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之藻关于西方数学知识的译介是在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指导下开始的。李之藻于1601年结识利玛窦,之后被利玛窦广博的知识吸引,于是在利氏的指引下翻译出版了大量的数学、逻辑以及宗教作品,把西方流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观念介绍给了本国士人。李之藻的数学翻译对我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提到利玛窦这位传教士。肇庆是利玛窦进入中国内陆传播天主教的首站,他在肇庆六年取得了多个"第一"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当时的肇庆知府王泮有密切的关系。王泮对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支持,体现了王泮开放包容的治政理念,对于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12月2—4日,中国明史学会、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肇庆学院和中国明史学会利玛窦分会共同举办的第四届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东肇庆召开。来自海内外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研讨会以"互视: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他者"为主题,重点集中在"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研究"、"西方传教士眼中的明清中国"、"明清时期的西学传播"等领域。会上,美国学者魏扬波介绍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北美学术界对于利玛窦的研究成  相似文献   

4.
施劲松  王齐 《南方文物》2010,(3):120-123
<正>一2010年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逝世400周年。利玛窦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到达澳门,后至肇庆、韶州、南昌、南京,最终于1601年来到北京定居,直到逝世为止。利玛窦来华的意义既不同于张骞为联络西域诸国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利玛窦中国札记》出现的“Scielou”人名及利玛窦日记中对Scielou的描述展开论证,对学术界一般认为Scielou为石星或孙镇的说法提出了不同意见,并得出Scielou为明万历广西籍兵部侍郎余立的新论。  相似文献   

6.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继佛教融入中国文化后步入第二次高潮,在此次中西会通的过程中,西方耶稣会士的媒介作用不可忽视。在为数众多的会士之中,利玛窦身体力行,以适应中国文化的委婉传教策略为天主教传教中国奠定了基础。利氏传教策略为中西文化更好地互通、互惠提供了可能性和有利条件,并直接影响了西方思想界。本文试从耶稣会士利玛窦对儒学的高度重视、利玛窦本人与明末儒士的交往来分析利氏传教策略以及西方思想与孔儒文化的渗透与交流。  相似文献   

7.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逝世并安葬在中国已经400多年了。他生前曾3次来过南京,并在南京买房购屋,广交朋友。如今,南京还留有他的故居和他所制作的世界地图。融入中学第一人,堪与玄奘相媲美中国人首次走出国门,到西方去取经,当推玄奘。而外国人到中国来传教,努力学习中国文化并有大成者则为意大利人利玛窦。利玛窦堪与中国唐代高僧玄奘相比,除了主观动机以外,  相似文献   

8.
在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士利玛窦,是“西学东渐”的杰出代表。利玛窦在华二十八年,他在从事“殊方传教”的同时,对当时东西方传统文化交流作了许多工作,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对天文、地理、历法、  相似文献   

9.
《利玛窦与中国》出版林金水著《利玛窦与中国》一书,作为东方历史学术文库的一种,本年度4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西学东渐,是明清之际中西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而西学东渐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正是在中国度过了他后半生,正式向中国介绍西方宗教与学术思想的...  相似文献   

10.
余迎 《史学月刊》2008,(10):130-132
伊索寓言传人中国的途径和时间,据戈宝权先生《谈利玛窦著作中翻译介绍的伊索寓言》一文考证,最早将伊索寓言带进中国的,当是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1552-1610),和西班牙耶稣会士庞迪我(1571~1618)。  相似文献   

11.
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在明神宗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其遗著《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记述了他在中国28年的传教生涯。以一个西方传教士的眼光,利玛窦仔细观察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他对晚明的饮食文化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此书记载有晚明时期中国种类繁多的食物原料,与欧洲迥异的茶酒饮料,别具一格的瓷器、筷子等食器和煤这种在中国北方大量使用的燃料。他在中国传教的过程中,广泛结交上层官员和士大夫,亲身体验了晚明的各种宴会,对中国宴会的程序及各种礼仪相当熟悉,对当时中欧宴会的差异作了不自觉的比较。他在中国接触到了儒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等宗教,对晚明时期中国的宗教饮食习俗也有较详细的记述。利玛窦对晚明饮食文化所作的详细客观的记述,对于弄清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不少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以前,中国的学术思想与外界大规模接触仅仅两次,一次是魏晋时期的佛学,一次是明清之际的“天学”。因此,在中国历史上留名的欧洲人少得可怜,数来数去,只有马可波罗和利玛窦最被人们熟知。在他们之前,中国和欧洲很少直接交往,欧洲人自古知道东方丝国,但不清楚它是什么样子,威尼斯人马可波罗的游纪震动了欧洲,从此,欧洲人才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土地广阔、民物繁庶的大国。但这之后,随着明王朝的建立和中西交通的隔绝,中国又被遗忘。直到利玛窦,中国在西方人的口中开始形象生动地被叫做中国了。意大利人利玛窦是向中国介…  相似文献   

13.
不同质的文化交流是一个渐进过程。先是文化在事象器物层面(如宗教仪轨制度、经济产品及其制作技艺)的接触与传播,然后是文化在思想内涵层面(如神学、哲学、自然科学原理)的碰撞与沟通,最后才是外来文化本土化新成果的诞生。利玛窦是中西文化在思想内涵层面化解碰撞,实现沟通的开创者,故称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一、利玛窦以前,中国与南亚及中东文化的交流,以及中西文化各自的发展与传播,为利玛窦沟通中西文化准备了历史条件。《山海经·海内经》云:“天毒,其人水居,偎人爱之。”可见先秦时南亚的天毒(天竺,今印度)与中土已有了事象器物层…  相似文献   

14.
正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1543-1607),字复初,意大利人。1579年,36岁的罗明坚与几位传教士乘船抵达澳门,试图进入中国内地传教。1583年罗明坚与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成功进入中国内地,在肇庆定居,并开始传教。1588年罗明坚返回欧洲,在中国的传教事业结束。罗明坚与利玛窦等人是首批入华耶稣会士。他们不但成功打开了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局面,也  相似文献   

15.
余秋雨 《世界》2006,(7):62-62
当前国际社会所产生的“中国威胁论”的担忧,只是一种被利玛窦神父早就否定过的幻觉。  相似文献   

16.
徐光台 《历史研究》2012,(6):66-82,192
明末利玛窦入华,学习儒学经典与注意科举考试,其引入西方自然知识对科举是否产生冲激,值得研究。利玛窦在世界地图中加入宇宙论、天文学、历法等自然知识,具有考据中国传统自然知识的蕴义,吸引李之藻求教并刊刻《坤舆万国全图》。之后,李之藻于万历三十一年福建乡试出一道"天文"试题。其中虽无一字提到西学,却吸引士人在揭榜后求教,激起郑怀魁兴趣,反映他从利玛窦那里学到了什么。三十三年京察,郑怀魁迁知处州,李之藻降职待补,有更充裕时间完成《浑盖通宪图说》,三十五年请郑怀魁帮忙出版。这段曲折的历史是西学与科举试题的首例,成为17世纪自然知识考据的一个案例,亦为中国士人间传播西学最早的案例之一。  相似文献   

17.
利玛窦为中国带来的欧洲先进数学、天文、地理等知识影响了当时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方科学及文化方面的交流有着深远影响,但他的真正目的是传教。  相似文献   

18.
来信     
先行者现在不寂寞 利玛窦登上了大陆媒体的封面。 400年前将西学和欧洲文明引进中国的第一人.400年之后,努力与世界接轨的现代中国还能记住他的名字.  相似文献   

19.
正"把酒酹滔滔"明朝末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hew Ricci,1552~1610年)在临终前,把他在中国近三十年的传教经历记录下来。后人整理出版,这就是著名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其中有一章,写到四百多年前中国人的宴会场面:在全体就座用餐之前,主人拿起一只金或银或大理石或别的贵重材料制成的碗,斟上酒,放在一个托盘上,用双手捧  相似文献   

20.
利玛窦与庞迪我之间的矛盾曾被认为是当时意大利与西班牙间民族矛盾的体现。民族矛盾固然是影响利、庞关系的重要因素,但更潜在的原因应是二人在思想观念上的本质差异:利玛窦不是一名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他之所以不见容于庞迪我,主要是因为他那种具有浓烈人文主义背景的工作方式与庞氏的传统中世纪传教模式格格不入;与人们的假设相反,利氏至死都未曾原谅过庞氏,而在利氏生前,庞氏对其不满也蓄积已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