谟(1467—1536年),作为欧洲北方文艺复兴的伟大代表,他留下的最重要的历史遗产不是其古拉丁语文学作品,而是其独树一帜的宗教思想。他的宗教思想,不仅对同时代新教革命产生了直接的巨大的影响,同后世历代欧洲思想文化运动,例如,18世纪启蒙运动、19世纪自由天主教运动,以及20世纪以来方兴未艾的普世的基督教运动之间,都存在着显著而深刻的渊源关系。因此,深入、细致地考察他的宗教思想,对理解欧洲近现代思想史,特别是基督教历史的演变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伊拉斯谟的宗教…  相似文献   

14.
张亚楠 《神州》2011,(2):8-8
随着民众意识的觉醒,一批基督教思想家开始对基督教神学的传统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并尝试从生态神学的角度重新诠释《圣经》,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关系。生态作为一个宏观且共通的问题,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宏观文化神学,因此生态神学可以为构建“世界伦理”提供宗教基础,帮助人们弥补有限的理性实现生态公义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救赎观是基督教神学体系中的核心思想,"救"表示拯救,在末世审判时灵魂获得重生,而"赎"则表示要代价,要付代价才能救命,这里指基督以自己的血和肉为代价来为世人赎罪,其最终目的在于救助全人类.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其中神为了拯救信徒而复生、赎罪献祭等思想无疑受到了东方神秘主义宗教的影响.基督教救赎观不仅吸收了埃及的复活神学,而且还对日神教末日审判思想的进行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名山研究是一个广阔的学术天地,可以采取多视角、多学科的研究方式.而泰山,作为一座驰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山,要探讨其名山特色,就不能忽视文化学研究.严格意义上的“文化”,是指在特定社会群体(主要是民族)中反复出现,通过各种符号和形象所获得并予传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艾略特说过:“可以从某一方面把某种宗教看成是某一民族的整个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就是民族的文化.”(《基督教与文化》中译本第110页)泰山,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具有突出的宗教神学风貌.从这个意义上说,泰山传统文化主要就是宗教神学文化.但本文所着力论证的,不是泰山宗教的教义、教律和派别等,而是泰山宗教所体现的文化模式,是从文化学角度,“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马克思《论犹太人  相似文献   

17.
罗伯特·巴克莱、威廉·佩恩与约翰·贝勒斯都是近代早期的英国贵格会教友。他们分别在1678年、1693年和1710年发表了三部小册子,提出各自建构国际和平的设想。这三位思想家的作品兼具教友会的宗教神学传统与近代早期欧洲"理性时代"的外在环境影响且各有侧重。对于他们和平思想的研究,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早期的宗教和平主义,也有助于深入认识近代早期欧洲社会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8.
西方传教士对明清之际中国婚姻的论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传教士对明清之际中国婚姻的论述许敏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西方世界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西方的史学冲破神学的牢笼,将研究对象逐渐转向世俗文化。受这种新史学思想和近代科学精神的影响,当时西方到世界各地传教的神学人士,除重视撰写艰苦的传教史外,开...  相似文献   

19.
论路德宗教改革对经院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经院哲学是欧洲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的神学哲学,宗教改革则是标志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初露端倪的神学革命。基于这种既定的结论性认识,欧洲思想史特别是宗教思想史的研究者,往往在强调经院哲学的反动落后性、宗教改革的积极意义的同时,夸大二者之间的差别和对立。本文试图从对经院哲学和宗教改革的具体分析中探讨其中的继承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20.
路德"因信称义"说之于民族国家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使徒时代,耶稣的门徒之一保罗最早提出"因信称义"这一神学思想,其目的在于反对犹太割礼派排斥外邦人接受福音教义.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通过研读<圣经>元典,以教父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和英国宗教改革家约翰·威克里夫的神学主张为依托,结合自己多年的宗教体验,"发现"并重新解释了"因信称义"说.如果说,保罗的贡献在于首倡因信称义,反对因律称义,推动了原始基督教脱离犹太教而独树一帜,促进了基督教教义的形成;那么,路德的宗教贡献则在于,他把因信称义说当做批判教皇权和否定罗马天主教制度的武器,不仅借此创立了新教(路德宗),而且唤醒了处于长期沉睡中的德意志民族,进而为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