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从6个方面谈了地方志与族群认同的关系:构成族群的基本要素蕴涵在地方志内容中;族群认同是包括对地方志所蕴涵的特定文化的认同;地方志蕴涵的内容是相应族群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特征;对族群的认同与地方志寻求根脉的文化心理是一致的;地方志对族群迁徙、交往和融合的意义;地方志工作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白马人是藏缅语族中文化形态独特的少数族群。分布在川甘两省交界地带的白马人聚居地,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地理共同体。白马人聚居地是长江流域海拔较高的人类居住地带,也是我国西部生物-文化多样性两者兼得以保持完好的典型区域之一。本文试以四川省平武县若干白马人村落为研究样本,阐述了诸如村落与自然环境的融洽、乡土民居建筑与自然神崇拜等物质与意识形态文化景观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3.
金晶 《民俗研究》2017,(3):125-131
八部大王又称八部大神,是居住在酉水沿岸的土家人公认的祖先神之一,其原型可以追溯至较早时期的部落英雄。有关传说在漫长的时光中被完善,且局限于湘西境内土家族的居住区域,并以龙山、保靖、永顺等县为核心区域。其传承的显耀程度,与土家人居住的密度成正比。在传承的核心地区,其神庙更是鼎盛一时,比比皆是。八部大王的传说不仅有单纯的民族性,而且还具有区域社会性,因为在此区域界线之外,即便是同一民族也无法将此传说内化成自我族群的历史记忆。而生活在传播区域内的人们,则出于日常知识与交往的需要,通过这一传说而强化了族群身份的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4.
认同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十多年来,社会心理学家把社会认同理论运用于少数民族心理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族群认同涉及到民族心理学研究的方方面面,成为民族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族群关系,族群文化适应,族群之间的偏见、歧视和冲突,都与族群认同的发展有关。本文综述西方学者近年来对族群认同、族群认同发展、族群认同测定等方面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的新进展,旨在对我国的民族心理学研究提供某种借鉴。  相似文献   

5.
刘惠萍 《民俗研究》2012,(4):101-115
根据2006至2007年期间,于台湾花莲地区客家族群进行的民间文学调查及搜集的资料发现,在花莲地区的客家族群中,男性似比女性更擅长讲述。这样的倾向,一方面或缘于客家族群的经济生产条件、性别权力关系等结构性因素,而使得客家族群的男性可走南闯北,有较女性更丰富的人生阅历、更多元的人际关系,故有较多的口传来源与讲述机会。而相较于男性,客家妇女因须肩负家务劳动与生产劳动的双重责任,不但限缩了女性的生活空间与生存场域,并限制了女性讲述人的讲述活动;另一方面则可能又与在客家族群中,“讲古”的行为容易让人对其产生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等“不正经”的联想,由于家庭、宗族或舆论的压力,以及传统社会的族群性别规范,因而影响这些客家女性讲述人的讲述意愿。  相似文献   

6.
据有关史料记载,最早迁居台湾的客家人是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名将刘国轩及其部属。而影响较大的是台湾南部的“六堆客家”。所谓六堆,并不是地方行政区划,而是同一语言、风俗习惯的客家人的居住区域,起源于守卫乡土的义兵组织。  相似文献   

7.
金烨 《黑龙江史志》2010,(18):46-49
中国朝鲜族的认同问题对某些国际国内的政治问题都有借鉴作用,接触的结果往往违反初衷,那些去过韩国的朝鲜族并没有加强对韩国的认同,反而体验到更多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中元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除清明节之外的又一个隆重的祭祀节日。本文以广西为例,介绍广西中元节的形成、传说与习俗,体现了中元节的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客家人向以重视教育自豪,客家人重视教育的理由除中原衣冠贵族的集体潜意识外,应有其实际上求生存的理由。清朝统治时期六堆客家人在举业上的表现,明显高于台湾南部时属凤山县且人数众多的闽南人。本文即在探讨清统治时期,台湾南部六堆客家人重视教育的主客观环境因素,初步探讨清时期六堆客家人重视教育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0.
陈国彦 《客家研究辑刊》2005,(2):140-142,149
一、序论 客家先民筚路蓝缕人居台湾始于荷郑时期,经康熙中叶,盛于雍正、乾隆年间,再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各朝代,不断人垦,至民国前几于停顿。康熙年代,虽在台南、高雄、嘉庆有点状存在,但以高屏溪(下淡水溪)东岸地下水丰富的近山平原为其根据地,另一批到了雍正年间渐移至彰北、云林、台中一带。至乾隆时期再北移至台北、桃园、新竹、苗粟等丘陵地区。迟至道光年间始垦新竹东南地区,算是把台湾西部开发完成。  相似文献   

11.
饮食是人类生存繁衍之物质保证。作为烹饪之所:灶,作为人类创造的物质生活的一种,除了它的基本功能外还渗入了浓重的人文色彩。本文以2005年11月在广西博白县龙潭镇进行的客家饮食文化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广西客家人饮食文化中关于灶的习俗,从中试图一窥汉族民间灶文化的演化及现状。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东亚糖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中国糖国际市场尽失,国内市场亦被蚕食,前途日益危殆.国民政府制定了国营糖业计划等予以应对,均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广西省政府为挽回利权、复兴糖业,建立了广西糖厂,开始了糖业近代化的地方实践.广西糖厂采用精制糖设备与技术,并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对广西糖业近代化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  相似文献   

13.
论文基于2016年在荷兰中餐馆、2018—2023年间在浙江文成与青田陆续收集的田野调查资料,运用嵌入理论,探究荷兰薯条店何以成为华人经济行为的重要选项以及各类社会关系网络嵌入对华人经济行为的影响。研究认为,荷兰华人经营薯条店的经济行为,不能简单地视为“本土化”现象,也不能归因于“历史偶然事件”。荷兰华人选择开薯条店的经济行为深深嵌入于制度、市场、关系、文化构建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每一类型的嵌入都对华人开薯条店产生了挤压机制或牵拉机制。当来自制度嵌入、市场嵌入、关系嵌入、文化嵌入等不同维度、不同大小的挤压或牵拉关系作用于荷兰华人时,各种关系网络所产生的综合效应最终影响了华人经济行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正对于客家文化的研究已经渗透到各个方面。但学术界对客家门联中蕴涵的客家精神的研究并没有形成较完整全面的系统。广西贺州市区也是客家地区,贺州客家门联蕴含着丰富的客家文化,对客家研究有深度的启示,贺州旅游业也展现出客家文化特有的魅力。一贺州客家概况贺州市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南岭走廊中段,"湘、粤、桂"三省(区)结合地带,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居住地之一。据调查,贺州客家人多数来自广东,其余从湖南、江西、福建等地迁入。贺州是广西客家大市之一,客家人口达46.9万人,占全市人口的26%,是除玉林、贵港之外客家人口占全市人口比例最多的市。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因政治、动乱、局部人口相对过量等原因,以强制手段或自发方式,Ⅲ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目的,宁化与外部地区族群互相迁徙、融合,少数族群不断发生变化,先后居住在宁化境内的少数族群有闽族人、闽越族人、闽越族后裔山都人、畲族人。未外迁的少数族群大部分被后来迁入的中原汉人同化,形成客家民系,即汉族七大民系之一的客家人。在未形成客家民系之前,少数族群属于客家先民之一。  相似文献   

16.
客家人和其他汉族一样庆祝许多同样的中国传统节日,其中又以春节的庆祝最为隆重,而且极具客家文化特色和浓烈的乡土色彩。本文采用实地调查观察和相关文献资料相结合,旨在描述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春节习俗以及从中反映出来的客家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何建华 《中国地方志》2022,(4):76-89+127
自然景观可以经由人的活动变为文化空间,反过来对地域社会产生影响。桐城县北郊的龙眠山凭借李公麟等乡贤的文化赋值和优美的自然风景,成为桐城的重要“景观”,对桐城的日常生活和家族发展影响深远。随着地域社会的发展,“龙眠”这一文化意象融入士人的身份意识和地方文献的编纂中,成为构建地方认同的工具。通过考察明清时期桐城士人围绕龙眠山进行的日常活动和历史书写,探究自然景观进入社会生活的途径、景观在构建地方认同中的作用以及景观对区域社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论文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个案分析,结合相关的理论解读,探析了当代海外华人双重文化认同的基本特征。研究显示,海外华人的双重文化认同是兼具工具性和选择性,且具有复杂多元的个体差异性的“购物车”式混杂型认同。美国华人的双重文化认同主要呈现混杂型特征,而“情境性”的交替型特征并不明显;其“购物车”式文化认同的工具性和选择性体现在语言的使用和偏好、宗教活动和价值观取舍等多个方面;其个体差异性不仅体现在不同群体和代际之间,在同一群体内部也同样复杂多元,这是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和个人性格等微观因素建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郑婉卿 《人文地理》2019,34(1):63-71
“接触假说”认为,群体间的接触和交往越多、偏见越少。这个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使用香港社会动态跟踪调查2013年的数据,分析了受访者跨境流动频率对“中国人”身份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跨境流动的频率与“中国人”身份认同有显著的关系。跨境流动刚开始确实可以提升香港居民的“中国人”认同;随着流动频繁,“中国人”认同转而趋弱。结果表明,跨境流动对香港居民“中国人”身份认同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当流动频率超过某个节点,认同就不再增强甚至转而下降。研究结果揭示出身份认同是在寻求相似性和差异性两者的互动中形成的,并因应不同的社会情境而发生改变。香港与内地的差异体验越深,不同的身份认同越难合一。  相似文献   

20.
在“沙拉碗”式融合理念下,新加坡华族内部存在的诸多融合裂痕,也使华族新成员面临融合困境。论文借鉴分层融合理论中的弥合思路,分析了新加坡社会中的制度性、组织性及互惠网络弥合机制及成效,总结了新加坡华族新移民的融合模式,探讨了其中政府政策与社会接纳间的关系以及亚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