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嫦娥与太阴星君嫦娥,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帝喾的女儿,美貌非凡,本称姮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忌讳而改称嫦娥。据《淮南子·览冥训》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在东汉之前,无任何资料显示嫦娥与羿是夫妻关系,直到高诱注解《淮南子》才指出嫦娥是后羿之妻。后来,道教在其神话中将嫦  相似文献   

2.
《山海经》关于"帝"的记载,是我们认识上古先民"帝"观念的宝贵资料。此书的《山经》部分多记帝在天下居住之处以及帝都的情况,《海》《荒》经则多记帝的世系与功勋,这与《山海经》各部分写成的时代早晚有直接关系。《山海经》所载"冢祭"与"禘祭"反映了上古先民祭祀情况及天神观念。在《山海经》里"黄帝"只是诸帝之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被定于一尊。  相似文献   

3.
李海龙 《神州》2014,(6):7-8
《山海经》被人们称为“上古奇书”,是一部上古百科全书,里面记载的自然地理和神话等对我们研究上古先民对自然的态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上古先民的朴素自然观影响深远,这些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打下了基础,对于提倡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物》2021,(9)
正黄帝是历史记载中第一位上古帝王,被后世尊奉为"人文初祖"。战国秦汉时期,有关黄帝的故事流传甚广。先秦史书《左传》《国语》,以及《管子》《庄子》《韩非子》等诸子对其事迹均有描述。到了汉初,由于统治者对"黄老"之学的重视,以黄帝为背景题材的文献更是盛行一时,并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汉书·艺文志》的诸子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均著录有"黄帝书",根据学者统计,竟有31家、589篇(卷)之多~([1])。  相似文献   

5.
李宇 《文博》2010,(6):45-50
中国古代射箭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射箭技术也是古代军事技术中比较重要的一门技术,是对士兵体能和技能的双重考验。古人在长期使用弓箭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整套射箭经验,并上升为理论,这就是在汉初被整理成文的"射法"。可惜的是,这些有关射箭技术的兵书早已亡佚。但是,在先秦秦汉的典籍中,还保存有射箭技术的只言片语,本文对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并对弓箭、弩制造技术与使用技术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论述,对秦汉时期弩射技术理论的发展进步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我所谈的上古时代系指先秦和秦汉时代,中古时代系指六朝和隋唐时代,地区主要指秦之会稽、九江、闽中和南海四郡的范围。 在这一地区的上古和中古时代,从目前的考古发现资料看,我认为大体上有三次文化上的高涨时期:一次是史前期,约在距今五千至四千年之间;  相似文献   

7.
从考古资料看先秦时期山东半岛先民的海洋经济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杰 《文博》2007,4(6):16-21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先秦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更大。山东半岛三面环海,海洋为原始先民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盐资源、滩涂资源,是沿海居民得以生存下来的重要物质保障。山东半岛的先民很早就认识并开发利用了海洋资源,《尚书·禹贡》中说:"海岱惟青州,……厥贡盐絺,海物惟错";《盐铁论·通有篇》载:"莱、黄之鲐,不可胜食。"从考古资料上看,先秦时期山东半岛先民的海洋经济生活的实物见证主要有贝丘遗址、航海遗物和制盐遗迹三大类。  相似文献   

8.
《睡虎地秦墓竹简》、《奏谳书》记载的案例反映了秦汉时期循实断案的基本原则。循实断案是先秦和秦汉时期司法审判的基本原则,神灵裁判是司法官在处理疑难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形成优势证据,且案件必须裁判的情况下,才采取的一种审判方法。  相似文献   

9.
秦汉"上郡"之"上"是对黄帝之敬称或避讳,因黄帝陵所在和黄帝生前活动之地即为上郡。《汉书·地理志》远绍《禹贡》和《周官》,其所记秦汉上郡与其境内的有关遗迹及地名应该都是周代的地理,保留了存留在周人记忆中的关于黄帝部族活动的历史信息及周人早期兴起与迁徙过程的重要信息;《汉书·地理志》等史书互相印证,反映出秦汉上郡曾为黄帝部族活动的中心地,以及黄帝部族后来向南迁徙的历史事实;石峁城作为目前所见中国史前时期最大的城址,以及其与上古史之紧密联系和巧合,称其为上古帝都应该是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10.
吴璐薇 《神州》2014,(17):20-21
上世纪70年代开始,北美汉学在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作为北美汉学界的新秀,加拿大先秦两汉文学研究起源于19世纪末传教士阶段,其学术研究成果集中于上古文学、秦汉诗歌及秦汉哲学散文。本文分别对这几个研究领域进行梳理分析,总结主要成就,揭示研究的历史及趋势。加拿大汉学在先秦两汉文学研究领域建树颇丰,然研究方法和领域较为传统,且多为个体阶段性成果,未能形成体系并得以传承。此外,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的加拿大汉学家大多为华裔或他国学者,本土学者数量稀少。加强本土汉学学术力量培养,将是加拿大汉学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一、先秦两汉时吴地"用剑轻死"的流风及士子尚武的文化属性 先秦时期,地处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吴地民风尚武,吴地文化被中原文化视为"蛮夷"文化.<汉书·地理志>记载说:"吴粤(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①宋范成大<吴郡志·风俗>引"<郡国志>云:‘吴俗好用剑轻死……',按诸说吴俗,盖古如此."②  相似文献   

12.
<正>周穆王西巡是先秦史上争议颇多的事件。在流传过程中,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记载日趋繁化。本文就西巡故事在先秦秦汉的发展作以辨析。《国语》一致被认为是反映西周春秋历史的可靠材料,保留了对穆王西巡的较早记载。《国语  相似文献   

13.
上古时期,祀与戎同被看作是"国之大事".作为军事斗争的戎,固然关系到国家或部族的存亡,而作为原始宗教的祀,却制约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其广泛性、经常性和重要性而言,祀对古代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绝不在戎之下.夏商时期的先秦时代是如此,推想更早的新石器时代也必然存在着类似的情况.根据考古中揭示的一些现象,结合先秦典籍的有关记载,使我们有可能对上古祭祀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进行探讨,然而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之前,人们对此却知之甚少,直到辽西地区东山嘴、牛河梁等红山文化大型祭祀遗址被发现以后,情况才大为改观.  相似文献   

14.
"五祀"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祭祀,但自汉代起"五祀"应祀"行"还是祀"井"就一直争论不休。从考古资料来看,先秦时期的"五祀"祀"行"不祀"井","五祀"祀"井"始自汉代。汉代"五祀"的变化,是腊、蜡这两种祭祀在秦汉时期的混同造成的,造成这一变化的还有社会思潮、社会环境、语音相近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秦统一后,岭南地区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从考古学文化看,秦汉时期较之先秦时期有相当大的进步,尤其是秦汉时期建筑遗址的发现,其崭新的面貌,是先秦遗址中不曾有的。本文将考古发现的这一时期的建筑遗址作一概述和初步探讨,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学术界。 本世纪60年代初,先是在始兴白石坪发现了绳纹瓦遗存,当时划属战国时期。接着在英德连江口发现了以绳纹瓦为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不死药是中国传统长生不老思想的物质反映,但是史学界对之关注较少,以不死药为题材的研究成果鲜见。因此对不死药的史料做一初步的搜集与整理势为必要。本文对不死药的史料做了初步的搜集并且加以梳理,并以此为契机,浅谈下对史料搜集与整理的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17.
"游民"是中国古代社会备受关注的群体。战国时人所言"游民",其定义、范围及社会影响等,与秦汉以降者有很大的不同。先秦时期的"游民",即脱离氏族(宗族)的不事农作之民。最早出现的"游民"是独立的工商业者,以及活跃于社会舞台的"游士"。清华简《越公其事》所载勾践"思邦游民"作"五政",是关于"游民"比较早的记载。越王勾践抓住改造"游民"问题的契机,积极变革,使"游民"成为越国复兴的重要力量。春秋战国时期的"游民"所带动的人口流动,对于各诸侯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很大作用。先秦时期走出宗族藩篱的"游民",打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为春秋战国这个辉煌时代的精神构筑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韩维鹏 《黑龙江史志》2010,(17):44-44,54
不死药是中国传统长生不老思想的物质反映,但是史学界对之关注较少,以不死药为题材的研究成果鲜见。因此对不死药的史料做一初步的搜集与整理势为必要。本文对不死药的史料做了初步的搜集并且加以梳理,并以此为契机,浅谈下对史料搜集与整理的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19.
正有关秦汉时期户赋的征收,史书记载极为简略,以致后世学者曾众说纷纭。或认为秦汉时期存在户赋之征,但对其具体情形则语焉不详,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推测。如南宋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专列"户赋"一项,认为户赋是封君所食的租税。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持同样看法,且将户赋等同于秦汉时期的军赋。近人范文澜  相似文献   

20.
<正>先民对四时节律的把握孕育了以《礼记·月令》为代表的月令文化。深邃的哲思、别样的体例、极强的工具性推动月令在秦汉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学界从不同方面对月令问题进行了持续而热烈的探讨,形成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对月令渊源流变的分类辨析,不仅廓清了月令演进问题,也有力推动了月令思想内涵的发掘;对月令与秦汉政治的关系,也从行政、礼制、法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围绕《四民月令》的考察则揭示了月令的民间存续与历史转变;相关出土资料的整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